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2021年第7期|包雙山:牧區“小崗”
呼和浩特通往錫林浩特的101省道401公里處,有一片名叫阿爾山圖的美麗富饒的草原,就是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左旗滿都拉圖鎮薩如拉塔拉嘎查的廣闊牧場。
一
1980年夏末,蘇尼特左旗巴彥寶力道公社薩如拉塔拉大隊黨支部書記阿迪達,多日來總是眉頭緊皺,心神不寧。這位飽經世態炎涼的老人,是一個有智有謀又敢作敢為的人,深得大家的信任和尊敬,大家認為只要阿迪達書記在,他們就什么都不怕。在他們眼里“阿迪達書記沒有辦不到的事”,如今看到他“緊鎖雙眉”,無不猜測,阿迪達肯定是遇到大事了,大家私下里議論紛紛,但誰也沒有詢問的勇氣。
“黨的十一大以來,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全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確立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戰略目標,極大地鼓舞了全國各族人民的積極性。為了發展農村牧區的經濟采取多種經營、發展鄉鎮經濟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經過幾年的實踐,已經取得了明顯的成果。我們純牧區的經濟基礎牧業生產如果不發生變革,牧區經濟是不會快速發展的。知道這個道理的人不少,但是像我們旗畜牧局局長額勒貝格巴雅爾那樣有膽有識又敢于出頭嘗試的人還是寥若晨星啊!上面沒有政策、下邊沒人支持的事,做起來談何容易。我不是害怕困難,也不是擔心攤事兒,我擔心的是一旦改革達不到預想的成果給集體帶來損失,害怕對不起父老鄉親,對不起黨和國家。”這是當時阿迪達憂慮的原因。
“老哥,現在我們牧業生產存在著很多問題呢!” 前幾天,旗畜牧局局長額勒貝格巴雅爾開著吉普車來找阿迪達,掰著手指頭一項一項有理有據地給阿迪達做了詳細的分析后商量道:“農區的小崗村能‘包產到戶’,我們為什么就不可以試試‘包畜到戶’呢?老書記,這事在我們旗里,除了您再沒有人敢出頭嘗試了,您看咋樣?”
阿迪達從心眼里佩服這個已經五十五六歲仍舊為全旗畜牧業生產操心勞神的畜牧局局長,也佩服他對畜牧業和畜牧業生產的精通。但對他的信任,阿迪達又不知如何是好。
阿迪達對薩如拉塔拉情況了如指掌,對額勒貝格巴雅爾局長的分析也聽得明明白白。他知道如果把牲畜和畜產品包產到戶,肯定能夠激發廣大牧民的生產積極性,帶動畜牧業的發展繁榮。但是他又擔心包產到戶后,承包戶不記工分,生活沒有了經濟來源,一旦供銷社以“個體經營是資本主義”為由,拒絕收購牲畜和畜牧產品,那該咋辦!
阿迪達不能不考慮牧民的生活。
二
草葉微黃,秋天就要來臨了。扎日音山下遼闊的草原上撒滿肥壯的牛羊,長調牧歌此起彼伏。一位二十來歲的年輕人縱馬飛馳在各個“浩特”間,傳達大隊的通知。“阿迪達書記通知大家,明天到大隊會議室召開社員大會;除了扔不下手頭活計的人外,其他人一律參加,不得缺席!”這個年輕人叫朝克巴特爾,手腳勤快,頭腦靈活,所以,阿迪達有什么事也喜歡讓他跑腿。在薩如拉塔拉,所有年輕人不近煙酒,不打架斗毆,守規矩,講禮貌,這當然都是阿迪達嚴格治理的結果。就連那幾個極個別的不聽父母話的青年,在阿迪達面前也是服服帖帖,誰要是能為阿迪達跑腿那簡直就是榮耀。
“不知明天要開什么會?”
“是不是安排慶祝國慶節的工作?”
“也許是安排秋季生產吧。”
“最近阿迪達雙眉不展心事重重,不無原因,這次會上也許要和我們研究一件什么大事啊!”
……
人們猜測著,議論著。
大隊會議室里坐滿了人,待到遠遠近近的人到齊,已近小晌,盡管秋風微爽,但屋里仍顯得悶熱。
人們相互問候祝福,閑聊起牲畜的膘情和牧草的長勢。
“七七年那場大雪災,對我們可是一次生死的考驗啊,經過我們艱苦卓絕的努力,這兩年我們基本上進入了發展的階段。于此我們經營的種植業和興辦的磚場為我們增加了不小的收入,我們才有了購買牲畜的現金。今年的社會普查統計,我們大隊的牲畜已經發展到了15788頭(只),比1978年增加了六成,人均達到了65頭(只)。除此之外,集體的存款已經將近25萬元了。”阿迪達借著大家嘮閑嗑不失時機地介紹著大隊的情況。
大家都知道,在這樣能干的書記的帶領下,從那年的“鐵災”到今天,大隊的集體經濟迅速恢復發展,購置了二八馬力的拖拉機和解放牌卡車,不僅提高了牧業生產的機械化程度和抗災的應變能力,也為廣大牧民群眾賣糧看病以及轉場走“敖特爾”提供了方便,棚圈、水井等基礎設施也基本配套健全。眾人無不興奮。
“總體來看,現在的我們已經不愁吃不愁穿了,但是我們也必須看到‘干與不干一個樣,干好干壞一個樣’的不合理的平均主義,已經嚴重影響著廣大牧民群眾的積極性。為了改變這種現象,我們是不是考慮嘗試一下把牲畜‘包產到戶’?今天把大家召集來就是想商量商量這件事!”
阿迪達的話聽得大家目瞪口呆。
“阿迪達書記沒事吧?咋就琢磨起這種事!”
“這不是走資本主義道路嗎!”
“唉,這個阿迪達,動亂年代遭受那么多磨難,還不長記性。”
“難道他記仇了?不可能!他可是一個對黨和人民忠貞不貳的人。”
“仔細想想,阿迪達提出來的問題還真的值得咱們琢磨琢磨。”
……
也許阿迪達提得太突然了,雖然人們都聽到了,也都在心里琢磨,但誰也沒有說話。
“既然大家都不說話,那我就認為大家都認同我的提議。散會后大隊委員會就著手制定一個實施方案,然后交社員大會討論通過!”阿迪達知道,大家雖然誰也不表態,但每個人的心里恨不得立馬就“包產到戶”,就順勢做出了決定,并宣布散會。
不久,消息傳到了公社。
公社書記找到公社主任巴紫日哈赤問道:“聽說薩如拉塔拉大隊要把牲畜包產到戶,你怎么看?”
“我覺得他們的做法基本上符合改革開放的政策精神,要想迅速改變十年動亂給牧業經濟造成的破壞,加快發展,實現‘四個現代化’,只有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敢于創新!但是,畢竟是沒有做過的事,應該加強正確引導。”巴紫日哈赤表明自己態度。
“不管怎么說,這件事要立即報告旗黨委,否則就是失職。你明天就到薩如拉塔拉了解一下情況,可能的話還是等等為好,待國家有明確規定或政策后再做也不晚啊。我這就去旗里匯報。”書記作出了決定。
第二天當公社主任巴紫日哈赤來到薩如拉塔拉時,大隊委員會的幾位正在研究“包產到戶”實施方案的具體細則,顯然在有的問題上意見還不統一,有的問題上還有顧慮。見到巴紫日哈赤大家紛紛起身問候,表示歡迎。
阿迪達仔細匯報了牲畜和畜產品包產到戶的情況。
巴紫日哈赤十分敬佩那些敢為人先、敢想敢做的人。聽過匯報后當場表示贊同,并對他們敢于改革、勇于改革的精神表示由衷的敬佩,同時傳達了書記的指示精神。
“薩如拉塔拉‘包產到戶’的做法符合改革精神,是一種有益的探索,在這里我表示堅決支持。但我們畢竟是在探索新生事物,還是審慎為妥,我們是不是先在小范圍里實施承包實驗,如果可行的話再逐步推開,你們看怎么樣?”
既然公社主任都支持,大家當然一致表示贊同,經過兩天討論,制定出了“實施方案”,并決定國慶節后提交社員大會討論通過。
三
1980年10月13日,薩如拉塔拉大隊召開全體社員大會,討論通過了《蘇尼特左旗巴彥寶力道公社薩如拉塔拉大隊包產到戶實施方案》,全文如下:
蘇尼特左旗巴彥寶力道公社
薩如拉塔拉大隊包產到戶實施方案
一九八〇年十月十三日
根據中共中央放寬政策,解放思想,在公有制優先地位的條件下,可以多種生產經營的精神,為了畜牧業生產穩定發展,社員增收,盡快富起來,薩如拉塔拉大隊決定實施牲畜和畜產品包產到戶方式,具體措施如下:
一、牲畜的繁殖率和成活率在保證集體規定的數額外,剩余部分以社員收入歸社員所有。
承包后大隊再不給承包者記工分,超額成活的牲畜和超額成活的仔畜,以及畜產品一律作為社員的收入。
具體比例為:
保畜率:牛、馬為90%,駱駝為95%,小畜為70%。
繁殖成活率:牛、馬為50%,駱駝為90%,小畜為70%。
二、承包形式:可以聯合承包,可以分戶承包,也可以單戶承包。沒有承包能力的牧戶,由雇傭戶按勞動日兌現工資。那些沒有存款的生活困難戶或個人借款時,只預支當月的生活費。
三、畜產品中的羊絨、駝毛、馬鬃由大隊負責經營。羊毛、役駝產品按收入對待,由承包戶自行支配。
四、包產到戶的牲畜頭數,先通過社員討論,由大隊決定。
五、飼草、飼料按上繳的仔畜多少,由大隊按規定給予補助。牛犢每日一斤草,按三個月計算。有供應證的優良種公畜的飼料由大隊按標準供給。除此之外,冬羔(犢)每日每頭(只)補助三兩飼料,按三個月計算。放牧牛群的牧戶補助一百斤飼料。牧戶自家打的牧草按補助飼草計算,由大隊現金收購。
六、棚圈、機井,以及提水機、水槽等配套設施,由大隊負責承包給牧戶。大修大建由大隊承辦,小修小建由牧戶自家負責。每年的提留金和公基金:大畜每頭1.20元,小畜每只1.00元。(不收取當年的棚圈費)
七、防疫方面:防疫、驅蟲、洗滌的用藥皆由大隊承擔。按保畜率、仔畜成活率支取藥費,超額部分由牧戶自行承擔。
八、承包戶的騎乘工具由大隊負責配給:羊群配給乘馬三匹、駱駝一頭。牛群配給乘馬二匹、駱駝一頭。馬群乘馬每人八匹。駝群乘馬三匹。除此之外,每個承包戶還配給拉車役駝一頭、乘馬一匹、乘駝一頭,車二輛。如有損失,承包戶按市價賠償。
九、社員的食用肉以自留畜為主,自留畜不夠時可用現金向大隊購買。
十、承包戶的剩余勞動力可由大隊安排季節性或臨時工作。
十一、承包后畜群的經營管理直接由承包戶負責,但所有權仍歸大隊所有。承包戶如果食用、出售牲畜時,必須經過大隊批準,并做注冊。
十二、承包戶完成不了指標的賠償標準:按當年市場標準,綿羊25元,山羊12元,綿羊羔15元,山羊羔7元;牛200元,牛犢25元;馬250元,馬駒30元;駱駝300元,駝羔40元。
十三、承包戶使用臨時工,可自行雇傭,也可委托大隊派遣。傭金標準:男勞力1.80元(日),女勞力1.60元(日)。大隊用人時亦按此標準使用。
十四、獸醫到承包戶防疫、治病時,由該戶按每日1.80元付費;大隊醫生的工資由大隊負責,出診時只收藥費,工資由大隊按每日2.00元付給。
十五、有奶牛的牧戶可以擠奶食用,如果發生損失或影響繁殖成活率時,一律按市場中間價賠償。
十六、汽車拖拉機駕駛員、馬車馭手、機井管理員的工資一律按每日2.00元的標準發放。電影放映員放映電影時補助1.60元。承包戶使用汽車、拖拉機、馬車時一律按價收費。
十七、關于專業基建隊。工程開始前要規定工時和工程造價,明確質量要求和交工時間。交工驗收時,如果不符合合同要求,適當扣留工程款。
十八、關于馴服駝、馬。馴服七頭駱駝,個人可得一頭駱駝;馴服十一匹馬,個人可得一匹馬。如損失按齒序以市價賠償。
十九、關于年底分紅。仍舊以集體核算,視當年收入分配。社員超額完成生產收入部分,分給有質量的大畜或仔畜,以市場價格作價作為當年收入。畜產品按原定價格計算,作為當年收入,注冊履行手續。
二十、大隊干部的待遇:大隊干部按月享受補助,每日按2.00元計算。大隊干部有書記阿迪達、主任朝克巴達日呼、保管員哈達敖其爾、統計員桑杰等四人。
大隊干部的職責:大隊干部一律住隊,指導部署全局工作,深入承包戶檢查指導,及時處理大隊發生的事宜,做好統計工作,及時掌握大隊生產的進展情況,結算大隊與社員的收入和支出,抓思想政治工作,向上級匯報情況。如果沒有工作或因事請假,按天數扣除補助。如果年終結算社員收入增加,以獎勵形式持平收入。
二十一、遇到普遍性災害,出現普遍性損失時,通過社員大會修改承包戶的承包合同。
薩如拉塔拉大隊社員大會制定
《承包方案》通過后,他們又具體落實了牲畜存欄頭數統計、存欄頭畜重新分配統計、承包戶按保畜率第二年六月三十日上繳大隊頭數、承包戶按繁殖率上繳大隊頭數、收取八一年六月三十日代牧戶牲畜數、根據保畜率給承包戶返還頭數、根據繁殖率給承包戶返還頭數、社員在牧業年度應得的牲畜數、承包戶人口和勞動力情況統計、騎乘牲畜和基礎建設的情況統計等等措施。
四
1980年秋,薩如拉塔拉大隊包產到戶的消息,就像長了翅膀一樣迅速傳開,凡是聽到的人無不目瞪口呆。
“這樣能行嗎?”
消息傳到旗里,旗領導也坐不住了。1981年2月旗委召開全委擴大會,哈斯寶力道書記說:“薩如拉塔拉大隊實施包產到戶的經營方式并不是旗里的試驗,完全是他們自己的做法。”他明確責任同時又責令:“但畜牧局要派人去幫助指導!”
畜牧局長額勒貝格巴雅爾不敢怠慢,時隔幾天帶著秘書去了一趟薩如拉塔拉大隊。
“薩如拉塔拉大隊的承包到戶試點,關系到我們旗畜牧業生產能不能迅速發展,所以這個試點只許成功不能失敗。旗里雖然不承擔責任,但也沒有明令停止。所以我們一定要密切關注全過程,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問題,步步都要小心慎重啊!”路上額勒貝格巴雅爾叮囑秘書,也說出了自己的心里話。
路過公社時他與公社主任巴紫日哈赤交換意見,想統一一下思想,有可能的話同去薩如拉塔拉。
到薩如拉塔拉大隊后,額勒貝格巴雅爾每次見大隊書記阿迪達都說一句:“阿迪達大哥,既然開始了,就要信心百倍地做下去,出什么問題,由我一個人承擔!”
“哦,兄弟,你知道老哥是什么樣的人。出了問題當然由老哥承擔,我一個土埋脖頸的牧人有啥害怕的!再說,這也不是謀私利,都是為了廣大牧民過上富裕生活嘛。”
“事情還沒到咱們想象的那么可怕的程度。但是,開弓沒有回頭箭,咱們還是共同努力,攜手達到預期成果,這才是重中之重啊!”說完倆人就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作了一番分析交流。
經過深入的調查研究,額勒貝格巴雅爾以工作組的名義,向旗黨委和革委會上報了“薩如拉塔拉大隊包產到戶的承保責任制,完全符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符合‘多勞多得,按勞分配’原則”為主要內容的《關于薩如拉塔拉大隊承保責任制的調查報告》。
《調查報告》中還明確提出:“該大隊的干部群眾,始終堅持集體經濟為主,實施按產值所得。為了集體經濟的穩定發展,想打破‘干與不干一樣,干好干壞一樣’的平均主義,是鼓勵勤勞者先富起來,并不是‘剝削’,反而可以有效防止牧民群眾大面積貧窮化。”
調查中他肯定“包產到戶”和“承保責任制”的做法,并通過調查研究,提出了全旗畜牧業生產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撰寫了《關于巴彥寶力道公社薩如拉塔拉大隊在實施“兩定一獎”過程中存在平均主義及其他問題的調查報告》,提交旗黨委和革委會,并提出“克服平均主義的最好做法就是承包責任制”。
薩如拉塔拉大隊的牧民群眾對“承包責任制”的實施,沒有顧慮,全盤接受,這讓額勒貝格巴雅爾大為開心。
那天他按時下班回家,這讓家人很為詫異,每天他早出晚歸,時而還不歸,家人已經很長一段時間很難見到他的身影。老伴給他端來茶時,他已經倚著沙發睡覺了。
五
遼闊的塔穆沁草原花海飄香,又是一個風調雨順的夏季。在通往旗里的公路上奔馳著一輛日產豐田牌汽車,車里坐著一位上了年紀的老人。他不時地隔著車窗瞭望草原,臉上洋溢著喜悅,他就是阿迪達。
薩如拉塔拉大隊的包產到戶“承包責任制”進展順利,成效明顯,就像一曲改革的贊歌,在塔穆沁草原流傳開來。據1981年3月30日的社會普查,大隊的牲畜頭數已達到18245頭(只),社員的自留畜增加到4608頭(只),牧業收入達218597.68元,社員分紅達169915.72元。
總結薩如拉塔拉嘎查前一段工作,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左旗把浩特承包逐步引入牧戶承包,到1984年,全區《雙承包責任制》實施時,薩如拉塔拉大隊已經發揮著領跑的作用。
1984年牧區實施《雙承包責任制》后,阿迪達離開了大隊書記的崗位,帶領牧民投資五萬元與旗食品公司合作,興辦冷庫,他擔任了副經理。
阿迪達曾是個出色的賽馬調理手,他的工作中無處不顯示著調馬手的個性。改革開放初期就解放思想,敢為人先,引領時代潮流,打開了牧區的嶄新局面。而今,他又開始了新一輪的創業,目標還是為牧民生產服務,為這一片土地牧業經濟發展做貢獻。他雖然獲過很多榮譽和獎勵,但是最讓他倍受鼓舞的,還是自治區政府主席特批讓他買的這輛豐田小轎車。他雖然離開了書記的崗位,但他仍舊為畜產品的增值增效日夜奔忙。
汽車平穩地行駛在公路上,沿途的風光讓阿迪達陶醉。他看到牧人騎著摩托放羊,他為牧民們逐漸富裕起來而高興;目光所及的營盤上停放著摩托、拖拉機,還有汽車,像一道風景線映入眼簾……無意中他看見一輛電視臺的采訪車駛入勞動模范珠拉家,他不由得又會心地笑了。
珠拉是一位有八個孩子的牧民婦女,在群眾中也是一個威望很高的勞動模范,也是牧區包產到戶改革中牧業生產成效顯著的牧戶之一。
在牧區評價一個牧人優秀與否,有兩個基本標準。一是看平時牲畜膘情,二是看大災之年的保畜率。說起來簡單,做起來才能分出高低。同樣的年景、同樣的牧場、同樣的品種,有的人能保住牲畜少死,甚至達到100%的保畜率,有的人卻遭受嚴重的損失。
珠拉老人精通畜牧業生產,是遠近聞名的生產能手。她是在這個地區第一個打破接春羔的傳統習慣,最早試接冬羔的人。接冬羔不單純是冬季接羔的事,這里還涉及很多其他問題。冬羔長到來年六七月份出欄時,體重可達一百斤左右,與二歲子春羔不分伯仲,明顯地縮短飼養時間,減少了成本。冬天接綿羊羔,春天接山羊羔和駝羔,接下來接牛犢和馬駒,有力地緩解了飼養五畜牧戶的勞動力不足現象。特別是接冬羔時正值寒假,孩子們不但幫助接羔,還可以實踐在學校學到的知識。
試接冬羔的第一年,珠拉就遇到了百年不遇的1977年大“鐵災”。牧人們束手無策,公社、大隊的領導疲于奔命。開始時定下的改良畜、接冬羔母畜不走敖特爾的決定已經行不通,草原上除了皚皚白雪,連草尖都難以看到;冬儲飼草殆盡,運草又運不進來;破雪走敖特爾?也不是辦法!聽說之前走敖特爾的牲畜已經開始大批死亡。
望著一只只即將產羔的母羊,珠拉老人也只能望天興嘆。老伴照格德爾趕著馬群遠遠地走敖特爾去了,自己一個人無疑面臨巨大困難。不走敖特爾,不是全部死完,就是全部殺掉。徘徊在十字路口的珠拉老人最終艱難地作了決定:我決不能看著牲畜一個個死掉,也不忍心全部殺掉,只要有一口氣我就不會放棄。往南不能走敖特爾,我就往北走!三番五次的申請下,大隊終于同意,并派兩個人和兩頭駱駝幫助她走敖特爾。
幾天后,在塔穆沁草原的莽莽雪原上,我們看到跟著雪橇移動的一群羊,在飛鳥的翅膀都能凍僵的寒冷里,蹚著及腹的深雪艱難地前進。這就是離開溫暖的家,冒著風雪嚴寒走敖特爾的珠拉老人。有的人開著汽車、拖拉機來了。
“額吉,用車運走吧。”
可是珠拉老人拒絕了,原因很簡單:臨產的母羊經不起顛簸呀。
經過十九天的艱難跋涉,他們終于到達達爾罕烏拉公社的烏蘭圖嘎大隊。這十九天他們完全生活在一個冰雪世界,在風雪嚴寒的敖特爾路上若想保住一只幼羔太難了,珠拉老人就作出了“保母羊為主”的決定。這個決定非常英明,后來到達目的地后,把在敖特爾營地接產的七十五只冬羔,分配給死掉羔羊的母羊哺乳。由于奶水充足,七十五只冬羔全部成活。
在敖特爾營地,她的牲畜沒有死亡,也沒有借債。她用處理的三十來只老弱畜的錢買回飼料,飼養了四只種公羊,保障了冬季配種。1978年的社會普查中,她的畜群增加了七十三只羊羔。
1977年的“鐵災”中,集體的牲畜損失慘重。如何彌補損失?誰來彌補損失?最早想到這個問題,而且想出最佳措施的還是珠拉老人。
“鐵災”的積雪漸漸消融,塔穆沁草原迎來了1978年的春天。珠拉老人把未孕和流產的母畜專門集中起來加料飼養,當年夏季配種,到11月時,二百三十只羊領上了二百六十只新羔。1977年的“鐵災”里全大隊的牲畜損失達到了84.15%,珠拉老人不僅保住了三百只小畜未受損失,還增加了五十五只,保畜率和仔畜成活率皆為百分之百,被載入抗災保畜的史冊。
同樣,1985年的白災中,全旗損失八萬余頭(只)牲畜,占牲畜總數的百分之十二;而珠拉老人的大小牲畜卻增長到了八百七十多頭(只),當年增加一百余頭(只),純增率達百分之十二。
改革開放的洪流中,珠拉老人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帶頭致富,帶領大家致富的事跡更是說也說不完。她們家是1992年在草原上第一個住上樓房的,她個人榮獲過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民族團結先進個人、全區勞動模范等各級表彰,應邀參加過國慶慶典。當時的自治區黨委書記劉明祖、自治區政府主席烏云其木格專門到她們家做客慰問。
珠拉老人就是薩如拉塔拉大隊在改革開放中涌現出來的先進牧人的代表。采訪珠拉老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也能起到引領牧民在致富的路上走得更好、走得更遠的作用。
尾 聲
2018年夏季的一天,蘇尼特左旗滿都拉圖鎮一個賓館里。
當年的旗畜牧局局長額勒貝格巴雅爾的秘書那順格日勒、珠拉老人的女兒吉布吉瑪,曾任薩如拉塔拉大隊主任的朝克巴達日呼等人相聚在這里,接受《錫林郭勒日報》記者的采訪,他們說起薩如拉塔拉如何率先實施承包責任制的往事,有說不完的話:
“那個時候,敢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不考慮個人得失,明知可能獲罪,還堅持搞下去,這是何等的膽識和氣魄啊!”
“他們的做法與安徽小崗村還不一樣。小崗村是為了吃飽飯拼上老命而為;他們是在群眾的生活并不十分艱難的情況下,只想為國家多做點貢獻。”
“經過十年凄苦,大都是四五十歲的人,他們的決心絕不是年輕人一時的心血來潮,而是痛定思痛,反復斟酌和堅定追求美好生活信念的結果。”
“那時候,薩如拉塔拉人在國家政策中看到了希望,得到了力量,是政策的感召,還有遠大理想的感召!”
“歸根結底還是對黨和人民忠誠,為社會、為大眾奉獻綿薄之力從不后退的人們啊!”
“人口的增長和草原的退化,牧業生產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隨著深化改革,不斷探索發展的新路,現在他們嘎查已經建起家庭牧場十多家,樹立四個黨員中心戶,在嘎查里已經起到了帶頭作用。”
“嘎查的人口大增,從當年的49戶130人,現在已增加到210戶489人。全嘎查的牲畜頭數,從當時的15788頭(只)已經發展到50459頭(只);牧民的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全嘎查除了大型汽車和農業機械外,僅僅家用小汽車就有337輛。”
……
說起當年的故事,每一個人都有著太多的感慨,也有太多的故事,可以說俯拾皆是。改革開放40 周年,薩如拉塔拉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都是他們親身經歷,親自見證,蘇尼特左旗的牧人們,在日新月異的生活中,在不斷前行的征程中,期待著新時代更美好的未來。
包雙山,筆名巴·額波蘇,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內蒙古作家協會會員、錫林郭勒盟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創作出版了《世紀拾萃》《眼中釘》《心愛》三本書,多篇作品入選各種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