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零廢棄”的示范意義
日前,故宮博物院舉辦“故宮零廢棄”導游培訓宣講會。在“零廢棄辦公”推行一年多時間之后,這一項目開始倡導導游和游客的參與。推行“零廢棄游覽”,其目標就是在游客和公眾廣泛參與的基礎上,通過采用科學精細的廢棄物管理方式,持續追求“將填埋/焚燒處理的垃圾減少至無限趨近于零”。作為全國聞名的標志性文化機構,故宮身體力行追求“零廢棄”目標具有巨大的示范效應。媒體的持續關注報道,使“零廢棄”、垃圾減量的理念得以廣泛傳播。年均1900萬游客的親身體驗,也可以帶動更多人樹立起環保思想觀念,改變他們的日常行為。
“零廢棄”遠不是喊喊口號、走走形式就能實現。它既要發動全體工作人員、導游和游客自覺參與,也要全面、全程推行科學、精細、實用的廢棄物管理方式,還要充分采用先進的環境保護和資源再生技術。在這些方面,故宮的實踐經驗和工作模式,對于全國范圍內的企事業單位都具有借鑒意義。此外,作為舉世聞名的世界文化遺產地,故宮打造“零廢棄博物館”還具有國際意義,將對世界范圍內的博物館產生積極影響。
在故宮等企事業單位積極行動的同時,垃圾減量還應該成為全社會共同追求的目標。相關行業的發展、科學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國家政策的制訂實施,乃至在整體經濟社會發展方向的頂層設計上,都應該更加重視環境保護。事實上,這方面的工作也在穩步推進。住房城鄉建設部的數據顯示,2020年底,我國46個重點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已經覆蓋7700多萬個家庭。還有數據顯示,自2017年起,我國垃圾處理相關企業總量每年以超過20%的速度增長,再生資源行業的從業人員超過1800萬人。這些數據都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經濟社會的一個縮影。
當然,從全國范圍內的情況來看,垃圾減量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相關工作也繁重而艱巨。筆者曾經外派比利時工作,該國在垃圾處理方面的技術和能力在國際上都處于領先水平,在很多方面可資借鑒。在當地,生活垃圾的分類、收集、回收、處理和再利用,都已經形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
在日常生活中,超過90%的居民都參與嚴格、細致的垃圾分類,生活垃圾的處理也科學高效;可生物降解的廚余垃圾用于堆肥處理,以獲得農業和園藝用肥;不可生物降解的廚余垃圾進行焚燒,獲取熱能和電力。這些能量最終以熱水、蒸汽、電能等形式用于生產生活。紙張、塑料制品、玻璃、金屬制品都可以在粉碎或熔鑄后被再利用,園藝垃圾則經過粉碎和脫水后制成木材制品用于建筑、家具制造等領域。
垃圾處理相關行業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全民參與,它所達到的組織化程度、所具備的科技含量和經濟價值,都符合一項現代化經濟產業的衡量標準。與這種國際先進水平相比,我們確實還存在一定差距。因此,不但像故宮這樣的文化機構應該自覺追求垃圾減量甚至“零廢棄”目標,其他生產經營性的企業機構,也應該自覺革新組織模式、生產設備、生產技術和工藝流程,以實現垃圾減量和碳排放減量。
“故宮零廢棄”項目的工作成果還有一個直觀的標志。日前,故宮慈寧花園內展出了一座《福牛辭“舊”》雕塑,使用的原材料就是回收的廢棄物。這座雕塑給人們以啟迪。人類活動產生的廢棄物,到底是污染環境、惡化生活空間的垃圾,還是增進人類福祉的再生資源,甚至成為給人力量與美的感受的藝術品?其中的區別,就看是否有文明理念的指引,是否有科學技術的應用。這種“廢與寶”的關鍵性分野,最終將影響到整個人類的生存環境和生活質量。這些看似宏觀而遙遠的課題,其實離日常生活并不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