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人民文學》2021年第8期|周建新:滿目青山遮不住(節選)
    來源:《人民文學》2021年第8期 | 周建新  2021年07月28日08:03

    周建新:男,滿族,文學創作一級,一九六三年冬月生于遼寧興城。著有長篇小說《大戶人家》《血色預言》《老灘》《王的背影》《錦西衛》,中短篇小說集《分裂的村莊》《平安稻谷》等十余部。在《當代》《十月》等文學期刊發表中短小說百余篇。作品多次被《小說月報》《小說選刊》《中篇小說選刊》《中華文學選刊》《新華文摘》等轉載,多次入選年度文學選本。作品多次獲得遼寧文學獎,曾獲得過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百花文學獎等。現為遼寧省作家協會副主席。

    滿目青山遮不住

    ——記“時代楷模”孫景坤(節選)

    周建新

    深藏軍功六十載

    這個山清水秀的小村莊,坐落在遼寧省丹東市元寶區,環抱在青翠的山巒間,浩蕩的大沙河繞村而走,一片平川向它敞開寬廣的胸懷。村子叫山城村,一座座尖頂紅瓦的民居散落在山坳間,其中一座普通的房子里,居住過一個不普通的人,那就是深藏軍功六十余載九十六歲的老英雄,在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七十周年之際,被中宣部授予“時代楷模”稱號的孫景坤。

    六十余載,孫景坤默默無聞,直至2020年9月被評為“遼寧好人”,不斷有媒體進村采訪,各種新聞不斷地傳播孫景坤抗美援朝的事跡,村里人才知道,與他們朝夕相處七十余載的“老隊長”,原來是個功臣。國慶長假,筆者進村采訪,那些八旬以上的老人連連搖頭,只知道“孫隊長當過兵,去過朝鮮,帶領大家讓山城村第一生產隊過上了好日子,還是第一次聽說立過一等功、當過大英雄”。

    隨中央電視臺節目組一同到丹東光榮院采訪老英雄時,坐在輪椅上的孫景坤,從胸前一片軍功章中,摸到那枚抗美援朝一級戰士榮譽勛章,聲音含糊且又平淡地說,1955年彭德懷給我掛上過。

    這些軍功章曾在四十年前顯露過一回,那時由孫景坤的母親保管,包在一條“贈給最可愛的人”毛巾中,里面還裹著一層紅布,孩子們放學時,時常把它們當成玩具別在胸口。村里有個孩子叫張德勝,常來孫家玩,那年才十四歲。在崇拜英雄的年代,孩子們最喜歡把軍功章當成玩具。一次偶然的機會,張德勝到東風造紙廠玩,在準備打成紙漿的廢紙堆里發現了一本書,書名叫《戰斗在朝鮮》,這本是第二卷,是中國人民志愿軍第40軍政治部編寫的,里邊有一篇文章,篇名是“奮戰在危急情況下的副排長孫景坤”。他如獲至寶,拿到孫景坤家,指著篇名旁的畫像,興奮地說,二大爺,你是書上的英雄。

    孫景坤平靜地說,那不是我。

    張德勝一字一板地往下念,孫景坤還在說,重名了,不是我,直到念到副連長支全勝的名字時,他突然插嘴,他才是真英雄,腿都打沒了。隨后,臉色凝重,眼里含淚,自言自語道,都犧牲了,就不讓孩子再念下去,叮囑孩子把書收起來不給別人看。

    從此,那些軍功章再也不是孩子們的玩具了,被孫景坤深藏起來,直至丹東抗美援朝紀念館平移重建,需要征集資料,在工作人員的勸說下,他猶豫再三才默不作聲地將立功證書、立功喜報和部分珍貴老照片捐出來,送給紀念館永久保存。之后又回歸到平靜的生活中。至于那些軍功章,紀念上甘嶺戰役六十周年,相關部門找到他去北京參加活動,需要穿軍裝拍照,他才從深藏的箱子底下找出,重新掛在胸前。

    盡管老人頭腦清醒,思路清晰,畢竟九十六歲高齡了,身體很虛弱,在丹東市光榮院采訪時,筆者不忍心讓躺在病床上的老人受累,也不想讓老人重新回憶戰友們為國犧牲的悲壯場景,只好從資料中、從其他人的講述中、從40軍119師后代對父輩們的回憶中,還原老人戰爭年代的艱辛往事。

    1947年夏,被國民黨占領了七個月的丹東再次解放。從小討飯的孫景坤重新找回了主心骨,擔任山城村農會副會長,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土改運動。1948年1月,部隊開拔,他告別新婚才六天的妻子參軍入伍,跟隨東北民主聯軍第三縱隊第8師第24團奔赴更遠的戰場,去解放更多的貧苦農民。

    1948年3月初,解放四平的戰役打響,國民黨部隊防守頑固,孫景坤所在的三人機槍組是全連的主要火力,自然也成為敵人重點打擊對象。主射手犧牲了,他接替上來,子彈飛蝗般密集飛來,身背后的棉襖棉花四處飛散。等打完仗,站起身,棉襖自動脫落下來,只剩下兩個袖口連在身上。幸虧時節已到驚蟄,人才沒被凍壞。等到攻克了四平,半個月他換了四件棉襖。

    剛參軍的新兵就這樣有勇有謀,連長喜歡得不得了。接下來的夏季,遼源練兵、包圍長春,他練出了一身本領。

    1948年9月,孫景坤隨部隊秘密轉戰遼西,夜行百里,迅速包圍了錦州的屏障義縣,打響了遼沈戰役第一槍。攻克義縣后,還是夜行百里馬不停蹄地會師錦州,由城北推進一直打進市中心。解放了錦州,又是馬不停蹄急行百里,參加黑山阻擊戰、遼西大會戰,直至全殲廖耀湘兵團。

    遼沈戰役,新兵孫景坤能打會拼,居然立了兩個三等功。

    1948年11月,四野三縱改成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0軍,孫景坤隸屬119師357團7連。這支“旋風部隊”迅速從九門口入關,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包圍北平,轉戰天津。平津戰役,孫景坤更加機智勇敢,立下了二等功。

    隨后,他隨部隊攻河南、戰長沙,部隊所向披靡,直抵雷州半島。1950年4月,解放海南島渡海作戰時,他們乘坐木船,海面對陣敵人的炮艇,天上對抗敵機的轟炸,創造了木船打鐵甲炮艇的新戰法。激戰中,孫景坤忘記了自己不會游泳,直至快到岸邊時木船被炸成兩截落入海中,幸虧他及時地抱住了一截木板,硬是劃上岸去繼續參加戰斗。

    解放海南島,他又立下了一次二等功。到了朝鮮戰場,他立功等級上升到了一等功。

    這些軍功章都是有據可查的。筆者采訪時,孫景坤的長子孫福貴回憶道,老人的軍功章丟了好幾枚。究竟丟了哪一枚,丟的是哪次戰斗立的功,老人沒去記,也想不起來了。是啊,深藏軍功六十載,老人哪會刻意記住自己的功勞。

    軍功章能深藏,卻藏不住身上的累累傷痕,那是伴隨他生命、一生無法抹去的“軍功章”。軍功他忘了,傷痛他忍著,唯一不忘的是入黨的時間。即使九十六歲高齡,患病時意識有些模糊,也能準確地說出入黨時間,1949年1月,在北京,參軍一整年時。那是經歷過硝煙與鮮血的考驗,這個身份他珍惜了一生,哪怕耄耋之年也在踐行入黨誓詞。

    正值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七十周年之際,現在,讓我們重點回憶孫景坤抗美援朝時的情景。

    1950年6月,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入侵朝鮮,朝鮮戰爭爆發。剛從海南島戰場撤回的孫景坤,隨部隊集結到安東(即丹東)待命過江。他的家與集結地僅一山之隔,以服從命令為天職的孫景坤,居然沒向部隊提出探親的要求,倒是聽到消息的妻子爬山越嶺到部隊,與他匆匆見了一面。

    10月19日,趁著夜色,40軍悄悄渡過鴨綠江,滿眼的星光下,孫景坤向著祖國、向著家鄉的方向深深祈福。對于“抗美援朝,保家衛國”,他感觸最深,因為他親眼看到美國幾乎天天侵入中國領空肆意轟炸自己的家鄉,工廠被毀,村莊燃起熊熊大火,剛剛過上新生活的人們瞬間家破人亡。不幫助朝鮮人民趕走侵略者,家鄉永無寧日。

    過江后,119師作為120師的縱深預備隊,沿永山、龜城、泰川、云山方向進軍。在兩水洞地區,抗美援朝第一次戰役打響,志愿軍40軍打了一場漂亮的伏擊戰,隨后一路連破美軍數道阻擊線,將侵略者趕到清川江邊。

    一個月后,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打響,119師奉命將美軍第2師牢牢地釘在蘇民洞地區,使其無法東援。守備龍水洞戰斗,孫景坤所在的357團與美軍展開了激烈的爭奪。他不畏犧牲沖鋒在前,子彈擊傷他的左臂留在了骨頭里,他沒退縮;子彈擊中他的腿部掏出個貫穿大洞,肉都爛了,他依然向前沖鋒了好幾步,直至重重地跌倒。他無法繼續戰斗了,被抬下戰場送回祖國療傷。

    在丹東養傷的一個多月,孫景坤仍然沒有回家看一眼,心里時刻惦念著在朝鮮戰場的部隊和同生共死的戰友們,傷還沒好利索,他就提出歸隊申請。出發前,他去了趟志愿軍留守處,默默地將妻子納的鞋包裹進自己的軍裝,衣服的口袋里還有一封留給妻子的信,權當自己的遺物了,那意思是說,死也死在朝鮮。坐上悶罐火車,他第二次跨過鴨綠江,奔赴前線追趕部隊。半途中,火車遭遇了美軍飛機轟炸,車身劇烈地搖晃著,一股熱浪沖了進來,火車再也無法行進。盡管歸途坎坷,他還是一如既往地找部隊,可是部隊根據戰事安排已經離開了原來的地方,孫景坤與部隊失去了聯系,只好第二次回國。

    一般情況,受傷回國治療無須回到戰場了,或轉入后方,或復員回家。孫景坤沒想回家,跑到志愿軍某機關打聽自己部隊的下落。兩天后,他第三次過江追趕部隊。臨走之前,再次回頭看了看家的方向,他只有一個信念,只有打了勝仗,才能回家過好日子。

    三別家鄉、三次渡江,孫景坤用行動踐行一名志愿戰士的衛國意志。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嶺戰役爆發,這是美軍精心策劃和準備后進行的,意在奪取這個朝鮮中部屏障五圣山的門戶。雙方以上甘嶺為中心,沿著漫長的三八線,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戰。40軍119師在西線牽制和吸引美軍第1陸戰師,使其無法全力投入上甘嶺方向。

    10月27日,殘酷的爭奪戰在坪村南山161高地進行,357團1連為打掉這個揳入我軍防線的釘子,牽制住美陸戰1師的預備隊,給部隊攻擊行動掃清障礙,攻下高地時付出了慘烈的犧牲。8連頂替上去,血戰了十八個小時,打退了美軍十四次沖鋒,最后陣地上只剩下四個人了,副連長支全勝已經握緊了爆破筒,準備與沖上來的敵人同歸于盡。

    已經一天一夜沒吃飯了,關鍵時刻,7連副排長孫景坤臨危受命,帶領九名戰士,扛著八箱手榴彈和兩箱轉盤槍子彈,冒著彈雨增援上去。

    161高地三面處于敵人的火力控制之下,很難增援,前幾批增援的戰士都犧牲在了途中。戰斗打得異常激烈,后勤補給經常被敵人炮火切斷,已經一天一夜水米未進、身負九十斤彈藥的戰士們,體力消耗巨大,餓得腳步有些踉蹌。戰場經驗豐富的孫景坤終于找出敵人火力的死角,機會難得,他鼓勵大家快速穿插上去。

    躲過了地面敵人的火力,卻沒躲過天上的敵機。美軍出動四架戰機,封鎖了他們增援的路線。面對敵機的掃射,孫景坤機警地吩咐戰友,把彈藥箱頂在頭頂,拉開距離往前跑。緊急時刻,他發現了一片彌散著薄霧的地方,立刻帶著戰友鉆了進去。敵機失去目標,胡亂地掃射一通后飛走了,十個人帶著十箱彈藥,完好無損地沖上了161高地。

    準備以身殉國的支全勝扔下爆破筒,抓住他的胳膊,激動地說,老孫,你可上來了。

    陣地上一名姓劉的無線電話員,滿臉是血,繃帶都蒙住了眼睛,他還是拿起步話機,激動地將這個好消息報告給了營長。營長興奮地稱贊孫景坤,好樣的,有勇有謀。

    隨即,他們按照營長的指示,留在陣地投入戰斗。孫景坤先后擲出兩百多顆手榴彈,守住了即將丟失的陣地。有兩個敵人借著硝煙的掩護,從側面繞到他身邊,只剩下兩三米距離,他猛地端起“水連珠”步槍連續怒射,敵人應聲倒下。剛解決了這兩個,左面交通溝里又爬出兩個敵人,走在前面的那人還端著一挺機槍,孫景坤反應敏捷,搶先開槍,又擊斃了兩個。

    幾次反撲失敗后,敵人開始逃竄。孫景坤端平步槍,對準慌忙逃跑的敵人,一槍一個,擊斃了二十一個敵人。作戰的空隙,他把敵人的尸體拽過來在身邊擺了一片,一方面當成工事,另一方面迷惑敵人,敵機貼著地面飛過時,看見地上這么多美國兵,就不會再打炮和轟炸了。

    從中午到半夜,敵人一共向161高地組織了六次反撲,被他們一次次地打退,最后只剩下他和三名戰友頑強地堅守在陣地上。他把槍圍著戰壕擺了一圈兒,戰斗時,隨時都能抓到槍,也不用換彈夾。激戰過后,增援上來的戰友們在炮彈掀起的泥土石塊下找到了昏迷的孫景坤。他渾身上下多處受傷,耳朵被震聾,直到幾天后才漸漸恢復了聽覺。僅剩下的四個人從陣地上撤下時,還遇到了敵機轟炸,支全勝的腿被炸斷了,孫景坤和周臘生輪換著,把支連副背了下來。

    戰火已經遠去,人們奢侈地享受著和平,而孫景坤卻收起軍功章,深藏六十余載。半個世紀過后,他曾悄悄地去過大連,看望在干休所休養的支全勝,也曾向江西發信尋找161高地打死過七十多個美國鬼子的周臘生。他認為,他們8連才是真英雄,堅守161高地,從頭打到尾,就剩下了他們倆了。

    那場戰役,40軍榮記一等功、被授予二級戰斗英雄的一共二十六人。

    當時光的塵土被打掃干凈,英雄回歸本來面目時,面對功臣和英雄的稱贊,孫景坤的眼睛潮濕了。往事不堪回首,和平是用鮮血換來的,活著是僥幸,犧牲是光榮,他最懷念犧牲在戰場上的戰友。他說,能活著回來就是占了大便宜,任何對功名利祿的貪戀都是對犧牲戰友的褻瀆。

    深愛每一寸土地

    1955年,孫景坤轉業回了地方。

    作為抗美援朝的立功英雄,部隊是要重點培養的,不久前毛主席接見了中國人民志愿軍回國英雄報告團,孫景坤是其中一員,他還和毛主席、朱總司令、周總理一塊兒集體合影了呢。眼看著就要去學習深造了,他卻犯了胃病。

    也難怪,朝鮮戰場上饑一頓飽一頓,時常餓上兩三天,一把炒玉米面就一把雪吃是常態,沒有雪就去啃冰,牙都啃壞了,不得胃病那才怪了呢。孫景坤不想給組織添麻煩,干脆不去學習了,申請轉業。打仗不就是讓人民安居樂業嗎?回家搞建設,正是他夢寐以求的事情,何況他日夜思念著妻子惦記著父母呢。

    轉業時,孫景坤是排長,按照規定,丹東市安排他到工廠當車間主任。他從來沒接觸過工廠,又沒有多少文化,弄不懂那些數據,怕當不好,直接申請看大門。組織上不同意,他就申請回村里,他熟悉農具和莊稼,是種地的好把式,當車間主任也好,組織農業生產也罷,都是建設社會主義,是一回事兒。

    就這樣,孫景坤自動放棄了干部轉業的待遇,復員回到了山城村,回鄉的第三天就拿起農具,帶領著參加了互助組和合作社的人們開始了農業勞動。沒多久,山城村成立生產隊,他擔任起了第一生產隊的隊長,一直干了二十六年。在辦理黨組織關系時,他塵封了自己所有的戰功和榮譽,從此深藏軍功,一心一意地建設家鄉,連自己的妻子兒女都不知道他立下了這么多戰功。

    那時,山城村歸蛤蟆塘鎮管轄。這里之所以叫蛤蟆塘,是因為除了周邊的矮山,全是一片澇洼地,夏天一片蛤蟆叫。這里良田少、路泥濘,想出村子都不容易。路是通往世界的途徑,沒有路,山城村就被封閉了。孫景坤回村辦的第一件事就是修路。只要不是農忙,他就帶頭手拎肩扛著碎石與土塊,帶著全隊的社員填上一道道攔路的泥塘,墊平一條條溝壑,一段一段地修,一家一家地鋪,讓家家相連戶戶相通,一直鋪到村外通向鎮里。

    丹東有個小氣候,是全省降雨最多的地區,鴨綠江的支流大沙河流經村旁,年年發水,洪水常常進村入戶,修好的路毀了。孫景坤并不氣餒,年年毀,年年修。村里人只知道通往村外的路從未斷過,卻不知道這些路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人們披星戴月默默無聞地養護出來的。

    那些年,村里最大的“敵人”就是大沙河。山城村處于大沙河的轉彎處,是防洪最薄弱的地方,每逢雨季都會把山城村沿河的土地淹得一片汪洋。有時,洪水還沖進村子,威脅著村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大家被迫轉移。

    修堤筑壩迫在眉睫。

    有人說,修也白修,常言道洪水猛獸,人拿它是沒辦法的。孫景坤心里想的是,再頑固,再厲害,再能泛濫成災,能比得過美國鬼子嗎?雖然困難是座山,只要肯一鍬一鍬不停歇地挖,山也會變平地。愚公移山講的就是這個事。

    孫景坤沒有一味地增高大壩,他像當年打仗一樣,分析洪水泛濫的原因,看到癥結所在。大沙河侵害的不僅僅是山城村的第一生產隊,河對岸武營村的果園也深受其害,要想徹底治理、捆住這條惡龍,需要固定河道,兩邊同時進行。可是兩邊的土地犬牙交錯,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治河占了,誰也不愿意,這就妨礙了修壩。

    就像指揮作戰一樣,治理大沙河需要統籌完成,孫景坤做出決定,山城一隊與對面的果園交換土地,誰也不吃虧。就這樣,冬季修壩在兩岸轟轟烈烈地開展了起來。當時,沒有機械化設備,獨輪車都是罕見的工具,孫景坤就帶頭用筐挑、用肩扛運送土石。一直奮戰了兩三個月,孫景坤一直吃住在工地上,村民們看著孫隊長這么辛苦,讓他回家休息休息,他說,不行,大壩修完我才能回去,現在回去不放心。

    經過幾年的努力,大壩越建越高,越建越厚實,這頭洪水猛獸被徹底地馴服了。不僅保護了兩岸的土地,保住了村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通過河灘改造,還讓山城一隊增加了一百多畝耕地。對于惜地如金的農民來說,意味著全隊每年能多養活一百口人,簡直是天大的喜訊。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后,上級不斷撥款,完善大沙河堤壩,原有的泥壩被石壩代替了,可大壩的基礎依然是孫景坤帶領一隊社員打下的。如今,大沙河變成了一條美麗的、溫馴的河,她一年四季波瀾不驚,河壩兩岸成了造福一方供人們休閑娛樂欣賞風景的場所。

    隨著時代的變遷,蛤蟆塘這個地名已經成為歷史,鎮早已更名為丹東市元寶區金山鎮。為什么改名叫金山,有許多原因。除了蛤蟆塘不好聽外,最重要的是,那個沼澤成片的蛤蟆塘不見了,遍布鎮里的是沃野良田、綠水青山。

    這里面不得不提孫景坤的功勞,他是全鎮“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最早踐行者。

    山城一隊的前山和后山,原來是光禿禿的山,尤其是前山(山名為滾兔嶺),1958年建了硫黃廠,熏得山上寸草不生,后來因為種種原因,硫黃廠停窯下馬。看著荒棄的山,孫景坤心疼啊,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他帶著山城一隊的社員扒了破損的窯,在山上栽下了落葉松,幾年下來,一尺高的小苗逐漸長高,把整座山都鋪綠了。

    半個世紀過后,每一棵落葉松都長成材了,樹干粗得一米八幾的大個兒都摟不住。想想當年被污染成寸草不生的山,種植每一棵樹都需要改良土壤,都需要拎水上山,種活每一棵樹是多么地難。孫景坤把每一棵樹都當成了戰友,種活它們就像看到了當年的戰友,就當他們起死回生。

    種植落葉松,給村莊穿上綠裝,是留給大自然、留給子孫的財富,卻不能改變眼下村民貧困的生活狀態,這樣孫景坤心里很不安。拼死拼活地打江山,不就為了讓人民過上好日子嗎?增加社員的收入,是擺在面前迫切的問題。

    孫景坤想起了解放前外村的一個地主,每年很大的一筆收入就是板栗樹,他家種的油板栗又甜又面特別好吃。從小窮怕了的孫景坤對那種板栗有很深的記憶,既然地主能拿它出錢,我們怎么就不能?

    那時,后山沒有受過硫黃的污染,土質也很好,適合種板栗,孫景坤又是培植又是嫁接,使出渾身力氣,終于搞出了和老地主家一樣的板栗樹。幾年過后,后山栽滿了板栗苗。板栗結果時,每斤能賣上兩三塊錢。又過幾年,樹長大了,每株產量增加到了五六十斤,一棵樹就能給山城一隊帶來一百多塊錢的收入,相當于城里一個工人四個月工資。幾萬株板栗樹,就是山城一隊的搖錢樹啊。

    孫景坤不太會算賬,不過有一筆賬他算得很清楚,山城一隊的每寸土地都不能荒廢。會算賬的是生產隊的會計曲華成,他很清楚地記得,二十幾年時間里,隊里種活的落葉松和板栗樹,至少也有十三萬株。

    這些板栗樹成了梧桐樹,外村的姑娘紛紛到山城一隊找對象。即使到了改革開放后,孫景坤已是耄耋之年,外村姑娘嫁進來之前還要問一問,你家有幾百棵板栗樹?如果有四五百棵,對象就成了。

    板栗樹讓山城一隊輝煌了二十多年。

    孫景坤的頭腦特別靈活,思想也很超前,總是帶領山城一隊悶聲不吭地搞副業。曾經吃大米飯是件奢侈的事兒,孫景坤卻覺得,過上好日子的標準就是讓隊里人像城里人那樣吃得起細糧,天天飯碗里有大米飯。

    他把主意打在了村里的爛泥塘上,那里雖然有地,卻是十年九不收。他帶領山城一隊的社員因地制宜,挖淤泥,造臺田,臺田上種玉米,臺田下種水稻。誰也沒想到,老隊長就這么靈機一動,一舉兩得,荒棄的地變成了聚寶盆,玉米水稻雙豐收。一時間,一段順口溜在山城一隊流傳下來了,直到今天,老年人依然在傳誦:山城一隊大亞灣,當年就是爛泥灘,一遇水澇就不收,如今變成米糧川。

    丹東的東溝縣有幾百年的水稻種植經驗,孫景坤帶領山城一隊種水稻的本領就是從那里學來的。在學種水稻的同時,他看到了那里的人們還種植大家還十分陌生的草莓,順便把草莓的種植技術也學到了手。

    和種植板栗一樣,草莓迅速地成為山城一隊的副業,會計曲華成至今還記得,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那些年,山城一隊光是草莓苗每年都能賣出五六千塊錢,那時這可是一筆巨款。當然,孫景坤多種經營的頭腦不僅僅停留在村里,他利用臨近丹東市區的優勢種植了上百畝蔬菜,土地附加值增加了好幾倍。他還各盡所能,有效地利用山城一隊勞動力資源。市里頭挖溝砌墻,少不了山城一隊勞動的身影;市里的工廠急需有人扛麻包,山城一隊集體出動;從火車站到獸藥廠的短途運輸,少不了山城一隊奔跑的馬車;新華造紙廠的廢紙挑揀,少不了山城一隊出工。孫景坤管理生產隊的模式,就是在部隊當排長的模式,把社員當成士兵、勞動當陣地,讓每個人發揮出最大的能量。過去,山城村其他三個生產隊每日平均分值才三四毛錢,而一隊卻是其他三個生產隊的總和,一塊多錢。

    當生產隊長二十六年,孫景坤始終保持部隊的作風,做事情雷厲風行,臟活累活親力親為,有一股“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別看他總是那樣平和,從不多言多語,卻是不怒自威,每說一句話都是板上釘釘。在他的影響下,山城一隊的人莫說是偷摸的行為,就是上工時偷懶都覺得對不起老隊長。村里的人都說,山城一隊民風正干勁足,是老隊長言傳身教帶出來的。

    正因為如此,山城一隊集體的力量無限擴大。

    筆者在山城村采訪時,村里的老黨員們充滿激情地說,老隊長一生恪守“默默無聞地做人、踏踏實實地做事”的原則,一輩子不忘初心,他是黨員中的黨員、樣板中的樣板,戰爭時的英雄具有偶然性,可當和平時期的英雄那才是一生一世的英雄。

    …… ……

    (本文為節選,完整作品請閱讀《人民文學》2021年08期)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下载|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播放| 四虎成人精品在永久免费| 97久久久精品综合88久久| 久久精品国产大片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一区三区| 国产麻豆精品精东影业av网站| 日本中文字幕在线精品| 先锋影音国产精品| 国产综合色在线精品| 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国产第一国产综合精品 | 国产在线精品无码二区| 麻豆人妻少妇精品无码专区|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四虎| 91精品在线国产| 日韩人妻无码精品久久免费一| 国语自产精品视频在线区| 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久三级午夜电影 |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成人| 亚洲国产精品乱码在线观看97| 9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久草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精品精品国产高清a毛片牛牛|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ⅴ香蕉| 精品香蕉伊思人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中文字幕| 免费精品人在线二线三线区别| 99久久99久久精品免费看蜜桃| 四虎国产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 91精品手机国产免费|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爱欲九九| 99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99久久无毒不卡| 久9久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模式| 久久99精品福利久久久| 五月花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电影蜜月 | 99re66热这里只有精品首页|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东京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