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尖行走的設計藝術
“要發揮美術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術元素、藝術元素應用到城鄉規劃建設中,增強城鄉審美韻味、文化品位”,是今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清華大學時發表的重要講話中提出的。切實發揮美術、藝術對社會生活的重要作用,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設計學博士后、北京建筑大學建筑學院教師張羽新近出版的《行走的筆尖:設計師手繪札記》就是一次很好的嘗試。該書通過“手頭功夫”“設計表達”“城市旅繪”“日常北京”“吃的故事”“喵無處不在”等各章,直觀生動地展現了建筑設計與城鄉生活中的美妙圖景,可謂雅俗共賞。
該書的純黑封面設計與絢麗多彩的內文構成了強烈反差。開篇起于圣索菲亞教堂澄碧的塔頂,俯瞰晶瑩的白雪與起舞飛翔的白鴿。接著在《哈爾濱斯大林公園的跳舞者》一圖中,用色塊、線描點染雪景,在江邊公園的冰面上載歌載舞的小黑豬們,就像一群快樂的音符。書中,作者筆下的麗江玉龍雪山,“灰色的玻璃窗框是雪山溫柔的畫框”;2020年初北京接連的兩場雪,也有各異其趣的構圖設計。至全書最后一幅畫《飛鴻踏雪》,則卒章顯志,以黑白水墨畫般的質地呼應蘇軾詩句:“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素凈雪景、黑白素描、多彩畫面貫穿全書,插頁、折頁和拉頁等也頗見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書籍裝幀設計的匠心。
除了雪景,各地景物在書中也占了頗多篇幅。如《阿爾山》,大草原、蒙古包、蜿蜒的鐵路、林區的棕熊、湖畔終于等到松果落下的小松鼠,還有畫作上的紋飾與蒙古文字等,都充滿民族地域風情;畫城市生活,又可見閑情野趣,如記錄海淀公園,既有游客拍照、放風箏的黑白速寫,也有荷塘秋韻倒影漣漪的彩繪描摹。張羽在北京潭柘寺、延安窯洞門窗等各地風景建筑中領悟元代黃公望的《寫山水訣》,在《西安法門寺大佛》中領悟石濤和尚以畫修持的奧妙。去漢中,錯過油菜花的花期卻看到民俗民風,畫下小女孩勤勞顧家的情景……美無處不在,從心中自然流淌到畫里。作者筆下的風景有感情,于風景中畫出了一種精神狀態。
景物之外,動物也是主角。《童年的家》就像一個天人合一的后花園,有蜻蜓、蝴蝶和姐姐的捕蟲網,各色大雞小雞、大小老鼠、昂首闊步的鵝、齜牙咧嘴的黃鼠狼等。“喵無處不在”一章,畫下了三只貓在疫情期間同作者居家辦公時的陪伴與戲耍:貓兒“混”在地毯圖案里和她“躲貓貓”,鉆進俄羅斯套娃里正襟危坐,半夜在小區里“群神”開會等圖景令人忍俊不禁。《貓在家中》以黑貓視角看窗外樓群、追逐飛鳥。《把可愛的人都想成貓》更是以擬物視角展現出作者眼中生活的美好與溫情。
設計師在“喵星人”世界里表達對專心創作悅人悅己之畫的追求,還通過線性表達、線條組合、體塊明暗、空間轉化、造型創作等營造出可感、可知、可認同的空間,生成獨特的審美體驗與社會公共意識。俯瞰疫情期間的小區,感恩快遞與外賣小哥,這俯瞰視角出自其多年形成的專業習慣,“像鳥一樣”體驗對空間結構和格局的整體把握。而《B367工作室》的“魚眼”畸變中,穹頂之下的雕塑、畫作、調色盤以及書刊、茂盛的綠植、肥壯的蜥蜴等,則構成了豐富的文化生態環境,使畫作充滿戲劇效果,就像人生舞臺的凝聚。“B367”是作者博士后合作導師、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副館長蘇丹的工作室,蘇丹教授和同門看問題的多元視角,觸動了作者獨立創新的思考。
從哈爾濱工業大學環境藝術和建筑本碩,到同濟建筑博士,再到美院博士后、建筑大學教師,張羽這部新作給我們帶來了頗多沉浸體驗和藝術啟思。在筆者看來,能有這樣的創作積淀,一是有興趣愛好的動力。因為著迷生活,想要創作,總有畫的沖動。閑繪、涂鴉,舒緩心情,用藝術的形式記錄生活,用一筆筆線條匯成造型、肌理、質感和生命力,締造設計藝術的百草園。
二是有專業技巧的基石。手繪的功夫、設計表達的能力,是設計師的“看家”本領。《延安紅色之旅》系列中,既收錄了楊家嶺、鳳凰山、寶塔山和梁家河等手繪地圖,還有各款窯洞門窗裝飾工藝,如木刻版畫版的奮斗青年,還有對完整建筑立面的細致描摹等。第比利斯的后現代主義建筑、圣彼得堡建于1968年的國家機器人研究院、蘇聯構成主義建筑組圖等,表現出形式與結構的緊密結合,作者筆下的建筑不只是工程,更兼具浪漫主義和科幻感,展現出過去、現在、未來相互碰撞、交錯的圖景。
三是有藝術日常的本心。美術創作并非只要觀念新、形式新,關在畫室里就可以創作出好作品。畫家倘能保持旺盛的好奇心,生活也是藝術。經常可以發現美,筆尖就能時有創新。創作經年,張羽用對美好生活的細膩刻畫,表現出一種充滿意趣的生活美學,這來自作者對生活的發現、熱愛和真誠的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