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與火纏繞的鄉間沈從文
沈從文常說,自己為鄉下人身份而感動。
沈從文向來自稱鄉下人。“‘鄉下人’,湘西雖屬湖南,因為地方比較偏僻,人口苗族占比例較大,過去一般接近省會的長沙、湘潭,以至于沅水下游的常德人,常叫我們作‘鄉巴佬’。”正是這種地域性的身份,讓沈從文以區別于“城里人”的視角觀看人世。世俗和自然是他與之俱來的天然屬性,這獨有的野性的坦率也助沈從文激發了野性的快樂。因此,窮鄉僻壤不但沒讓沈從文感到自卑,相反,沈從文收獲了無與倫比的自信。
青年學者孫德鵬立足沈從文自稱“鄉下人”的人生經驗,并以“鄉下人”的視角回顧沈從文的前半生(1902-1947),通過再讀沈從文作品,從湘西敘事找尋理解近代中國,期求重建近代中國的記憶,進而完成新著《鄉下人:沈從文與近代中國(1902-1947)》。
孫德鵬自認為這是一部區別于以往的沈從文評傳。他首先梳理了“鄉下人”這個概念與沈從文作品的關系。作者認為,這本書中的“鄉下人”是一個感通人物與人性的媒介性概念,沒有任何蔑視意味。與此同時,作者也坦陳寫作時遇到的最大挑戰不是尋找進入文本世界的角度問題,而是事關真實性的歷史效力,即經驗透過文本撲面而來的“共時性”效應。在分析沈從文《在公寓中》《絕食以后》《山鬼》《貴生》等作品時,作者發現沈從文用自己的筆桿子為每一個有故事的鄉下人記錄。湘西是生命輪回的起點,也是荒誕歷史的終點。雖然沈從文筆下的鄉下人是隱忍的存在,但是鄉下人沈從文一如既往地用自己的憐憫之心擁抱最可愛可親的鄉下同胞。
沈從文憑借著什么越過間隔在城市與鄉村之間的深深溝壑?孫德鵬給出的答案是鄉下人的孤獨。鄉下人的世界就是沈從文的彼岸,沈從文對這個彼岸寫得越詳盡、豐富、徹底,那么沈從文自己就會越覺得悲哀、失落、不幸,當然,這是為“現代社會”(城市)感到深深的不幸。“我感覺異常孤獨。鄉下人實在太少了。倘若多有兩個鄉下人,我們這個‘文壇’會熱鬧一點吧。目前中國雖也有血管里流著農民的血的作者,為了一時宣傳上的‘成功’,卻多數在體會你們的興味,阿諛你們的情趣,博取你們的注意。自愿做鄉下人的實在太少了。”少數的少數,令沈從文成為孫德鵬心中的一個特例。
在書中,孫德鵬不斷探究水與火這兩種介質。孫德鵬認為,沈從文是水,是可以在不同思想狀態間騰挪穿梭的液體,這葆有心靈溫度的水是鄉下人的生命之源,滋潤涵養著每一位鄉下人;沈從文是火,是一團燃盡自己伴隨灰燼、恐懼、死亡的光,這星星之火是鄉下人永不熄滅的生命之光,讓世人看到中國是有前途的。水與火也是時間里孤獨的存在,“大江東去,無非湘水余波”,相較于常人常有挽留時間的欲望,鄉下人對水多了一份少有的霸氣;“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相較于常人常有對火的害怕恐懼,鄉下人對火多了一份難得的勇氣。湘西,自古就是中國的一道橘紅傷疤,但是以沈從文為代表的鄉下人讓它開出了花來,讓苦難的近代中國多了一抹絢麗的橘光。
近代中國,是苦難的中國。人人都渴望祖國富強,渴望成為人上人。沈從文在他的“鄉下人”身份中思索“自我”,也思索“中國”。他吸收生命的能量,他激發樸素的激情,他尋求改革的良方。當許多全新的思想觀念輸入近代中國,沈從文開始思索:我們很多價值觀是不是存在問題,達爾文進化之道會不會引起很多法律或道德的危機。沈從文的自省觸動了孫德鵬,他開始橫向對比魯迅、契訶夫、列夫·托爾斯泰等作家筆下的小人物,然后再去深度挖掘沈從文所代表的“鄉下人”與近代中國的關系:鄉下人經歷的,就是中國經歷的;鄉下人失去的,也就是中國人失去的。
沈從文,是用故事持守人境,孫德鵬,是借回望靜觀世變。沈從文常說,自己為鄉下人身份而感動。今時今日,我們可以跟隨著孫德鵬飽含哲思的文字,與沈公“一起面對那些印刻著疤痕的直心公案、楚地江湖”,進而感動他的感動。
(《鄉下人:沈從文與近代中國(1902—1947)》孫德鵬/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