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偉大征程》到經典《茶館》一句話一個角色都要雕琢 吳剛:我還是迷戀這個舞臺
7月初,剛剛在大型情景史詩《偉大征程》文藝演出中飾演“鐵人”王進喜的演員吳剛,轉個身又登上北京人藝的舞臺,成了“茶館”里的潑皮無賴“唐鐵嘴”。在首都劇場演出的這些日子,他屏蔽了舞臺之外的喧囂熱鬧,又重新成為一名北京人藝的話劇演員。
群演付出的比我們多太多
吳剛今年4月接到了參與《偉大征程》文藝演出的邀請,作為一個演員能夠趕上這樣重要的慶典,自然是義不容辭。6月15日開始集結訓練時,他才知道自己加入了一個何其宏大的演出,“我還是第一次到鳥巢,到了現場才知道演出規模巨大,演出形式堪稱宏偉,就更加興奮了。”
對已經當了幾十年演員的吳剛而言,這依然是一次全新的挑戰,“與我們在舞臺上的表演截然不同,你的動作要足夠夸大,觀眾才能看得清。”同臺的大都是功成名就的著名演員和藝術家,但這個環節的表演給每個人的機會都只有一句話,大家都興奮又忐忑,因為一句話說不好機會就過去了,只能給自己留下永遠的遺憾,“這句話怎么說,才能把觀眾馬上帶回那個年代?我們每天都在不停地練。”
不過,在采訪中關于自己的表演吳剛說得不多,他一再提起的是那些不會出現在節目單上的演員。“我們封閉訓練了十幾天,已經是我工作以來最長的一次了,而許多演員已經這樣訓練了將近一年,一個動作要排練無數次。”在現場,他看到那些來自各個舞蹈院團、學校、武術學校的年輕人,精神狀態始終保持激昂狀態,就格外感慨,“他們付出的比我們多太多,相比之下我們這二百多個主要演員太幸運了。”
說起前輩藝術家始終保持謙遜
隨著時間的流逝,由梁冠華、濮存昕、楊立新、馮遠征、吳剛等人主演的這一版《茶館》,總演出場次已經與當年老藝術家那一版差不多了。但吳剛認為這是一個不能成立的比較,“就不能這么比,他們在藝術造詣和表現上,我們是沒法兒比的。”說起老藝術家們,吳剛是一如既往的謙遜。
雖然已經憑借影視劇而被觀眾熟知,有著大批粉絲,但在吳剛眼里當年的老藝術家和當年的《茶館》才是永遠的神。他說,當年《茶館》劇組曾宣布過一版中青年演員名單,計劃由譚宗堯演王利發,他演龐太監。有一次,老先生在排練廳排完了,夏淳導演讓在一邊看著的他們也來演一演,雖然詞兒早都背會了,但是誰都沒有膽量在老先生們面前演。
過了幾年,新版《茶館》在人藝小劇場宣布演員名單,大家都站在門口緊張地望著導演林兆華,“《茶館》里哪個角色我都想演,唐鐵嘴的戲份雖然不算多,但只要能進這個劇組我就非常高興了。”那時候最讓大家意外的是由梁冠華出演王利發,畢竟于是之版的王利發和梁冠華的反差實在是有點大,“不過,他的能力是大家有目共睹的,這二十多年也確實用自己的魅力接近了這個人物。”吳剛說,這幾年在《茶館》的聯排中,他都會留意梁冠華的表演,“他演的真是好,臺詞的準確度和表演的層次都非常好。”
相比之下,他對自己的“唐鐵嘴”總是不滿意,“我覺得直到現在,我也沒演好,沒有特別的光彩,可能跟那個年代有距離。”他現在所能做的就是每次踏踏實實地排練、演出,“前幾天排練時,岳秀清還跟我說第三幕有一句臺詞說得不對,演出時我就特意調了一下重心,一下感覺就對了。有時候我們確實會為了劇場效果忽略了角色,表演還是應該從人物出發。”吳剛談起一句臺詞的重心應該放在哪里時的認真,讓人感受到了一位工匠面對一件藝術品精雕細琢的感覺。
喜歡后臺的味道
吳剛談到表演時的認真,不僅出于自己對表演的熱愛,同時也是當年老先生教給他們的敬畏之心。
別人都說他演戲好,可是看過老藝術家們排練表演的他,深知自己差得還遠,“林連昆老師一出手,那就不是甩我們幾條街的問題了。”老先生們的教誨常常讓他感覺受益終身,“夏淳導演給我們排戲之前,會先給我們講歷史,講當時的環境,讓你先回到過去。我后來無論是在劇院排戲,還是在外面拍影視劇,都要讓自己進入那個劇中的時代,再去找正確的處理方法。”老先生們對他們說要熱愛生活,當初還聽不懂,現在終于明白了,“好演員的肚子就像雜貨鋪,儲存若干信息,表演的時候就像駱駝反芻那樣拿出來。”他說,老先生們的話傳下去還需要一個悟的過程,但不是排一個戲的時候再開始悟,而是要在生活中積累,積累到一定程度就能夠悟明白了。
現在,吳剛在劇院常演的戲只有《茶館》和《嘩變》,難免讓大家覺得不解渴。他透露說,明年有可能會演一出新戲,“我還是迷戀這個舞臺,喜歡后臺這個味道,覺得我們的排練廳是有溫度的。”至于導演,他還不打算嘗試,畢竟隔行如隔山,“做導演是需要天分的,我先把演戲這點兒事弄明白了吧。”在舞臺上還要演多久?他沒有給自己設限,“演員這個職業沒有退休,只要你有精神頭兒就繼續演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