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中國特色評論話語正當其時
近日,中央宣傳部、文化和旅游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中國文聯、中國作協等五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加強新時代文藝評論工作的指導意見》(點擊查看),明確提出了構建中國特色評論話語的重大任務,可謂切中肯綮,正當其時。
文藝評論是黨和國家文藝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特色評論話語,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為指導。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文藝工作,賦予文藝評論引導創作、推出精品、提高審美、引領風尚的重要職能。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重要論述,是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包含著豐富而深刻的文藝評論思想。2014年,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論述文藝與人民、文藝與時代、文藝與市場等重大問題,并對文藝評論工作的職責使命、評價標準、理論建設、批評精神等作出精辟闡述。2016年,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習近平總書記把文藝評論與文學、戲劇、電影等文藝門類并列并提,充分肯定取得的豐碩成果,并提出加強改進的明確要求。2015年的《中共中央關于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把“高度重視和切實加強文藝理論和評論工作”作為標題性段落,加以明確。2017年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明確提出加強文藝評論,建立有中國特色的文藝研究評論體系。這些都為構建中國特色評論話語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堅實的理論根基和政策依據。
實踐是理論之源。新時代中國文藝的實踐,為建構中國特色評論話語提供了堅實基礎。新時代以來,我國文藝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取得歷史性成就,呈現出蒸蒸日上的生動景象。文藝創作生產活躍,內容形式豐富,風格手法多樣,涌現出一大批叫好又叫座的優秀作品。文藝領域新業態生機勃勃,在科技進步賦能下,繁花盛開,百舸爭流。文藝行業建設深入推進,正導向,轉作風,立大德,樹新風,面貌一新、格局一新、氣象一新。學術史的演進表明,新話語是新實踐的產物,又對新實踐起到淬煉、升華和推動作用。作為“運動的美學”,文藝評論是文藝實踐與文藝理論之間的橋梁,也是文藝創作與文藝欣賞之間的紐帶。新的文藝實踐需要新的評論話語來總結,新的文藝現象需要新的評論話語來分析。構建中國特色評論話語,是新時代文藝實踐的必然產物,也是推動其進一步發展的客觀要求。
中華文化是我國文藝評論根脈所在。新時代以來,中國人的文化自信進一步堅定,民族精神極大彰顯,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蔚然成風。越來越多的文藝創作者,在中華文化寶庫中汲取智慧、尋找靈感、激發創意、挖掘素材,推出了許多富有中華文化氣度、風格、神韻的作品。越來越多的文藝理論評論家,積極繼承中國古代文藝批評理論遺產,大力弘揚中華美學精神,深入研究中華文論并賦予其時代內涵。中華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蓬勃開展及成果,為中國特色評論話語提供了豐厚的文化沃土。
文藝評論是兼具理論性和實踐性的學術活動。評論話語必須具備扎實的學術基礎。文藝評論既包括對文藝作品、文藝現象、文藝思潮等的評價和闡釋,也涉及網絡文藝、文化產業、美育、藝術教育、藝術管理等的評析,除了覆蓋文學、藝術學這兩大基本學科外,還涵蓋多個學科專業。新時代以來,我國哲學社會科學體系不斷健全,研究水平和創新能力不斷提高,學術成果十分豐碩。特別是藝術學升格為門類學科,真正獲得了獨立的學科地位,十余年來,藝術學研究在內涵深化和外延擴展中持續推進,取得了一批積極成果,豐富了文藝評論的觀念、范疇和理論。文藝評論的學科保障更加鞏固,學術基礎更加扎實。
向著文化強國的遠景目標,社會主義文藝繁榮發展的畫卷正徐徐展開,扎實推進具有中國特色的文藝理論與評論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建設,健全文藝評論標準,改進評論文風,用我們自己的語言,評價闡釋我們的文藝創新創造,不套用西方理論剪裁中國人的審美,才能以文質兼美的評論激濁揚清、褒優貶劣,營造健康評論生態,推動創作與評論有效互動,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糧。這是人民對于文藝的期盼,也是時代賦予評論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