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民族 超越民族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生存環境、文化底蘊和發展歷史,都有自己獨特的思維和情感表達方式,這是我們的民族之根所在。如果丟棄自己的根,那我們的創作就會失去重要保障,這既是一種巨大的損失,也是一種冒險的行為。豐富性讓文學創作遼闊無邊,特色性讓文學作品引人注目。而豐富性和特色性恰恰是少數民族寫作者最占優勢的地方。因此,我們應該扎根于自己的民族,從中吸取養分,開辟屬于自己的創作疆土。這樣,一方面可以找到自己在創作上的根基,另一方面可以展示本民族的發展成就。
現在各個少數民族同胞的生活空間都擴大了,眼界也開闊了,生活生產方式都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已融入時代潮流,這就為少數民族文學創作提供了全新和寬廣的領域。好的文學作品總是給人溫暖、力量和光明。文學創作除了記錄和呈現,還要給生命找到出口,給心靈帶去春風。全國各民族同胞在促進時代發展、社會進步、民族團結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反映廣大民族同胞生活面貌和奮斗精神的少數民族文學的作用不可忽視。
都說“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但這是有前提的,不是所有民族的都是世界的,只有超越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有些少數民族寫作者,雖然立足于自己的民族,寫出了很多作品,可都反響平平,難以走遠,沒有被更多的讀者接受。問題到底出在哪里呢?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所寫的作品沒有超越民族,太自我。我們都知道,資源優勢并不等于創作優勢。少數民族寫作者擁有很大的資源庫,可往往缺乏好的創作方法和技巧,對繁多的寫作素材不懂得取舍和提煉,對情感的呈現和思想的表達過于單一,對故事的講述過于老套。世界上杰出的作品必有獨到之處,大到謀篇布局,小到細節安排,都是很講究的。
我們不能丟棄自己的民族之根,但也不需要總是強調和突出自己的民族身份,讀者的閱讀選擇一般都是以作品的質量而定,與其他附加的東西沒有什么關系,包括民族身份。作為少數民族寫作者,我們要正視自己的民族身份,不要有優越感,也不要有自卑感。在堅守一些優良傳統和品格的同時,應該走出狹隘的一面,要把中華民族共同體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識融入創作中,努力寫好作品。寫出好作品才是正道。
作為一名地道的白族人,白族文化對我的影響比較大。但在寫作中,我力求讓自己的視野變得開闊一些,將人心和人性作為我的聚焦點和著力點,不管內容涉及哪個方面,都是如此。白族歷來是包容性很強的民族,對好的東西都兼容并蓄,當然也不丟失自己的民族風格。我希望自己的寫作能打破單一性和局限性,就算對自己民族的書寫和表達,也力求做到大格局、大情懷、大境界。
其實,寫作者是不是少數民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一定高度的理想,如果只囿于個人的一己悲歡,只抒發沒有多少意義的小情小調,只關注窄如墻縫的小世界,那是沒有擔當的表現,寫出的作品也不可能有廣泛的影響,更不可能觸動讀者的心。這幾年,我給自己的寫作重新定位,努力去挖掘和呈現人類共性的東西,讓靈魂飛得更高遠。在守住民族之根的同時,如何把生命的枝葉更好地伸到世界的廣闊藍天,也是我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我不想墨守成規,也不想做背叛者。我想超越,超越自己,超越民族,超越地域,超越時空。當然,這只是我的理想,需要我通過自己的創作,一步步地去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