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網絡作家的時代責任
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中國作協網絡文學中心召集了來自全國各地一共32名“90后”網絡作家,匯聚于北京,我能夠成為其中一員,十分榮幸。
這三天里,我們首先學習了習近平總書記的“七一”重要講話精神,感受到了國家對青年人的期盼。又聆聽老師們的精彩授課,從中學到了很多有用的文學理論和創作技巧。這次學習對我而言,最重要的是在老師們的言傳身教下,明白了青年網絡作家的時代責任。
不論生活在任何國家和社會,文學創作都和時代緊密相連,沒有法國波瀾壯闊的歷史,就沒有雨果與巴爾扎克;十月革命的一聲炮響,催生了俄國一批優秀作家;拉丁美洲苦難的歷史,催生了《百年孤獨》等作品。世界文學如此,中國文學亦如此。回望100年前,中國掙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泥潭里,被列強踩在腳下,人民沒有人的尊嚴、人的幸福。窮則思變,新文化運動如火如荼,優秀的知識分子們試圖尋找新的文學樣式,從內里改變中國,他們用白話文來寫作,還引入了一種新的載體:報刊連載。
1921年12月4日,一篇叫做《阿Q正傳》的小說,在《晨報副刊》上開始連載,引發無數人“追更”,它的作者是魯迅先生,他的作品可謂碩果累累。回望過去,魯迅先生,還有茅盾、巴金、郁達夫等作家,他們沒有辜負身處大時代的責任。而今天,世界到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局勢風云變幻。中國經過革命與社會主義建設,實力與日俱增,就像巨人的肩膀,我們普通人站在上面,得以平視這個世界。
當初在中國種下的新文化之種,現在已經長成了參天大樹。枝繁葉茂,但是否結出了甘美的果實呢?
當然有,《白鹿原》《三體》等優秀作品并不少,但相對于中國的文化體量而言,還不夠多。我相信,隨著時代的發展,經濟與國力的強勁,也會帶動文學藝術的飛躍,類似的佳作以后肯定會更多,而且它們一定能從網絡文學中誕生。
在這一期32名學員里,除卻作家這個身份,我們來自各行各業。有的人自言曾經是空調工,調侃地為自己取了“我會修空調”的筆名,創作出了令人如癡如醉的作品;有人是來自基層的警察,經手過一個個普通卻又讓人心酸的案件,將這些真實事件融入自己的小說,看得讀者潸然淚下;還有人是醫學博士,在書中描述了最前沿的醫療技術;有人來自少數民族地區,決定以非遺文化為題材……還有很多很多。
我們是人民的作家,應該書寫人民喜聞樂見的故事,我們擁有最肥沃的創作土壤,腳踏著地,不曲高和寡。我們積極擁抱任何讓故事精彩的技巧和手法,靈感來源于電影、動漫甚至是游戲,廣納百川,緊跟時事。我們也勇于嘗試各種設定,創造了一個個或現實或離奇的世界,這就是過去20多年,我們能夠在中國文學這棵大樹上百花齊放的原因。
正因為網絡文學的勃勃生機,才被國家越來越重視,有了這次集中學習。主辦方希望能給我們一些方向和幫助,讓網絡文學早日精品化。汲取時代故事之營養,吸收國家照耀之陽光,方能早日結出碩果。所以,傳承紅色精神,書寫偉大時代,這就是我們青年網絡作家的責任。
就我個人而言,我首先是一名歷史系碩士,因為專業所長,開始時嘗試了創作歷史小說,之后一發不可收拾。過去6年,創作4部作品,總字數超過了1000萬字,在歷史觀和輿論導向上,始終堅持人民史觀,盡力還原古代的細節,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也曾沾沾自喜。
現在經過學習,我深刻反思,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小說的“穿越”噱頭,給讀者帶來代入感和身臨其境的同時,也有許多弊端。比如涉及改變歷史進程的歷史虛無主義,會誤導一批歷史觀尚未成熟的讀者。
我自己也曾想過改變,但因為畢業以后直接進入全職寫作,毫無工作經驗,對目前提倡的現實主義題材始終保持敬畏,不敢輕易觸碰。但現在,通過與老師、同行們的頻繁交流,吐訴自己的焦慮與困擾,我的思想上有了轉變,決定走出舒適區,去嘗試創作更優秀、更有意義的作品。
這不僅是思想上的轉向,還要具體到行動上。我的家鄉在云南,這里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和多民族生活方式的素材寶庫,我一直想寫相關故事,但又怕太小眾,始終沒勇氣動筆。利用這個契機,我鼓足了勇氣,接下來,會通過調研,查閱有關講武堂、護國戰爭、滇軍抗日、民族團結等資料,加以整理,寫作一系列講述近代云南革命的現實題材作品。這是我愿意用未來五年、十年去努力嘗試的事業和理想。
總之,利用自己所長,講好中國故事,如此才能不負時代,不負韶華。希望下個100年中的青年人,回望這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壯麗時代,依然能看到流傳下來的網絡小說精品。而我的作品,便可以是這些碩果中的一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