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2021年第4期|王蕓:薄冰(節選)
編輯推介:
大疫來臨,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脆若薄冰的生命相偎相依時,就會凝結成一粒粒晶瑩剔透的“冰珠”,即便瞬間消逝,也會有曇花般的美麗綻放。一曲曲穿越暗夜的琴聲,傳遞著心靈深處的向善向暖,而以“志愿者”身份援助他人的樂曲,也在琴聲中喚醒和拯救著自己。
薄 冰(短篇小說)
王 蕓
活到二十六歲,樂曲一直認為時間是線性的,有參照的刻度,像發光繃緊的絲線,或曲折柔軟的水流,微光熠熠地向前。現在樂曲知道時間是不斷降落的粉塵,累累疊疊,仿佛要將人湮埋。特別是經過一種叫無聊或孤獨,也可稱之為虛空的機器研磨后,成了超細粉塵,粘附在鼻唇咽喉臟腑壁上,窒息感如影隨形,令他渾身無力,困乏終日。一天五分之四的時間,他窩在被子里,倒是可以減少對食物的需求,也省下開空調的錢,每戶一周只能派一人出社區購買必需品一次,他家沒人和他爭搶這“唯一”的機會。六天前,也就是正月初二,他出去過一次,買了口罩、衛生紙、煙、純凈水、速溶咖啡和一大袋速食品,轉到一附院北門,與全副武裝的小夢隔著兩道門崗遠遠對望了一下。這一下讓時間的粉塵有了一定的粘合度。也是這一下,讓樂曲心里冒出個想法,他想當志愿者。
外面的世界基本停擺,但局部還在運轉,醫院、小區、超市門口都是戴口罩的人,大家嚴陣以待,拿一把手槍式測溫計對準進出者的額頭……平常熙來人往的菜市場,垂著卷閘門,像零度表情的人。街景荒涼。他繞到老樹咖啡店,圣誕節的招貼耷拉下來一個角,像彎折腰身的舞蹈演員,手臂還在起伏擺動。街道上的落葉被風吹卷,胡亂翻滾。眼前的一切,顯得極不真實。樂曲從沒像現在這樣渴望小夢出現,將頭窩在他的臂彎里,對他翻白眼,滿腹怨氣地喋喋不休。
謝天謝地,網路正常,而且空前喧囂,刮著颶風。恐懼是見風長的怪物,被那個名為新冠肺炎病毒的怪物豢養,兩者結為同盟,席卷網路。可是,離他遙遠。他仔細想了下,似乎沒有特別熟識的親戚、朋友在武漢——那個處于颶風中心的城市,除了訂“晚安”的小伙子。樂曲本打算和小夢一起回東北過年,畢業后他有三年沒回去了,今年好歹存了點錢,爸媽又在電話里嚷著見未來的兒媳婦。一個小小的病毒,打亂了一切。
小夢主動請纓去發熱門診輪值是十一天前,那晚她的手機一直“叮叮叮”吵個不停。他沉浸在《戰神4》的激戰中,化身奎爺帶著兒子阿特柔斯一路劈砍廝殺。“我報了名。”他聽見小夢嘀咕一句,但不明其意。后來他想,恐怕那時連小夢自己也不明白報名意味著什么。微信群,是個容易讓人腎上腺素飆升的舞臺。
轉天集訓,第一次穿上防護服的小夢,和幾個伙伴擺出戰無不勝的陣形和姿態。他從胸前稚拙的“小夢”二字,將她識別出來,忍不住笑了。他感覺悶在口罩后面的小夢也嘴角上翹,笑出了小米窩。原來這個九十年代尾出生的小丫頭,動不動就哭鼻子抹眼淚的新晉白衣天使,心里也有英雄夢。
他們都沒料到,小夢這一去,兩人就見不上面了。發熱門診的醫護集中住宿,隔離成一個“孤島”。沒兩天,小區也設了門崗,一個喇叭不知疲倦地播放“不要隨便外出,不要隨便外出……”。很快,周邊的每個小區都嚴陣以待,自我隔絕成一個個“孤島”,居民不能隨意外出了。
最初幾天,樂曲夜以繼日在網上歡騰,多棒啊,沒有上班的鬧鐘催逼,不用擔心接到老板的電話,也沒有小丫頭在身邊撒嬌扯閑皮。颶風離得那么遠,世界安逸自在。網上什么都不缺,有奇幻滑稽莊重驚詫恐懼大悲傷大歡愉,人間的七情六味一樣不少。可厭倦來得比預想的快。忽然地,他一觸碰手機,心里就漫起一層浮沫樣的東西。這東西讓他想吐,又吐不出來。他將身體平攤在床上,瞪視天花板,上面素白一片,比他的心還空洞。他不由地思考時間的面相,得出了前面的結論。
準確說,那時他的工作還沒完全停擺。老樹咖啡店在小年第二天歇業,老板回了老家。幸虧回了,要不也成“孤島”上的一只鳥兒。樂曲看他在朋友圈曬出了年夜飯,雖然比往年趕回的親人少,可畢竟吃上了熱乎乎的團年飯。而樂曲,就著啤酒吃了一盤餃子。老板也曬出了村口的路崗,一棵橫在路面上的樟樹樹干,兩個戴紅袖章的人。想到老板被困在那棵大樟樹后面的“孤島”上,樂曲心里就歡騰不已。他沒想到,這個假期會這么漫長。那時“每晚給他(她)說晚安”的業務還沒停,小伙子本來預定到二月十四號情人節,那天他將和分隔千里的家鄉女友會面,正式向她求婚,如果成功,就再不用樂曲幫著撰寫華麗唯美的“晚安辭”了。可計劃趕不上變化,車上小伙子激動得疲憊不堪,等他一夢醒來,猛聽見列車員的下車提醒,趕緊拎包下了車。臨到出站,迷迷瞪瞪的他才看見“漢口”二字。他提前一站下了車。
這時從武漢開出的列車已經全部停運,路過的列車大幅縮減,武漢只能進不能出了……他被糟糕的運氣空降在了颶風中心。找不到出路的小伙子,費盡周折在醫院找了個臨時運送醫療垃圾的工作,有地方睡覺,有定時發放的熱飯熱菜,還有不低的勞酬。但他沒心情訂樂曲的“晚安”了,那些華美煽情的句子與眼下的氛圍太不相宜。他和女友的聊天話題都是關于新冠肺炎病毒的,晚安辭縮減成了“注意安全”“照顧好自己”“好好休息”“保重”“別擔心”“別太累”。
即便小伙子需要,樂曲也寫不出唯美的詞句了。他發現游戲不能拯救自己,音樂不能,看書不能,與小夢網上聊天不能,自制美食不能,思考不能,他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來拯救自己,于是真的報名加入了小區志愿者服務隊,他想讓自己動起來,以便將一身粉塵抖落,并擁有特權——出入自由,有更多機會遠遠地與小夢對望。
第三次核對清單時,樂曲才發現漏了C棟14樓的獨居老太太。他有印象,和社區工作人員小陸入戶登記時見過她。
那層樓,只住著老太太一個人。老式樓房,凹字形排列的五戶人家,其他的或是長期無人居住,或是租戶剛剛退租,或是主人在別處過年。老太太住1403號,在凹字形的右上角,小戶型,靠北,門口光線暗。樂曲敲了好一陣門,不是小陸堅持這家有人,他肯定漏過了。小陸有這家女兒的微信,說她在國外交流訪學,七小時時差,去年出國前加的微信,但一直沒聯系過。偶爾小陸轉到這里,會敲門問問老太太的情況,偶爾也在樓下看見老太太坐在曬太陽的人叢中,她不打牌,也不看人打牌,身邊的熱鬧仿佛與她無關。
光線昏眛,老太太乍一出現嚇了樂曲一跳。門翕開手掌寬一道縫,說話間,略松開了點兒,一張臉的寬度。老太太戴一頂深色尖頂帽子,黑色口罩遮到眼睛下沿,白發從帽邊支棱出來,影綽綽地白亮。
黑暗中混沌的臉,唯一顯露的眼睛深含意味,仿佛洞曉一切。真像外國電影里的老巫婆,被口罩遮覆的部分,皺紋交錯似迷宮?樂曲暗想。但老人嗓音軟細,透過口罩也能感覺到一種輕盈的跳蕩感。這聲音,至少比她看起來年輕三十歲。
例行公事的詢問,老太太答得簡短。還好。沒。不高。沒。不用。沒。不用。柔軟但干巴。小陸說老太太是退休教師,具體教什么不清楚。“一大群人看過去,獨獨她顯得不一樣……”這不一樣具體是什么,小陸沒說,樂曲也沒問。這棟樓的租戶,不少是在周邊做小生意的外地人,來源復雜,不好打交道。剛做了幾天志愿者,樂曲就發現這一身份不是來拯救自己的,而是像一場小型颶風,把自己席卷了進去。他常常不知所措,幻想逃離。
小陸將那個女兒的微信名片推給樂曲,他發出申請后,兩天不見音訊,就被不斷添加的新友沉埋下去了。查對名單,他發現新添加的叫MOON的朋友,努力回憶無果,看到對方所在地:英國,靈光一閃,是那個女兒,國外訪問學者,七小時時差,1403……他想起了老太太。
……
(全文請閱讀《長城》2021年第4期)
王蕓,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一級作家。生于湖北,現為江西省南昌市文學藝術院專業作家。出版有長篇小說《對花》《江風烈》,小說集《與孔雀說話》《羽毛》,散文集《此生》《穿越歷史的楚風》《接近風的深情表達》等。二百余萬字小說、散文見于《人民文學》《中國作家》《青年文學》《新華文摘》等,有作品被收入四十余種選本。曾獲第三屆湖北文學獎、第五屆湖北文學獎新銳獎、第二屆林語堂文學獎(小說獎)大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