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美術作品中的軍人形象
《太行鐵壁》(中國畫) 王迎春 楊力舟 作
今年是建黨100周年,也是中國發展進程中的一個鮮明坐標。在“八一”建軍節即將到來之際,筆者擬對美術作品中的人民軍隊形象予以盤點解析。
建黨與建軍關系密切,中國共產黨在經歷了第一次大革命失敗后,認識到黨要領導人民取得革命勝利,就必須掌握革命的武裝,堅持武裝斗爭。因此,1927年8月1日,以周恩來為首的前敵委員會和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領導的北伐部隊在南昌舉行了武裝起義,打響了中國共產黨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開始。新中國成立后,“八一”這一天即成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建軍節。
美術作品中的軍人形象從廣義上講,就是表現鴉片戰爭以來在民族解放和革命戰爭中人民軍隊形象的紅色美術作品。從狹義上說,是指自1921年以來至當下,反映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軍事斗爭題材的美術作品,主要包括紅軍題材、八路軍題材、新四軍題材、解放軍題材、志愿軍題材、東北抗聯題材等美術作品。
紅軍題材美術作品。“紅軍”是中國工農紅軍的簡稱,是中國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前身。1927年,湖北省黃安縣(今紅安)農民政府大門兩旁的對聯出現了“紅軍”字樣,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用“紅軍”一詞稱呼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武裝。1928年5月25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決定,全國各地工農革命軍正式定名為紅軍,1930年后,又逐漸改稱為中國工農紅軍。
紅軍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用生命和鮮血凝聚而成的一種無產階級徹底革命精神,是中華民族優秀精神之血脈,紅軍題材美術作品謳歌紅軍精神,在美術史上留下了很多優秀作品。潘鶴的《艱苦歲月》(雕塑,1956年)、黎冰鴻的《南昌起義》(畫稿,油畫,1957年)、羅工柳的《毛主席在井岡山》(油畫,1960年)、蔡亮的《貧農的兒子》(油畫,1964年)、高泉的《毛主席在連隊建黨》、沈嘉蔚的《紅星照耀中國》(油畫,1987年)、沈堯伊的《遵義會議》(油畫,2006年)等。
由畫家沈堯伊于2006年創作的油畫《遵義會議》,是一幅大型革命歷史畫,畫家在該作中真實地描繪了會議場景和20位參加會議的紅軍高級領導人,他們均面色凝重、表情嚴峻。博古是總負責人,位于主席臺,周恩來、毛澤東站在他的前方,王稼祥當時生病了,躺在一把躺椅上,李德正坐在門口生氣。畫家刻畫的每個人姿態、位置都有歷史依據,環境、人物及其組合都極為合理。該作得到美術界的一致好評,被譽為新世紀以來革命歷史畫的力作。
八路軍題材美術作品。1937年8月22日,根據中共中央同國民政府達成的協議,主力紅軍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它是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的抗日武裝力量,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前身之一。1937年9月11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下達命令:將八路軍改稱為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但“八路軍”的稱呼仍被沿用下來。
新中國成立以來表現八路軍題材的美術作品很多,蔡亮的《延安火炬》(油畫,1959年),湯小銘的《滿腔熱忱》(油畫, 1974年),杜鍵、高亞光、蘇高禮的《太行山上》(油畫,1981~1984年),王迎春、楊力舟的《太行鐵壁》(中國畫,1984年),王利軍、王聰的《火紅的歌謠》(中國畫,2000年),王孟奇的《吃小米飯繳三八槍》(中國畫,2005年),全山石、翁誕憲的《義勇軍進行曲》(油畫,2009年),杜滋齡的《張思德同志》(中國畫,2011年)等都是這類題材中的佳作。
《太行鐵壁》借助傳統國畫技法與當代壁畫表現手段,充分表現出中國軍民以堅不可摧的斗志同仇敵愾、共御外辱的革命風范。該作描繪的軍民形象既有中國共產黨的高級將領,又有眾多普通將士和民眾。作者采用了將頗具個性風采的人物造型與太行山勢融為一體的藝術手法,于壁立千仞的山脈中勾勒眾多可歌可泣的典型形象。朱德、彭德懷等高級將領和眾多無名英雄匯合在一起,和高聳巍峨的太行山同化為剛強挺拔的抗戰“長城”,構建出一種不是浮雕勝似浮雕的美學意境。在這種紀念碑式的構圖中,人物依山就勢地縱向組合成錯落有致的行列,橫向間又彼此遙相呼應、關聯密切。畫面中,朱德處于中心,其形體于挺括之間盡顯質樸平實的風格特征。立于他身前的是彭德懷、劉伯承、鄧小平,均側向左前方,從鄧小平緊閉的雙唇和左手插于褲袋的姿態,可見其內心的強大和堅韌。彭德懷腳下則踏著一塊巨石,表現出其偉岸高大的形象。這幅畫融合中西繪畫技巧,將寫實造型手法、傳統水墨寫意與立體主義語言有機統一,成為太行軍民抗日的豐碑。
新四軍題材美術作品。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這支部隊隸屬于國民黨軍隊戰斗序列,是第二次國共合作期間由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留在南方八省進行游擊戰爭的中國工農紅軍和游擊隊改編的隊伍,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前身之一。表現新四軍的美術作品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有楊涵的《軍民一家》(版畫,1946年)、張祖英的《創業艱難百戰多》(油畫, 1976年),徐芒耀、來源、李煜明、何振浩的《新四軍車橋之役》(油畫,2009年),肖峰的《蘆葦叢中任我行》(油畫,2015年)等。
創作于改革開放前夕的《創業艱難百戰多》是描繪陳毅元帥的經典肖像作品。畫面中陳毅面容嚴肅、剛毅、自信,手拿望遠鏡,正在陣地前巡視,表現了陳毅在革命戰爭年代的大無畏精神和英雄主義氣概,展示了藝術家成熟而具有個性的繪畫語言,該作不僅是張祖英早期創作的代表作之一,也成為了我國肖像畫創作的標志性作品之一。
解放軍題材美術作品?!敖夥跑姟笔侵袊嗣窠夥跑姷暮喎Q,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最主要的武裝力量?!爸袊嗣窠夥跑姟狈Q謂最早出現在1946年,直到1948年11月1日,中央軍委作出《關于統一全軍組織及部隊番號的規定》,團以上各部隊均冠以“中國人民解放軍”字樣。從此,“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名稱一直沿用至今。
表現解放軍的美術作品不勝枚舉,比較典型的有劉開渠的《勝利渡江》(雕塑,1949年~1958年),吳強年的《雷鋒》(版畫,1963年),陳逸飛、魏景山的《占領總統府》(油畫,1977年),駱根興的《西部年代》(油彩畫,2001年),周補田的《護航亞丁灣》(油畫,2015年),許楊、廉南寧的《遼寧號航母》(油畫,2019年)等都是其中佳作。
《占領總統府》描繪了攻占總統府的瞬間壯麗場面。該作以三角形構圖詮釋了解放南京時“天翻地覆”的歷史場面,整幅油畫采取俯視角度,將視點集中在那名胸掛沖鋒槍的升旗戰士和那面冉冉上升、迎風飄揚的紅旗上。這件作品蘊含著一股向上噴涌的力量,讓觀者似乎置身于洶涌澎湃的歷史現場?!墩碱I總統府》采用了視平線較高、視野較大的俯視角度來描繪宏大歷史事件,這也成就了它在中國當代美術史上的經典地位。
志愿軍題材美術作品。志愿軍是中國人民志愿軍的簡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50年10月至1953年7月期間參加抗美援朝出國作戰的中國方面部隊。這類作品中,蔣兆和的《把學習成績告訴志愿軍叔叔》(國畫,1953年),何孔德的《出擊之前》(油畫,1963年),鄭洪流的《跨過鴨綠江》(油畫,1977年),孫國岐的《邱少云》(油畫,1982年),高虹的《祖國永遠懷念你們》(油畫,1984年)等都是其中的上乘之作。作品《出擊之前》通過粗放有力的筆觸及濃重純正的色彩,刻畫了守候在防空洞中、隨時等待出擊的志愿軍戰士形象。強烈的光感和洞口上方撲簌掉下的松土,使畫面靜中有動,進而渲染出激戰前的緊張氣氛。
東北抗聯題材美術作品。東北抗聯為東北抗日聯軍的簡稱,是中國東北地區的抗日武裝,前身是東北抗日義勇軍余部、東北反日游擊隊和東北人民革命軍。它在1931年至1945年參加抗戰期間,其高級將領皆由中國共產黨黨員擔任,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前身之一。
表現東北抗聯的美術作品也很多,賀中令的《白山魂》(雕塑,1984年),胡悌麟、賈滌非的《楊靖宇將軍》(油畫,1984年),李武的《趙尚志》(油畫,2015年)等是這類題材中的代表。《楊靖宇將軍》表現描畫了楊靖宇將軍壯烈犧牲的瞬間情節,表現了楊靖宇生命不息、戰斗不止的愛國主義情懷。《趙尚志》則以較為寫實的手法描畫趙尚志將軍夜間坐在屋中抽煙的場景,表現出他臨危不懼、大義凜然的英雄主義氣概。
綜觀這些軍隊題材的美術作品,它們以美術圖像展示人民軍隊的歷史,實現軍史與美術史的有機統一。美術家用藝術作品將人民軍隊的建立、發展、壯大的歷史過程加以真實、生動的展現,讓觀眾通過美術作品更加了解人民軍隊的歷史,在美術圖像的欣賞過程中找尋那份真情,感念人民軍隊為共和國做出的不朽功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