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截面:香港文學創作的豐沛與精彩
近年來的香港文壇,文學創作持續展現爆發力,新人輩出,更可見多位久違的作家推出新作,多世代同臺,圍繞香港故事,精彩紛呈。五四運動迄今已逾百年,回望五四文學,以整體的、辯證的、歷史的眼光來審思香港現代文學傳統,是香港文學研究的一個重點。香港文學是一座富礦,期待香港文學能與灣區文學建立一種對話,摸索出新時代的文學。
回顧香港文學,收獲與經驗并存,欣喜與遺憾同在。本文以2019年出版的香港文學作品專著和論文為基礎,從文學創作、研究評論、文學活動、文化政策四個方面進行梳理,重點介紹紀念五四百年和陶然逝世等重大文化事件,試圖勾勒香港文學的年度畫像。面對大量精彩的作品,筆者僅能以一隅之視角觀察,無法完整爬梳,必有諸多遺漏,期望能引起讀者探閱更多香港優秀文學作品的興趣,一窺香港文學創作的豐沛動能與精彩表現。
平凡故事,追憶我城
深入香港這座城市的生活之中,看一看香港人的平凡故事,或許更能讀懂人心的大勢所趨,更能感受歷史的向陽而生。一個故事勝過一打道理,這是香港作家作品的意義。世人多將水泥森林、快節奏、高競爭的香港視為冰冷城市,但是香港作家作品卻讓我們看到香港溫情的一面。2019年,香港作家大部分創作,無論是小說、詩歌還是散文,都能體現對香港故事的深度思考、以文學留住記憶中的香港的創作姿態。
先看小說創作。《命子》是董啟章長篇小說創作的一大突破,書名取自陶淵明的同名長詩,以一個父親的角度,進入存在或不存在的兒女的人生。《我的世紀》是許榮輝從個人的經歷出發對香港的平民生活與時代變遷所作的個體敘述,作者以真實的筆觸勾勒一幅幅歷史畫面,一如香港社會的老照片,展現出1960年代以來不同時期的社會風貌與歷史嬗變,這部飽含舊時記憶與情感體驗的作品集,無疑是一部個人的香港史。《來娣的命根》是王良和的第三本小說集,作者從一個人瘋癲的過程開展小說考古,深入個體記憶、情感世界、人生際遇,從中發掘歷史,窺探人性,透視文化,思考本土與國族的關系、人和地的命運。
香港散文是尋常巷陌的笑聲淚影,可深可淺,隨心隨興,老少咸宜。《盧瑋鑾文編年選輯》經許迪鏘編纂,由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出版。為助讀者了解作品背景及當中的人事旨趣,編者在其中加入相關新聞記錄,所以這本書既是一部半自傳式的記錄,也是具歷史性的實錄。讀其文,仿佛與盧瑋鑾一起走過60多年香江歲月。《香港文學散步》年度的第三次修訂本出版,其中添加大量文章圖片,以新的角度使讀者在漫行中認識當年香港的社會面貌,從而發現今昔的互動。西西在本年度產量頗豐,《看小說》是她的讀書筆記,西西說自己不會寫文評,但作家們往往都有自己獨特的觀點。比起艱澀的評論語言,西西的文字更平易近人,但字里行間也不時看見她的尖銳批評。《我的玩具》是西西多年玩具專欄的結集,是一本談玩物的書。在電子游戲盛行的年代,重拾這些精致而樸實的玩具也不錯。周潔茹的《在香港》集故鄉、香港、寫作、問答四輯,觸及美食、異鄉、風物等。作為一個從內地到國外最后又到香港定居的寫作者,周潔茹筆下的生活五味陳雜,她以文學審美的視角,觀望自己的生活軌跡,飽含豐富的女性私人化體驗。
詩歌方面,本年度出版的《西西詩集》是西西創作40年大成(1959—1999)的合集,涵蓋她在不同時代的感觸、觀察、經驗與體會。西西或諧或莊的詩歌道出了這個城市及其居民的品格,證明了一個城市的故事不必是宏大的敘述,也可以是表面瑣碎的絮語、寓言或者童話。《昨夜風未冷:馬覺詩選三集》是馬覺出版的第四本詩集,雖然本書未能趕及在詩人生前出版,但所有篇章除了“補遺”一節,均由詩人生前編列,讀者可以從此詩集看到詩人一生的思想與情感歷程。陳德錦多年來從事新詩、散文、小說創作,并曾于嶺南大學中文系、浸會大學國際學院任教文學創作課程,《有情風景》選入詩作50余首,多用偶然觸及的事態為敘述,以一隅之景或一時之感導引全篇。2010年出版第一本詩集《長鏡頭》后,香港本地詩人周漢輝出版了第二本詩集《光隱于塵》,周漢輝喜愛以長鏡頭凝視生活的周遭,用冷靜的筆鋒觸及香港市民的點點滴滴。這些都是這一階段香港詩壇的重要收獲。
聚焦史料,審視五四
《根著我城:戰后至2000年的香港文學》的出版是香港文學研究的一件大事。陳智德潛心研究香港文學史多年,終有涉及當代文學史面貌的著作面世,實為作者與香港文學史的重要突破。本土與非本土共同構成香港文學本土意識的復雜性,書中討論香港本土意識的種種面向,以“流動”與“根著”這組相反相成的概念考察香港文學中的本土意識。冼玉儀的《穿梭太平洋:金山夢、華人出洋與香港的形成》以華人出洋前往加州為案例,探討了香港在華人移民史的地位,香港作為華人移民的中介之地,是資金、貨物、信息、通信的橋梁,也為移民提供各種與家鄉保持聯系的方法。
內地的香港文學研究蓬勃發展,重要研究論著有不少。報刊是學術研究不可或缺的第一手文本材料,趙稀方是內地研究香港報刊的佼佼者。趙稀方在2019年推出專著《報刊香港:歷史語境與文學場域》,與他的《小說香港:香港的文化身份與城市觀照》交相輝映,構成了香港文學研究領域的雙璧。現代報刊既是歷史材料,也是一種歷史建構。《報刊香港:歷史語境與文學場域》旨在疏理香港文藝報刊的脈絡,探索香港文學的前生今世,研究報刊如何呈現香港,從而深入剖析香港報刊文學史。
2019年是五四運動100周年。在這百年間,五四精神都沒有缺席,一直出現于香港歷史發展的進程中。香港學者從各種角度來解析五四運動及其影響,以小觀大,對五四以來的文學、歷史、思想進行回顧和反省。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于2019年推出“五四百周年回顧”叢書——分別為陳占彪編的《五四現場》、桑農編的《五四百年評說》、沈展云編的《五四思想論戰》、林賢治編著的《五四新文學正典》、陳學然編的《家國之間:五四在香港百年回望》和《潮起潮落:五四運動精神變調》。叢書前四冊由內地作者林賢治策劃,內地專家學者編著;后兩冊為歷史文獻匯編,由香港學者陳學然編著。
從1919年到2019年,五四精神遍傳世界各地,眾聲喧嘩,呈現出各種不同的樣態,也引發互為鏡像的對話。五四運動是中國人的記憶,也是近代中國的文化符號,在深入探討和客觀反思的同時,更應注意五四運動開創的新思維、新事業和新方向。
研究作品,灼見名家
陶然是香港文學建構與發展的深度參與者,1984年參與創辦《香港文學》,曾任執行編輯,2000年接任總編輯,18年間積極提攜文學新人,并致力于將雜志打造成兼顧創作與批評的文藝平臺,為全球華文作家提供文學空間。2019年3月9日,陶然于香港東區醫院逝世,享年76歲。
《香港文學》2019年4月號特設“悼念陶然先生”專號,專號首篇是王良和的《我其實是想見見你——悼念陶然先生》,2019年3月9日下午陶然本打算參加王良和作品讀書會,因感冒沒能出席,孰料讀書會結束后王良和得知陶然去世噩耗,此篇便是王良和關于與陶然讀書會通訊的回憶。曹惠民追憶與陶然大學同窗偷讀中外文學名著的珍貴時光,二人相識相知55年,藉研討會二人經常互相探訪對方,文化考察二人形影不離。趙稀方回憶陶然生前的點點滴滴,陶然似乎早在為自己的未來做準備,2018年陶然擔任《香港文學》顧問,輔助繼任編輯周潔茹。此外,還有周蜜蜜、林曼叔、金惠俊、劉俊、袁勇麟等撰文以示悼念之情。《城市文藝》也在2019年第100期特設“送別《香港文學》次任總編輯、作家陶然先生”專輯,15位作者從不同角度回憶悼念陶然,全方位展現這位大師的一生。
為紀念創刊總編輯劉以鬯逝世—周年,《香港文學》2019年6月號特辟“紀念劉以鬯先生逝世一周年”特輯,梅子、黃維樑、盧因、黃勁輝、阿丁分別從文本、交往、影響等角度,追憶劉以鬯。梅子以親歷者視角,講述由其編輯的第一本《劉以鬯選集》和長篇小說《陶瓷》的出版經過,并結合《時間》等作品講述劉以鬯的創作觀和寫作特色。黃維樑從劉以鬯《酒徒》說起,認為《酒徒》部分內容采用意識流手段,但全書的規模、篇幅、雄心、意識層次等都不能和《優力西斯》相提并論。
西西研究方面頗有新論。《字花》2019年第80期設“西西時間”欄目,從西西浮世繪、西西年表、西西辭典、譯西西、讀西西、西西新作、西西物事等為我們展現一個立體而豐富的西西。陳思對西西作品中的文圖互涉進行梳理和分析,研究西西創作過程中對圖畫與文字的有意整合,探討其整合的路徑,及其在敘事結構、語言表達與讀者接受方面產生的全新效果。王靈玉以西西思想意識的變化為切入點來分析西西不同時期的小說文本,意在探討西西的烏托邦理想從建構到解構的過程,從尋找身份歸屬到尋求精神寄托的轉變是西西作品的關鍵。
攜手并進,融創灣區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這是指導粵港澳大灣區合作發展的綱領性文件,要求充分發揮粵港澳綜合優勢,深化內地與港澳合作。香港與內地的互動交流日趨頻繁,尤其是區域間的學術研討會、文化交流、演出藝術節等文藝活動琳瑯滿目。
2019年6月24日,首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在廣州開幕,整合粵港澳三地文化資源,共建人文灣區,本屆藝術節主題為“灣區花正開”。2019年7月6日,“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周”開幕,文學周活動包括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聯盟成立簽約儀式、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發展峰會、粵港澳作家進校園、進企業、進圖書館活動、粵港澳三地作家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采風活動等。2019年11月2日,“走向媒介融合的文學與文化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第一屆國際論壇在廣州召開,此次會議的關鍵詞為“媒介融合”與“粵港澳大灣區”。
粵港澳文學建設如火如荼,香港文學活動也豐富多彩。第30屆香港書展以“科幻及推理文學”為年度主題,設置主題專區“文游四度空間”,介紹9位香港科幻及推理文學作家,包括杜漸、倪匡、黃易、李偉才、梁科慶、譚劍、徐焯賢、陳浩基及厲河;文藝廊特設“三十連綿書展情”專區,展出歷屆書展的珍貴照片、紀念品、書展印章及紀念封等,與讀者重溫香港書展的點滴,共同見證歷年書展的變遷;書展設有八大講座系列,廣邀各地的作者與讀者分享寫作心得,互動交流。
一段時間以來,香港文學圍繞著這片土地上的故事在不斷蔓延。史料的挖掘尤其是報刊的研究,已經向更深更遠處溯源。恰逢五四運動百年紀念,“五四在香港”的研究也煥發出新的活力。作家作品論也更加結合當下,方向越來越多元。打造大灣區文學,實際上就是要打造文學的共同體。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聯盟可以在資源上補香港的不足,通過大灣區的合作,解決香港資源的貧乏問題。香港可以借助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發展契機,取長補短,加強自己的獨特風格。香港有說不完的話題,香港文學也比想象的豐厚,有廣度,有寬度,也有深度。香港文學擴大了中國文學的疆域,也豐富了中國現代文學的內容與類型。香港文學的場域很小,但氣場很大,輻射力也超乎想象。在整個中國文學的大格局中,香港依然是一個無可忽視與取代的文化碼頭、文學特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