•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當互聯網讀書人成為文學場域里第四股評論力量,已不僅僅是對圈子評論的反撥了 新媒體時代,怎樣為文學召回更多讀者
    來源:文匯報 | 霍艷  2021年08月15日08:09
    關鍵詞:互聯網讀書人

    “互聯網讀書人”在當下文學場域里是一個獨特又有分量的存在,他們在原有學院、民間等評價體系之外,又打開了一個直接面向市場、大眾的文學場域。他們擅于利用不同媒介形式,如微博、抖音、今日頭條等,以自己為中介溝通純文學和大眾文化消費,打破文學研究的封閉范式,召喚更多受眾關注文學。他們的文學評論更符合互聯網時代的閱讀、傳播習慣,在評論的同時也在進行一種帶有精英趣味的文學教育,雖不具備系統性、理論性,卻重視可讀性、可感受性,正符合互聯網時代人們對于文學閱讀的期待——與現實生活相互溝通。

    這一人群出現的背景是,近年來“讀書”正變得越來越具有情境性。

    首先它被用來和當下浮躁的生活風氣相對照,總有人發問“在信息爆炸時代,時間被視頻音像、碎片文字侵占的今天,自己有多久沒有安靜地坐下來看一本書了?”正是把閱讀視為一種屏蔽嘈雜、抵抗碎片、回歸自我的獨特生活方式,呼喚一種慢節奏、富有情趣的人文傳統的復歸。由此“讀書”從強調汲取知識、獲取功名等“目標”轉化為一種使人放松的“方式”、一種享受生活的“態度”,凸顯的是讀書的無功利一面。這背后還反映出當物質消費劃分的等級被追趕時,人們開始轉向文化消費,以讀書付出的時間成本價值大于商品消費的金錢成本——不為生活所困的人才有時間和精力“讀書”。

    其次“讀書”是一種兼具私人性與公共性的活動,私人性在于閱讀環境、方式的私人化,同時讀者所做出的判斷以及跟自身經驗勾連也是個性化的,但也被公共環境所影響,比如借助媒介信息和參與網絡評論來印證或修改自己的判斷。隨著媒介發展越來越多人提倡“共讀”,強調閱讀帶來的情感聯結,私人閱讀正發展為一種看似個人性的“公共閱讀”。

    最后從“讀書”的作用來說,強調使人開拓眼界、增加談資、結交同類,在文化消費中占有一席之地,使其更符合對城市中產階層的人格塑造。

    當“讀書”從私人轉向公共時,大眾對于“讀書人”的期待和描摹也在發生變化,從過去的“書呆子”“兩耳不聞窗外事”變得越來越富有情趣化:能將文學和日常生活緊密結合且不為生活所困,能將抽象思維形象化,能迅速、明晰作出判斷。越來越多的“讀書人”在互聯網上受到矚目,如止庵、史航、綠茶等,他們將讀書變為一種職業、一種生活方式。

    “互聯網讀書人”區別于傳統書評人,不側重評論;也區別于學者,不側重研究,而是探索“讀書”與日常生活緊密結合的路徑。他們類似邁克·費瑟斯通提出的“新文化媒介人”,在文化藝術和大眾之間擔任溝通橋梁,從而滿足大眾日益增長的審美需求,豐富人們的審美體驗,通過教育和培養受眾,主動消解橫亙在大眾文化與高雅文化之間的舊的差異與符號等級;他們致力于向大眾普及、傳播文學,把欣賞文學變成一種生活方式;他們相較于傳統知識分子更能把握文化市場的運作規律。他們活躍在不同媒介,根據媒介特點選擇不同的切入角度,比如在微博側重話題討論,在抖音側重情感抒發,在今日頭條側重文本闡釋、細節打撈,在小紅書側重閱讀和日常生活的勾連。借助不同媒介形式,他們成為互聯網的“文學KOL”,也越來越將自己變成“媒介”。

    “互聯網讀書人”的評論有其鮮明特點。首先從表現形式來看,這些文學評論大多發表在微博,因字數限定語言更為平實簡潔、觀點鮮明,符合互聯網的評論生態,點評時常一針見血,常有精彩的句子和想法,引起讀者共鳴。無論是抽象概括、制造對立、提煉金句、刻意剪裁,還是反諷、暗諷,都是互聯網常用的話語方式,又更為凝練,有擊中要害之感。與學院派的理論纏繞和空洞話語相比,“互聯網讀書人”的文學評論都落在具體之處,一個結構、一個細節、一個人物、一個詞語,注重闡釋,言之有物;

    “互聯網讀書人”有著鮮明的個人趣味和評判標準,對于某些作家、作品有偏執性的喜愛和厭惡,使得他們的評論里沒有模棱兩可的表述,而是充滿著明晰的判斷,和當下有些嚴肅文學評論淪為小圈子里的封閉游戲相區別;“互聯網讀書人”強調作家、作品和生活的關聯,重視文學作品對日常生活的呈現,認為好的作品應當映照出寫作者獨特的生活態度和敏感度。同時他們喜歡“好看”的故事,能讓讀者進入到文學所創造的情境中來,從讀者角度考慮問題。“互聯網讀書人”對文體保持著高度敏感,特別注重敘述角度的選擇,會對敘事技巧進行拆解,把評論從“寫什么”拓展為“怎么寫”,告訴讀者好在哪里,對受眾進行一種文學教育,這種文學教育面向有一定文化知識,卻沒時間系統學習文學的人,常以一種碎片化、語錄化或開列書單的形式呈現。他們所提供的不是文學常識,而是經過個人消化后獨特呈現的知識,使受眾產生對于不具備這種知識人的鄙夷,由此生成一種精英意識。

    “互聯網讀書人”雖然為文學召喚回不少受眾,但也存在諸多問題,如有學者指出的,他們缺乏傳統人文知識分子的批判精神,即便發出批評也只是針對特定對象,如“學院”等,將批判作為標簽來凸顯個性,并非真正關心社會發展和人們精神生活的現狀,也不追求終極價值、意義,更不具有道德感、使命感;他們過于提倡審美性,而不對審美背后的知識邏輯進行梳理、整合,都是碎片化的知識,無法形成系統的結構,只能用來彰顯一種生活趣味,而不具備任何批判性、反思性和再生產的可能;他們看似具有獨立性、不依附于某個組織,但實際卻與資本緊密結合,順應著文化產業發展的趨勢,亦被網絡流量所影響。

    他們的評論和推薦因專業性和表述的平實顯得更具分量和親近感。但要警惕三個趨向:一是“互聯網讀書人”可能過于狹窄的閱讀趣味導致往往偏好某一類型,貶低另一類型;二是“互聯網讀書人”有時會夾帶私貨,這種夾帶還不能被輕易識別,因為他們形成一套特殊的話語方式,東拉西扯、避重就輕,把一本平庸的書也說得天花亂墜;三是“互聯網讀書人”盡管有著自己的知識譜系和精神結構,勇于發表見解,但過于受到人文話語的影響,缺乏對社會政治經濟的深層了解,容易把現實問題轉化為文學問題進行消解,也容易抽離具體的歷史情境和時代背景,只停留在審美層面討論問題。

    “互聯網讀書人”作為新的文藝群體正在受到關注。他們對于文學有著獨到且深入的理解,其推薦越來越受到讀者的認可,成為一種文學品質的“保證”,具有一定的權威性,也影響了大眾文化消費,開辟了新的言說空間。同時讓我們反思傳統文學評論如何既有專業深度,也有人文溫度?如何才能變得更加“有效”,重新進入大眾內心?

    (作者為文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學者)

    少妇伦子伦精品无码STYLES| 国产精品入口麻豆完整版| 中文字幕在线不卡精品视频99| 202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 国产精品人成在线播放新网站| 亚洲精品老司机在线观看| 99久久做夜夜爱天天做精品| 五月花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爱看精品福利视频观看| 国产农村妇女精品一二区|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 亚洲精品欧洲精品| 老司机99精品99| 久热精品人妻视频| 四虎精品免费永久免费视频| 国精品午夜福利视频不卡757| 国产精品亚洲片夜色在线|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 国产亚洲精品一品区99热|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嫩草影院| 热99精品只有里视频最新| 国模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久热综合在线亚洲精品| 国产精品无码免费专区午夜| 国产亚洲美女精品久久| 国产精品电影久久久久电影网| 国产精品久久新婚兰兰| 欧乱色国产精品兔费视频|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精品区| 日韩一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久9热免费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午夜无码精品免费看| 中文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综合精品久久亚洲 | 99re热久久这里只有精品6|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 久久精品国产99精品最新| 久久久精品2019中文字幕2020| 亚洲国产精品SSS在线观看AV| 国产成人A人亚洲精品无码| 国产成人精品电影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