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主旋律電影中的民族敘事
隨著脫貧攻堅全面勝利、建黨100周年等重要節點的到來,近兩年,我國主旋律電影頻繁問世,并持續“走紅”,讓大眾感受到與時代脈搏的共振。去年上映的主旋律電影在當年電影票房前5名中占有4席,而今年有逾10部精心制作的主旋律影片登陸院線。主旋律電影題材不同、風格各異,立意深刻、表現形式多樣,其中民族敘事元素的呈現,為作品增添了多元的民族地域特色和審美感受。
革命題材電影
各民族為民族獨立與人民解放共同奮斗
電影《1921》《紅船》不約而同聚焦建黨事業與中共一大。《1921》以李達、王會悟夫婦籌備中共一大的召開為敘事主線,縱覽建黨前后數十年的重要歷史時刻與英雄人物。“等一千年,那要我輩何用?國家等不起,民族等不起,老百姓也等不起!”在青年毛澤東振聾發聵的呼喊中,懷著崇高理想的早期黨組織代表從全國各地趕赴上海,后又不得已轉至嘉興南湖一艘游船中,商討建黨事業與國家出路。作為此次會議中唯一的少數民族代表,時年20歲的鄧恩銘是個對革命前途抱有激情的熱血青年。然而僅10年之后,投身山東黨組織建設、發動革命活動的鄧恩銘便于酷刑中慷慨就義。
彩色鏡頭、黑白畫面、歷史影像的交叉運用,使《1921》呈現出畫面語言多元和人物情感充沛的特點。電影通過窗戶里的小女孩、引起李達深思的火柴、毛澤東于租界看到的煙花等重要意象,寓意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偉大領導下終將迎來獨立和解放的美好希望。
《紅船》則從青年毛澤東的迷茫挫折與思想成長切入,以人帶史,藝術化、形象化地講述了第一批中國共產黨人對國家命運與前途的求索。影片結尾,滿載希望的紅船向著陽光駛去的畫面契合全片的美學氣質,使其愈發意蘊深長。
值得一提的是,兩部電影的敘事并沒有沉浸于悲壯、肅穆的氣氛之中,其中不乏異鄉人毛澤東與上海洗衣店老板娘互動等生活化的情節。這些看似與革命敘事無關的生活日常,使年代久遠的歷史偉人走近觀眾,人物形象更加立體生動,也表現出人民群眾友善團結的溫情。
《革命者》以李大釗被敵人執行絞刑前38小時的至暗時刻為主要線索,通過插敘、倒敘等非線性敘事方式,回顧其為中華民族解放而奮斗的革命歷程。影片風格延續該片監制管虎在《金剛川》等電影中一以貫之的詩意美學風格,打造了一部情感充沛的浪漫史詩。
“你不應該問我是誰,你應該問我們是誰!”李大釗淡然回答的“我們”,指不限性別、民族、工種,為民族獨立與人民解放這一共同理想而奮斗的“革命者”們,這也成為《革命者》的點題之筆。電影通過煤礦工人齊挽雙臂示威罷工,眾工友為遇難報童聲討公道,游行學生揮舞紅布縫成的紅旗等一系列場景,傳達出各族人民勢不可擋、眾志成城的力量。
上述電影均著力敘述建黨之初的重要歷史事件,關注各族同胞為中華民族獨立與人民解放事業作出的共同努力,再現中國共產黨從無到有、開天辟地的偉大時刻。與此同時,也有以《半條棉被》為代表的戰爭題材電影,關注黨的武裝準備、軍民魚水深情等內容。
發生在湖南省汝城縣沙洲村“半條被子”的感人事跡,在蒙塵半個世紀后廣為流傳。電影《半條棉被》正是由此改編,講述長征路上3名女紅軍借宿在村民徐解秀家中,臨走前把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留給徐解秀的故事。電影中出現的女紅軍為徐解秀縫補瑤族頭巾、眾村民在祠堂為紅軍祈福等場景表現了軍民魚水情深。同時,感化投降俘虜、為借住的村民修屋頂、湊錢救助燒了房子的村民等情節,生動回答了中國共產黨“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的問題,表現了中國共產黨的人民情懷和為民本質。
脫貧攻堅題材電影
各民族為擺脫貧困實現小康共同奮斗
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以其為主題的電影作品在數量與質量上都有出色表現。當年國慶檔影片中,《我和我的家鄉》《一點就到家》將主旋律與喜劇敘事相結合,講述我國多地的脫貧故事。電影由實力派導演執導,融入商業元素,進而拓展了主旋律電影市場。
《我和我的家鄉》從不同方位精心選取東西南北中5個地區的家鄉故事,展現出全國各族人民共享脫貧成果的場景。其中《天上掉下個UFO》單元極富創意地將天外來物UFO與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阿福村聯系在一起,通過一系列啼笑皆非的喜劇事件,展現天眼、高架橋等西南地區的重要建設成就,以及旅游、蠟染等產業助力當地脫貧致富的顯著成效。
《一點就到家》將3個青年在云南古寨的創業經歷搬上大銀幕,表現青年回鄉創業、實現產業致富的故事。電影在云南省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景邁山取景,并邀請古寨村民擔任群演。影片中,傍山而建的木質房屋、一望無際的翠綠茶田和擁有豐富動植物資源的熱帶景觀,讓這座千年古寨神秘而迷人,光影的巧妙運用為電影更添幾分浪漫色彩。從開通網購、快遞到種植新品種咖啡,創業青年們為這個古老的村落帶來了便利生活,開啟了致富之路,古寨煥發出現代化氣息。
十八洞村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該村實現從深度貧困向種植、苗繡、旅游等多產業發展,成為人均收入過萬元的示范村。2017年就有電影《十八洞村》從村民視角出發,講述貧困戶在扶貧隊伍的幫扶下實現生活與思想上的脫貧。2020年推出的大型歌舞劇《大地頌歌》則以更加全面的視角講述這段感人故事。劇團從湖南演到北京,因考究的細節、濃郁的情感和豐富的表現方式受到廣泛好評。為了繼續擴大影響,電影版《大地頌歌》應運而生。電影版不是對劇場版內容簡單的復刻,而是通過運用4K攝制技術,以沉浸式視聽語言使觀眾有身臨其境之感。同時,電影將《瀏陽河》《馬桑樹兒搭燈臺》《苗嶺連北京》等湖南民歌有機融合于敘事中,增加了民族風情元素,傳達出各個敘事單元的核心內涵。
文藝創作始終肩負著社會責任與時代擔當。立足于“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主旋律電影創作從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偉大歷史進程中獲得大量感人素材與靈感來源。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全國各族同胞齊心協力,民族敘事也成為主旋律電影創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民族特色的歌舞、服飾、建筑等元素的有效運用不但豐富了電影的細節敘事,更為電影增加了獨特的地域風情與生動的藝術效果。
(作者系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湖南師范大學基地特約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