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2021年第4期|陳蘭:方艙醫院抗疫手記(2020)
“回到家之后才知道什么是黑夜和白天?!弊鳛楹?谑械谌嗣襻t院首批支援湖北抗疫醫療隊隊長,自2020年2月4日出發馳援湖北,于2020年3月17日,平安歸來。到??诤?,我忍不住對隊友們說了這句話。
主動請纓,站好方艙醫院第一班崗
“我來!我要去幫助他們!”2020年伊始,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每天爬坡式增長的確診人數,牽動著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心。2月4日早上八點,醫院要選派人員支援湖北,我立刻報名。九點半,得知自己入選支援湖北的醫療隊并擔任隊長,作為海南省第三批援鄂醫療隊的一員馳援湖北,我馬上召集其余支援隊員,于當天中午十二點半,帶著內心的忐忑,正式踏上征程。父母的不舍,同事的叮囑,領導的寄望,回想起來歷歷在目。從走出家門的那一刻,大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悲壯。我們緊急集合馳援湖北,加入這場沒有硝煙的戰斗,肩負起與死神搏斗的重任,接到通知不到十二小時就已進駐醫療隊展開工作。
4日晚上十一點,我和其他九名隊員到達湖北后,被安排到武漢江漢方艙醫院。該院是武漢最早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定點接收新冠肺炎患者的方艙醫院。我親眼看著僅用幾個小時,空蕩蕩的國際會展中心就改造成一個床位數1600張、符合收治新冠肺炎輕癥患者要求的定點醫院。
5日晚上八點半,抵達武漢后第二天,江漢方艙醫院開艙,開始收治病人,我們立即投入工作。九點左右,方艙醫院迎來了第一批患者,即便我早有心理準備,但還是被眼前的一幕驚呆了。病人知道醫院開艙,紛紛從四面八方涌來,個個身子疲倦、滿臉恐懼。其中有一對四五十歲的夫妻,為了來到這里已經步行了一天一夜。他們不敢在家隔離,又沒有醫院接收,得知方艙醫院收治病人,他們說“爬也要爬過來”。聽了身邊發生的一個個故事,我這時才知道,像他們這樣的人在武漢還有很多。我一邊辦理手續,一邊聽他們講述自己的遭遇。有很多患者說:“來到這里就像是到了家?!甭牭竭@樣的話,我唯一能做的就是盡心照顧好他們,讓感染者得到應有的尊重與安慰,讓他們早日康復出院??上攵@是一場惡戰。濕冷的天氣、嚴峻的疫情,讓即便是穿著防護服的我們,也對病毒心存畏懼。我們的隊員剪掉長發,穿上了嚴密的防護服。我們不敢喝水,用上尿不濕,生怕浪費這寶貴的戰衣??吹交颊叩臉幼?,我甚至不敢哭,因為眼淚會弄花護目鏡。我和戰友們爭分奪秒,接收患者、辦理入院,監測生命體征、采集血標本、領取物資……因為當時醫務人員緊缺,我們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口罩在我們的臉頰上留下深深的勒痕。由于很多病人都需要用雙鼻氧管加面罩吸氧,氧氣的消耗比較大,在人手不足的情況下,搬氧氣罐的工作任務需要醫護人員來回幾次才能完成。繁重的工作帶來的是身體上的疲憊,而剛開艙,流程混亂、感染風險大的醫院環境對醫療隊隊員來說則意味著更大的挑戰。
作者陳蘭將醫療隊員分組,編寫崗位職責表
然而,醫療隊員們并沒有就此妥協,為了做好隊員的防護,在6日早上下班后我立即組織隊員爭分奪秒進行感控培訓,做到人人過關。同時我們還身兼“裝修工”“清潔工”和“搬運工”多重身份,收拾醫療垃圾、搬運醫療物資,幫助患者疏導情緒,用實際行動踐行著“有時治愈,常常幫助,總是安慰”的箴言。對這片正陷于病痛的土地,沖鋒者內心充滿了最熾熱的感情和終將治愈的必勝決心,緊張的步伐,未曾動搖和遲疑。
記得第一次正式穿好防護服進入方艙醫院內,由于內外溫差的原因,進來以后是白茫茫的一片,我們只能手拉著手互相提醒,慢慢地移動,大概十多分鐘后才能模糊地看見互相寫在防護服上的名字。大家馬上按照各自的職責,有條不紊地工作,當晚共收治六百余名新冠肺炎患者。即使溫度低,但貼身的衣服早已濕透,護目鏡里也都出現了冷凝水,大家沒有任何怨言,依然各自忙著手中的工作。作為第一批進駐醫院的醫療隊,我深知站好第一班崗的重要性。面對大批患者涌入,我忙而不亂,將醫療隊員分組,并編寫崗位職責表。武漢一攝氏度的寒冷氣溫難不倒我們,不管環境怎樣變化,大家只有一個信念——一起打敗病毒。
感覺每天的時間過得好快,我從接到通知到“持證”上崗,對環境從陌生到熟悉,對工作從手足無措到得心應手,沒有時間讓我們恐懼和不安,更沒有時間患得患失。在方艙醫院,每天除了為患者監測生命體征外,最重要的是對他們進行心理疏導。每一個患者面對自己的病情,難免會有恐慌,情緒低落。我們會為他們準備小節目,教他們八段錦,讓他們放松心情。
隔離病毒不隔離愛
真正到“戰場”的那一刻,心里還是忍不住緊張。習慣了病房里快節奏的工作,在這里遇到的第一個挑戰就是快不起來,因為身上穿著厚重嚴密的防護服,防護目鏡的霧氣讓鏡片也變得模糊,三層手套使自己工作變得慢了下來。同時,讓病人“慢”下來也異常重要,因為對于新冠肺炎的患者來說,情緒激動、過度活動會增加氧耗,對病人病情好轉產生不利影響,所以當病人煩躁、焦慮時,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安撫病人,教會他們慢慢調整呼吸,學會平穩情緒。
一位阿姨對我說:“我皮膚過敏,家人給送藥過來,但是我不知道去哪拿家人送過來的藥?!蔽乙蟀⒁探o我看看過敏的肌膚,阿姨說:“不行的,這樣會增加你感染的機會?!痹谖覐娏乙笙拢⒁滔崎_衣服,我看到抓爛的皮膚已經滲液,我找來消毒液,一點點地幫阿姨清洗并幫她拿到家人送過來的藥,阿姨說:“你一點都不嫌棄我,你從海南來,對武漢的一切都不適應,還對我們這么好,等我好了,我想擁抱你。”我立刻走上去擁抱阿姨。
午餐時間,我正在為患者發餐,一位阿姨拉著我的手心疼地說:“護士,給你們添麻煩了,你們這個年紀在家里父母肯定都舍不得讓你們干活。可在這里,所有臟活、累活都是你們負責,甚至是冒著感染的風險去完成,我看了真的是心疼?。 蔽业难劭舨唤⑽⒂行駶?,還清晰記得我離開時,父母那既心疼又不忍責備的眼神,而此刻的我又仿佛感受到了父母般的關懷和溫暖。給患者們發放物資時,她們自發過來幫忙,在艙內聽到最多的就是:“謝謝,謝謝你們,你們都是好人?!痹谖錆h,我們在幫助患者的同時,患者也關心我們并點燃我們的熱情。有個患者凌晨一點發來信息問我明天是否上班,因為她要出院了,為我寫了表揚信,感謝我精心的治療及護理,不但治好了身體的病,還撫平了心靈的傷痕,樹立了戰勝疾病的信心。她說,馬上要出艙了,真心對醫護人員表示感謝。雖然我的身體很累,可是心里卻很暖。
酒店的前臺小姐姐、接送我們的司機師傅、醫院的安保、快遞小哥、隔離病房內患者、凌晨四點鐘收垃圾的環衛工人等等,都在默默地為這座城市付出。武漢,會好的,一定會好的。疫情面前不分前后,我是千百萬個堅守自己工作崗位的“戰士”的一員,希望如期到來的不只是春天,還有疫情過后的平安。
工作中,我時刻感受到患者閃閃發光的善良和武漢的堅強。為患者張阿姨測血氧,突然她捂著口鼻轉過身,戴上口罩咳嗽,我知道她是怕傳染給我,她說:“孩子,我雖看不見你的臉,但是可以記住你的眼睛,你們太辛苦了!”那一刻張阿姨的舉動讓我內心暖暖的!醫療隊收到了從海南寄來的芒果,我們特意帶到方艙送給患者。李阿姨感動地說:“你們來救治我們就已經很感激了,還帶來芒果。這芒果可真甜啊,都甜到心里去了。”
每次進艙之前,我們都會逐一檢查每一位隊員們的防護工作,仔細檢查每一處可能被忽視的漏洞,合格后才放心讓隊友進艙,患者們也很積極配合我們的護理工作。每天上班時,我們聽到患者說得最多的就是:“真的太謝謝你們了,你們辛苦了!我們什么都聽你們的。”每天下班后,醫療隊的微信群里也處處都是來自隊友們的關心:“早餐掛在門把手上了,記得早點吃別涼了。”從這些瑣碎的小事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們的善良和美在這場磨難中愈發耀眼,這便是我最珍貴的武漢回憶。
作者在詢問病情,為病人做心理疏導
武漢是座英雄的城市,艙內小女孩在高興地哼唱小曲,大叔在認真地閱讀書籍,阿姨在用心地練習舞蹈,志愿者在仔細地消毒地面,司機師傅風雨無阻地接送工作人員,新聞媒體人冒著寒冷在風中連線報道……這座城市用堅強和樂觀鼓舞著我們每一個人。我相信,陰霾終會消散,鶯飛草長,櫻花似錦的暖意時光終會到來。
現在,被病毒感染的人數不斷減少,治愈出院的人數不斷增加,我們成功迎來了方艙醫院的休艙,而且我們所負責的樓下東區的四百多位患者也逐漸治愈出院。我仿佛嗅到櫻花淡淡的清香撲鼻而來,我想去看一看武大爛漫的櫻花。
堅守:你們不出院,我們不撤離
醫療隊出征一段時間了,面對著增長中的病患數量、高強度的工作任務和波動的內心,醫療隊員選擇繼續堅守。在堅守的過程中,為了減少感染幾率,隊員們一起剪短了頭發。我們了解了關于新冠肺炎的更多知識,更意識到了疾病傳播的速度很快,為了更好地做好防護,我們的耳朵都磨破了,鼻子壓出了紅斑。我們嚴格執行消毒制度,從隔離區出來后,臉上、身上不知道要噴多少次酒精,室友開玩笑說,這樣去駕車,保準都算酒駕。我們對入住的酒店進行改造,設置了污染區、半污染區、清潔區,將每次進入酒店前的全身噴灑消毒視為每天下班的儀式。以前將大家熏得頭暈的消毒液現在成為了最安心的味道。
方艙醫院的醫護人員帶領患者一起跳舞
隊員們為病人進行心理疏導、為需要吸氧的病人更換氧氣罐,來回幾次才能完成的搬氧氣罐工作也已熟練。有一天,一位病人家屬主動上前幫助一起運送氧氣罐,運到目的地后,隊員很感激地說了聲:“謝謝您,辛苦了!”病人家屬說:“你們才辛苦,每天這么忙還要不停地搬這么重的東西,你們辛苦了!”患者在表揚信中說:“你們如防洪大堤般堅守在最危險的一線,不顧個人安危與病毒抗爭,與時間賽跑。你們給了我們最精心的照護,給我們安全感!我們要謝謝你們!我們在病房度過了元宵,又度過了情人節,看似孤獨但內心卻時刻感動著?!?/p>
16床李姐姐說:“雖然他們全副武裝,看不清他們可愛的面容,但我看到了他們的姓名。因為有了他們不怕苦、不怕臟、不怕累,夜以繼日地奉獻付出,我必須記住他們偉大的名字。他們是逆行者的代表,我親自感受、親眼目睹,他們待病人似親人!”信任、感恩在醫患之間流淌延續。
元宵節,武漢的天氣陽光明媚,大家不約而同地戴著口罩,保持一米以上的距離站在樓下小院子里接受著這久違的陽光洗禮,相互談論著疫情的形勢——大家都知道拐點還沒有來,我們的戰斗還沒有結束。我們只能自我安慰,想象著疫情結束后大家相約去新疆,去西藏??蛇@得等多久呢?我陷入了沉思。我利用吃飯時間和隊員們語音交流上班的近況。我們雖然住在酒店的同一樓層,工作也是同一小組,但是平時工作很少能有時間聊天,下班回家坐車也都保持距離,酒店住宿也是一個人一間房。
杰帥哥說昨天上班的六小時,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扛過來的,因為昨天武漢天氣相對較冷,擔心感冒,多穿了一件毛衣,可是一穿上防護服就開始胸悶,大口大口呼吸,但心里想著,自己不能倒下,一定要堅持,硬是扛著“悶氣缺氧”到下班。我也一樣,上班的時候口罩拉得過緊,有些呼吸不暢,帶子也往下掉,兩側的耳骨被帶子壓得都反折了,疼得我咬牙堅持,最后,工作一忙起來,疼得都麻木了,下班脫下帽子口罩,臉上都是口罩壓痕,耳朵也全都壓紅了。
一瞬間淚目,我真的想家了,想父母,想我的愛人和孩子,走之前也沒來得及好好告別,因為當時真沒想到會立馬出發,以為至少會等第二天再出發吧。一股思念涌上心頭,我不敢再繼續想下去……
抗疫前線,把危險留給自己
咽拭子采集是一項危險的工作,棉簽帶來的不適感讓患者干嘔、咳嗽,肉眼可見的飛沫裹挾著病毒撲面而來……在江漢方艙醫院,這樣的操作,我主動承擔了下來,說實話,不怕是假的,何況我本身就患有喘息性氣管炎。但突如其來的疫情,正威脅到每一個人,如果疫情不能得到控制,我覺得下一個受害者就是我們身邊的人。為了守護他們,我必須挺身而出。咽拭子采樣、病人檢查、生活物資搬運、整理錄入病例資料等,作為小組的領隊,在一個特殊的環境中,我要時時檢查落實,保證患者放心。防護服、N95口罩、護目鏡、手套、腳套,這就是我們與新冠病毒“戰斗”的裝備。最難處理的就是護目鏡上的霧氣,偶然的機會,我發現把衛生墊貼在N95口罩里面可有效吸收霧氣,就在醫療隊內普及,得到了大家的認可。有一次,隊友因為護目鏡看不清楚,抽血看不到病人血管,我就貼著衛生墊,深吸一口氣屏住呼吸,迅速低頭消毒、插針、抽血一氣呵成,贏得了病人連聲道謝。很多事情,只有經歷過,才知道自己內心可以多強大。在武漢,我們救治患者,患者也在保護著我們。在抗擊疫情的日子里,我和患者也成為了親人。
休艙——階段性勝利
2020年2月21日,對海南援鄂醫療隊來說,是值得被記住的一天。海南援鄂醫療隊收治的首批十三例患者治愈出院。
“感謝海南人民的幫助,感謝海南援鄂醫療隊進駐醫院,給我信心,我相信大家一定會戰勝病魔!”熊姐姐經過十二天的治療,目前兩次核酸檢測為陰性后,準備回家隔離休養。
今天出院的張阿姨,入院考慮的是疾病會向哪方面轉化,能否治愈,有沒有后遺癥等問題,繼而出現了焦慮、害怕等心理問題,每天吃不下去飯,郁郁寡歡。上班時,我主動去張阿姨面前報到,和她聊生活、聊家庭。原來張阿姨早年喪夫,一個人把兒子帶大,目前有一個可愛的小孫女,阿姨怕自己生病后給兒子增加負擔,自己也不能照顧小孫女了。一有時間我就與阿姨聊天,緩解阿姨對隔離病房的恐懼,減輕阿姨對疾病的擔憂。之后她積極主動地配合治療,出院時,她笑著說:“你真好!”
2020年3月8日下午,武漢江岸方艙醫院正式休艙
3月9日,經過所有醫護人員三十多天不分晝夜、全力以赴的奮戰,江漢方艙醫院休艙。3月17日,我們揣著病人一封封真情實意的感謝信返瓊,武漢人民自發為我們送別。我們帶著喜悅和不舍撤離武漢,街道上的歡送人群,一眼望不到頭,居民樓上的人們,開窗揮動著國旗,大聲喊著:“感謝!謝謝你們!”我和隊員們都被感動哭了!我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在武漢的每一天,我們都被義舉感動著,身心與這片英雄的土地緊緊地聯系在一起。每天,汗水與淚水交織在一起,熱血與拼搏在創造著奇跡。3月31日,海南支援武漢醫務人員全部圓滿完成任務,勝利凱旋、平安歸來。作為一個護士,我何德何能?我今生無比榮幸!我不會忘記,我是個護士,也是個戰士!我為自己而感到無上榮光,也讓父母和親人們感到驕傲!我深深地懂得,鮮花,掌聲,榮譽,一切都會歸于平淡。我會盡快以謙卑、感恩的心回到工作崗位,盡職盡責,不負殊榮。我將把在抗疫一線積累的寶貴經驗應用于工作中。
平安歸來:“原來媽媽也是英雄”
你能想象居家幾十天,物資緊缺的武漢人民連發黃的蔬菜都舍不得扔,卻給我們呈上一日三餐有肉有菜的伙食嗎?你能想象當地醫務人員口罩不夠用卻總是首先保障我們支援武漢的隊員嗎?還有理發師冒著被感染的危險,卻執意為我們集體理發;司機大哥在雪花紛紛的深夜接送我們上下班。這還是僅屬于白衣戰士的戰爭嗎?這分明就是一場人民的戰爭!而我,只是主戰場的一員,這場援鄂戰役注定在我此生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雖然自己在工作上心無旁騖,但家人始終擔憂和牽掛著。在武漢,白班夜班經常倒得我少有機會和家人好好聊上幾句。2月8日,我上的是晚上八點到第二天凌晨兩點的班,傍晚六點我們出發上班,第二天凌晨四點才回到住處。家里的微信群都在關心著我是否平安下班,女兒也發來一句:“媽媽,你到底回到宿舍了沒有呀?快點給我們報平安?!痹跍I目的同時,家人的每一份牽掛都是我抗擊新冠肺炎的動力。3月31日,14天醫學隔離期觀察結束。女兒陸暉看到歸家的我,激動地喊道:“原來媽媽也是英雄。”
(資料寫作者:陳蘭,醫護人員,現居???。以上資料由作者本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