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式規范與再造 ——中國戲曲現狀觀察之四
程式,是中國戲曲舞臺表演中最為獨特的一種藝術語言,也是對戲曲特別是京劇藝術常用表現手段的某種精準固化。程式,是根據戲曲藝術的表演特點,把世俗生活的動作提煉成一種相對固定的格式,使之成為規范化、節奏化的表演規程,成為演員與觀眾約定俗成的一種語法規范。在所有的中國戲曲品種里,京劇的程式最完備、也最嚴格,因而在戲曲創新方面碰到的難題也是最多的。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程式就是京劇里的“蕭何”。程式變與不變?能否改變?改變了程式的京劇還是否姓“京”?從某種意義上說,程式已經成為戲曲特別是京劇改革創新的最大關隘。
事實上,京劇的程式離人們的實際生活很遠,它既與體驗派戲劇所強調的“演員與角色的合二為一”基本沒有關系,也與間離派所強調的“陌生化效果”毫無相同之處。程式是一種完全獨屬于中國戲曲的藝術語言。從唱、念、做、打,到人物形象塑造,京劇舞臺上的所表現方式,大體都是象征性、非生活化的。現實中人們經常碰到,初識京劇的年輕人對“走臺步”十分反感,動輒就問:我們每天走路,生活中有這樣走路的嗎?反過來,人們也會追問:除了山歌,生活中有人說話要開唱嗎?如果不走臺步、不開唱,那還有戲曲嗎?戲曲把生活中的語言和動作進行藝術化的提煉加工,把常規性的生活形態變為音樂化、舞蹈化和規范化的表演范式,比如亮相、起霸、哭笑、關門、行船、跑馬等,都比生活中的自然形態更具形式美、更富表現力。這種與實際生活完全悖離的固定程式,或許恰恰正是戲曲的魅力所在。
程式是戲曲長期積累形成的法則,其特征有三。一是規律性。按照對稱、和諧、多樣統一的形式美法則運行。二是規范性。套路相對穩定,可以泛用于不同的人物和劇目。三是虛擬性。舍棄了自然形態,抽取了最具典型意義的因素加以夸張變形,通過誘發觀眾想象的審美方式讓人意會個中含義。今天我們在舞臺上看到的這些經過一代代戲曲藝人反復摸索、逐漸形成的非生活化的表演程式,都是他們根據自身的舞臺實踐和經驗,結合自己對數千年中國傳統哲學和美學的理解,凝練而成的藝術結晶,進而化為中國戲曲的表演精髓。保留并應用這些程式,不僅是一種審美觀念和表達方式的繼承,也是了解、學習和把握中國戲曲的基礎性功課。所謂“程式化”,就是后人要依法依規行事,要依據程式這個“法則”來進行舞臺演出。然而,這個法規也不是僵化的鐵律,它是規范性與靈活性的統一。現實中不同演員、不同團隊在同一劇目演出時程式的運用經常同中見異,自然也就成了不同戲曲流派產生的內在動因。
程式是為表現生活和塑造人物服務的。不同行當、不同人物要用不同的程式來突出人物的鮮明性格和身份。通常是:老生要弓,花臉要撐,小生要緊,旦角要松,武行具當中。另外,像開門、關門、騎馬、登舟、乘車、坐轎、開打、水斗、上山和上下樓等等生活細節,都有一套完整且相對固定的表現方式。演出多了,漸漸地也就形成了戲曲與觀眾相互認可的一種默契。再往后,發展到程式表達稍不到位,演員的下步行動就沒了來由,嚴重時會導致整場戲的砸鍋。
其實,世界上各種藝術都有程式,沒有程式就沒了藝術。有人深入比較,強調寫文章采用的語匯、詞組等要有嚴格的語法規范,中國畫在勾勒山水花鳥時要有潑墨、積墨、皴法和設色的固有程序,芭蕾舞常用大跳、托舉、旋轉、倒踢紫金冠等方式表現不同情感,歌劇要用詠嘆調、宣敘調等抒發情感,電影多用特寫、蒙太奇、近中遠景、化入化出來呈現不同畫面等等,都是不同藝術中常有的固定程式。只不過,京劇的程式比其他藝術更為講究、更加嚴謹罷了。京劇中所謂的四功五法,不僅是藝術手段,也是程式創造與表達的基本功,是伴隨演員終生永不停息的藝術訓練與修為。
戲曲程式有著雙重的美學品格,它既是藝術創造的結果,又是進行藝術再創造的手段;既是相對定型的,又需要在實際應用中不斷豐富與創新。相對而言,既定程式的遵循與運用較為容易,而程式的豐富與再造則愈顯困難。目下,程式創新,就是戲曲現代戲創作中的最大最突出的難題。戲曲尤其是京劇現代戲的滯后,與程式轉換不到位有直接關聯。因為固有程式一旦遭遇現代戲,就會立馬崩潰:一是原有的程式不夠用,二是原有程式不能用。古人在臺上龍衣蟒袍走臺步你可以接受,演現代戲時,你讓《紅燈記》中的李玉和戴上髯口,給鳩山勾個大白臉,觀眾鐵定不認可。程式,作為京劇藝術與觀眾約定俗成的一種格式化、節奏化的表演規程,表現現實生活的最大難點就在于程式的轉換與應用。編演現代戲,必須對老的程式進行改造,而改造的重要途徑就是變形。由于現實生活離我們太近,過度的夸張變形一時半會很難被觀眾接受,這就是現代戲出了不少、但精品不多的根源所在。
如果提出京劇現實題材創作要不要創造程式的問題,回答是肯定的;但在如何創新程式的操作上,思路卻不那么統一。比如,程式是打通生活與藝術、表演與觀眾的橋梁,是可以反復使用的一種藝術符號,今天有多少招式可以得以固定?如何把劇中一般性舞蹈動作與新創程式區別開來?又比如,程式是相對固定地塑造人物手段,但又不能僵死地套用,隨著現代人物性格復雜性的表演需要,今天的程式創新能否實現這類高要求?如何能以固定程式達到深入刻畫人物靈魂的目的?這都是目前程式創新中難以企及的標尺。
要深刻領會傳統程式的奧妙,在對程式發展歷史有深入了解、對現代生活有深刻感悟的基礎上,積極推動固有程式的現代化轉換,嘗試對新的生活形態進行藝術化地加工處理,傾注熱情、極其耐心地、逐漸摸索形成一套表現現代生活的新程式。在這個過程中,須切實尊重京劇表演的內在規律,強調“神似”重于形似,不能拘泥于形式、以寫實代替寫意,中華審美的大原則絕對不能違背。同時,要注重念白的現代音韻,精心推敲有現代感的唱詞,充分發揮唱腔優勢,讓優美的唱詞變成能夠流傳的經典唱段。核心還是塑造可親可感的人物形象,真正把刻畫人物作為立足點和突破口,在人物情感表達上狠下功夫,只要人物血肉豐滿、立得住,戲成功了,新程式也就會慢慢被觀眾所接受。在這方面,樣板戲曾經進行了有益嘗試,不僅對京劇的內容與結構進行了全新調整,而且在時空觀念、化妝、服裝、道具、燈光和音樂設計上都對老的程式進行了更新。《智取威虎山》中楊子榮打虎上山的馬鞭沿用了老程式,解放軍滑雪進山就使用了更貼近現實生活的全新程式,使源于生活的動作演化成某種規范性的寫意韻味,雖與傳統程式有了質的區別,卻得到觀眾的普遍認可。另外,還有像《江姐》中的“繡紅旗”、《華子良》中的“籮筐舞”、《駱駝祥子》中的“洋車舞”等,都是現代程式探索創新比較成功的案例。
表現現實生活的程式創新是個難點,難點一旦突破,必然就會成為亮點。王瑤卿先生說得好,演員的表演要“始于有法,終于無法”,把法演變成演員自身的需求,法則無。能做到“無法”的演員,才是大師。以此延伸開來,戲曲的程式絕非一成不變的機械式模仿,“有法”的創造和“無法”的表演總在不斷地交替變化之中,現代程式必將來自深刻體驗、精準把握和自然、流暢、筋道的舞臺表達,這理應對程式的現代轉換與創新有所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