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圈治理刻不容緩
2021年,“飯圈”再度成為全民熱議的話題:有人鄙視其“幼稚”,無數追星少年陷入非理性狀態,為偶像瘋魔癡狂,為明星應援打榜,為愛豆“用愛充電”,跟蹤、偷窺、偷拍明星日常的行為屢禁不止;有人怒斥其“愚蠢”,不顧自己的學業和事業,甚至不顧個人安危,上演了一出出機場追星致航班延誤的鬧劇;有人警惕其“興風作浪”,既可棒打自家愛豆的競爭對手、同期上映的其他作品,也可以精準打擊、拆分不符合自己期望的偶像CP,甚至通過網絡暴力對影視劇制作方施壓,加之平臺的縱容,辛勤勞動的影視劇創作人員無奈敢怒不敢言;更有人憂患其“社群組織化”,這種外部松散內部嚴密的新社群組織,呈現出越來越分明的層次化、越來越嚴苛的等級化特點……
經梳理不難發現,2009年以來,伴隨傳統互聯網向移動互聯網轉移,互聯網技術革命對“我”的塑造加速:為“我”賦能、“我”即力量;2011年以來,伴隨人口周期運動中年輕世代更迭和需求嬗變的態勢,中國青年特別是網絡青年的主體力量從“70后”觸網族、“80后”融網群,轉換為“90后”網絡原住民、“00后”數字原生代,“飯圈文化”成為對人設、情感羈絆和身份認同最有影響力的亞文化潮流之一;2017年以來,伴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步入新時代的大勢,全球網絡青年出現了大規模、持續深入爭取青年權利、為文化文娛甚至時代潮流制定青春標準的定標運動,新一輪的社交場景、趣緣社群、社區圈層和社會網絡關系重組運動正在上演,本土的追星現象、粉絲經濟和飯圈文化,面臨十字路口的艱難選擇:是推動粉絲經濟健康發展還是任由飯圈向黑暗淵藪滑落?
粉絲只是一個線頭,它扯出來的,還包括新時代年輕人何為何不為的問題。今年5月,眾明星現身南京大學鼓樓校區取景拍戲卻意外“受冷”的事件走紅網絡。原以為明星們前來拍戲會受到眾星捧月,劇組特意請了大批保安,以備不時之需,結果卻出乎意料,南大學子并沒有里三層外三層前來圍觀,而是視其為一份正常工作,依舊認真自習、上課。反觀很多不理智追星的行為,大多是忘記了自己生活的樣子,又干預了別人的正常生活;反觀很多被追的明星本身,在業務能力、精神品格、道德素養等方面,著實沒有起到應有的榜樣力量。
少年需思考:追什么樣的星?是追吸睛的流量明星和網紅小花,還是粉國之重器的人民英雄和時代楷模;追星何為?是滿足自身虛擬人設、情感與親密關系的陪伴需求暗流,還是樹立英雄亦曾是平凡的少年,平凡的少年亦可成為明日的英雄的成長標桿;如何作為?是聚焦鎂光燈所向,以偶像為自己人生旋轉的軸心,還是我就是世界的中心,努力讓自己成為他人追尋的榜樣。
少年智則國智,是時候作出你們明智的選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