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度湖南文學發展報告
2020年,湖南廣大文學工作者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為指導,堅持與時代同步伐,以人民為中心,深入脫貧攻堅一線與抗擊新冠肺炎現場,采寫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弘揚脫貧攻堅精神和偉大抗疫精神。脫貧攻堅主題創作迎來豐收之年,全省推出“夢圓2020”叢書9部、“三年行動項目”叢書5部、“十村記:精準扶貧路”叢書10部、“脫貧攻堅在湖南”叢書5部;抗疫書寫與抗疫斗爭同步,湖南作家第一時間創作了50多個短篇作品,在《人民文學》等頭條發表。長篇小說、報告文學成為本年度作品主體,其他體裁創作保持創新躍進的良好態勢。小說在扶貧史詩書寫、人性勘探、現實觀照中體現深沉的大地情懷,詩歌在不同代際詩群的同框吟唱中展示清新而又凝重的況味,散文在對童年故鄉、山水景觀與現代城市的感興中表達人文之思,報告文學在對重大事件的忠實記錄中完成了時代共名的顯性書寫,兒童文學以物我互涉的詩性藝術承接湖湘現實主義傳統,網絡文學通過現實圖景、多樣類型、正面價值觀實現提質升級,文學評論強化了作家論、類型學分析及本體問題的思考,文學事業聚焦重大題材育人才、促精品。
1 小說創作
2020年,湖南小說創作聚焦脫貧攻堅,展現新鄉村生活、親情和個體人生,融匯湖湘地域風情,注重對人性的多維深描。在日常情節中把握對特定歷史時期的真實刻畫,拓寬現實廣度,開掘歷史深度。
長篇小說以脫貧攻堅題材為主,將時代刻畫與日常敘事結合、脫貧壯舉與鄉村風貌重疊,著力書寫精英反哺家鄉的新時代命題。向本貴《兩河口》關注鄉村現代化進程中農民身份轉換的悲與喜,寫實手法老到精妙。薛媛媛《遠村》以第一書記的走訪路線,展開具代表性的鄉村畫卷,文筆樸素真摯。李文鋒《火鳥》融合了理性敘事與詩性語言,在描繪人物蛻變的同時展現民間傳統文化。胡小平《青楓記》體現個人脫貧與故鄉脫貧的同步性,兼具歷史分量和文學色彩。江月衛《守望》寄情于侗寨習俗,借主人公視角展示山區現狀與地域特色。王天明《相思山》講述三代黨員扎根山鄉精準扶貧,于生活細節處勾勒鄉村人情。劉道云《清風徐來》寫青年返鄉尋找“農民的尊嚴”,浸潤著濃厚的人文主義意味。海燕《小康之路》從女性視角抒發鄉土情懷,圍繞個人奮斗之路表現社會振興之路。許喜德《汨江歡歌》艱苦扶貧與曲折愛情并行,描摹脫貧攻堅戰中的女性群像。 此外,賀學群《西西弗斯走了》在哲學意象中揭露思想貧瘠的危機,富有象征色彩。謝枚瓊《生命線》關注抗日戰爭以來的英雄稅務人,人物塑造立體深刻,生動還原稅務史。兄弟聯盟《淬火軍刀》系列堪稱特種兵的紀錄片,以街頭少年蛻變為“戰狼”的歷程致敬中國軍人。肖學文《亂世草醫》贊美堅守仁心的草醫世家,在場景搭建中展現人性百態。駱正軍《吾道南來》突出南宋張浚父子鞠躬盡瘁的事跡,并書寫多類“X二代”氣勢恢宏。劉佑平《背西風》以鴉片戰爭為主線重塑林則徐,在矛盾沖突中再現歷史人物復雜的命運。譚新《千古名臣胡林翼》用傳奇筆法描寫清代名臣的仕宦浮沉,表現士人的傲骨節氣。
中短篇小說從當下的日常生活出發,尤為關注新鄉村背景下個體生命體驗與真實人性。殘雪《煙城》延續其寓言性書寫,通過講述城市普通人的故事,表達現代人的無根感和精神空茫狀態。姜貽斌《防空洞里的琴聲》反諷了部分藝術家在世俗生活中汲汲于名利,行文粗糲而生動。馬笑泉《對河》以詩意筆觸勾勒獨具魅力的“對河氣質”,書寫了一部以河為界的小城文藝生活史。戴小雨《公雞喔喔叫》揭示青壯勞力進城務工造成農村凋敝,反思現代文明沖擊下的農村現狀。楚荷《老雷》以幽默筆法對比書寫兩個小人物,諷刺了欺軟怕硬的丑惡人性。劉少一《穿越》借助公雞“跨界之旅”的糾紛,反映群眾的真實心理和農村警察的優良作風。鄭小驢《騎鵝的凜冬》以少年視角講述一起小鎮命案,揭露農村生活背后隱藏的復雜人性。陶永喜《半邊街》立體化描摹古鎮的歷史變遷和人情風貌,湘黔地域特色明顯。趙燕飛《她想聽大海唱歌》敘寫有隔閡的母女化解矛盾,表現平凡卻深情的愛,筆觸溫情卻不失活潑。沈念《走山》《空山》或歌頌扶貧干部一心為民的優良作風,或展現農村知識青年的精神困境,《長鼓王》講述尋找長鼓王的艱辛歷程,呈現大瑤山文化的動人魅力。
小小說主旨豐富,題材涉及更廣,起到微型寓言作用。戴希《柳暗花明》、唐波清《喜大姐》、歐陽華麗《人在他鄉》以日常小故事彰顯普通民眾的抗疫精神,何石《決定起訴》、黃揚《煮長壽面的小偷》、曾立力《閑章》、蒲玉英《傳奇茅臺》書寫以廉政、良善、道德為主的正能量命題,伍中正《胡瑞鶴》呈現鄉村人文景觀,聶鑫森《鳥醫》、葉騎《一生》傳遞生態環保理念,透顯平凡生活的詩意。
2 詩歌創作
2020年,湖南詩歌創作保持強勁勢頭穩健發展,已基本形成一個穩定的代際圈層,以強烈的個性化色彩和豐富的寫作經驗,展現內容的多樣性與視野的開闊性。
個體情感的表達。梁爾源《挖掘機指數》通過工業書寫展現新時代人的飽滿激情和深刻感悟,格局大氣開闊。張戰組詩《蝸牛與我》立足生活日常,以充盈新奇的細節和陌生化的想象,摹寫人與他人、人與萬物之間的相依相抗。劉起倫《歲末抒懷》對自我展開觀照,袒露面對時間流逝無奈卻又淡然平和的心境。方雪梅《一個人的時光》從個人視角透視風景和事物,營構空靈意境,在柔婉的表達中體現品位和決絕。談雅麗《香樟樹》挖掘日常生活的簡單詩意,書寫人性光澤,禮贊親情愛情。何青峻《走廊》借助敘事、場景表達個體經驗,在縣域生活中尋找原生態自然與純粹的愛情。
哲思體悟的闡發。空格鍵《花朵》選取樸實自然的意象,傳達生命體驗,從容的敘述和精到的轉換增強了藝術感染力。皇泯《驛站記事》釋放出一個個人生驛站中的情感貯存,意象跳躍流轉,語言簡潔雋永。玉珍《林間路》以個人化視角呈現世界的恒久和時變,悖謬的表達顯示思悟的深度。康雪《但你從未察覺》對細微意象的捕捉中散發出母性的溫潤氣息,兼具現實感和精神性。拾柴《茶馬古道》于茶馬古道的狹小逼仄之處隱顯時間的軌跡和歷史的痕跡,平靜中略帶涼悲。王友愛《金星臺水庫》借自然物象,運用多種修辭表達對父母、對存在、對堅守的思考,富含哲學意蘊。張鑫《平常》展現愛情和生活的雅俗并置,以及既疏離又親密的兩性關系。胡平《多夢的夜晚》細致闡發個人的瞬間體悟,呈現精神世界的復雜與深刻。
鄉土生活的抒懷。廖志理《兩片葉子》將自然物象擬人化,將自我擬物化,達到物我互融的隱秘境界,體現樸素的禪意。陳惠芳《太陽與我一道沐浴》描摹吟詠鄉村月亮和太陽,懷想童年時光,汲取自然的激情,文筆優美而沉郁。劉曉平《遠村》以簡潔語言敘寫山村植物與人事,透出質樸而又生機盎然的生活氣息。梁書正《阿婆》扎根泥土,描寫樸素溫情的田園生活,意味深長。郭輝《蚓鳴》于鄉土意象的智性書寫中,感慨歲月流逝卻又固執堅守。
3 散文創作
2020年,湖南散文創作深情書寫故鄉、童年情結與大地詩意,思考歷史興衰之道,發掘風景背后的文化底蘊,反思城市生活及現代人生活方式,體現情感的真誠與感物的智性。
狀繪時代圖景與歷史。譚談《國道村路》通過講述廣東、湘西村寨的修路故事,勾畫出新時代“奔跑的山寨”意象,語言質樸,情感深摯。王躍文《康熙君臣雜說》立足翔實史料,雜說康熙為君治吏之道,刻畫士人眾生相,鑒古醒世,史識卓異,時出警策之言。謝宗玉《與母親有關的一些往事》以細膩優美的語言描寫童年勞作等往事,透出對母親的深情愛戀。奉榮梅《雪地里的新娘》在美喻故鄉雪蘿卜中融入道州風物人情。姚茂椿《河畔的盛宴》以明朗文風敘寫歡樂童年與獨特民俗。于安琪《太太,給我開門》以動人故事表現親情之永恒。李新文《被鐮刀收刈的時間》刻畫如鐮刀一般堅韌的農人。《圓世界》從文化原型思索中國知識分子的宿命,內含隱喻意味。汪桂玲《是否依然滿天星》用哀婉筆調追憶已故之人。馮祉艾《絕唱》為悲劇人生與沒落戲劇唱響挽歌,《船鄉》以細膩情思描繪民風淳樸的船鄉。
發掘自然風景的人文內質。劉克邦《千年南豐》用“三個千年”破解了南豐厚重歷史底蘊的文化密碼。張雄文《月掛眉山》氤氳著眉州的浩蕩文氣,《初秋的海日》用詩化語言還原海日初升的壯美景象。蒲海燕《雪峰山花瑤》謳歌剛柔并濟的花瑤。葛取兵《一樹花開,一樹葉落》通過描寫土著植物來表現城市氣質。周萬水《江天云鳥自來去》記錄探尋王陽明的人生、詩歌、哲思的朝圣之旅。孟大鳴《那么遠那么近》呼吁在同質化的城市建設中融入自然風景。周偉《扶貧工作手記》記錄鄉村扶貧見聞,展現中國式的親情與倫理、擔當與傳承。
觀照現代城市中的人性異化。龍章輝《被割裂的故鄉》悲嘆新城市人尷尬的“無根化”處境。王芳《讓塵土復歸塵土》批判金錢對人性的腐蝕,《冷鋒之上》啟示讀者把握為人處世的尺度,筆鋒犀利。陳子芃《海明威先生,您遇見過這匹狼嗎》通過“對話”海明威來批判功利主義,發人深省。
4 報告文學創作
2020年,湖南報告文學創作聚焦脫貧攻堅、全民抗疫兩大主題,宏大敘事呼應時代主題,兼顧細微生動的人物故事和歷史筆記。紀實小說、傳記、筆記體散文等進入大報告文學創作視野。
脫貧攻堅主題書寫彰顯民生情懷。在“夢圓2020”獲獎叢書中,報告文學占11部。羅長江《石頭開花》以散文筆觸書寫武陵源脫貧故事,既有紀實力度,也有文學品位。韓生學《家是最小國》從婚姻貧困這一獨特視角介入貧困問題,有較高辨識度。《牛角山的春天》《雪峰山的黎明》《古丈守藝人》《暖村·生長》《且看今日十八洞村人》《鳳凰飛回客溪村》《油溪橋村振興之路》《翻過神仙嶺》等共同構建湖南扶貧工作的整體圖景。“脫貧攻堅在湖南”系列叢書包括張雪云寫鄉村扶貧的《桃李春風》,李偉書寫旅游扶貧的《美麗樣本》,王麗君寫老區扶貧的《紅土長歌》,劉慧關注殘疾人群脫貧的《愛無殘缺》,以及楊豐美縱覽湖南脫貧全局的《湘村巨變》,兼具宏觀視野與生動細節。龔盛輝《滄桑大愛》、王杏芬《需要》、阮梅《有個女孩叫文秀》、尹紅芳《幸福像花兒一樣》從不同角度留存湖南扶貧的生動記憶。
抗疫書寫集中表達偉大抗疫精神。紀紅建《一個武漢民警的春天》《生命之艙》《春天的聲音》等5個短篇,記錄下沉干部、黨員、志愿者的抗疫經歷,是武漢疫情中心最真實迅速的報告。曾散《甘心》《生命的節點》《愛的溫暖與力量》以武漢“90后”青年抗疫群體為重點,展現新時代青年的成長與擔當。另有書寫湖南抗疫故事的諸多短篇。
自然人文與歷史筆記拓展文體邊界。余艷《白鶴亮翅》記述鄱陽湖鶴群保護的故事,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谷靜《何志襄傳》書寫何醫生德高望重的一生,細節豐富。李萬軍《萬家渡口》歌頌義務擺渡傳奇家族知恩圖報的仁義家風。甘建華《衡山有憶我重登》、范誠《翰墨流淌的瀟湘》以筆記體方式記錄湖湘地理故事。袁杰偉《毛板船》演繹百年間“寶慶幫”的經商故事,摻入紀實小說的寫法。蔣鳴鳴《愛折騰的姥爺》自敘成立區作協及帶外孫經歷,彰顯“愛折騰”的生命活力。
5 兒童文學創作
2020年,湖南兒童文學創作扎根生活,在整體上延續現實主義文脈,對時代、社會的思辨色彩更為明顯,在表達上彰顯兒童文學審美個性,于懸浮高遠的想象世界鏡射生活本真。
時代語境下的主題創作。阮梅《有個女孩叫文秀》以紀實方式聚焦扶貧英烈黃文秀人生價值的建構過程。謝長華長篇小說《馭蜂少年》雙線并進,表現扶貧在山鄉的展開。陳浠墨長篇小說《哥哥的心愿》以教育志愿活動為橋梁,架設起兒童文學與時代的雙向互動。龍向梅長篇小說《第57頁的秘密》以兒童視角復現幾代水利人的家國情懷。
不同時態下的童年書寫。牧鈴短篇小說《撂地攤兒》以往昔童年的書寫延續對自立自強品格的一貫追求。鄧湘子長篇小說《女孩小溪之歌》以野菜瓜果開篇, 張揚母親那一代童年的健康人格魅力。周靜長篇小說《靜小說》《靜靜的書》以寫實手法展現此間少年,關照兒童內心。吳昕孺長篇小說《牛本紀》通過動物伙伴回顧鄉土童年,頗具詩性。毛云爾散文集《像銀手鐲一樣的雪》《像植物一樣幸福》書寫鄉土童年和故鄉風情,點亮生活的本真細節與美妙詩意。諾亞長篇小說《啞江》通過意象選取及意義開掘張揚湖湘童年氣韻。楊巧小說《帽子男孩》聚焦普通男孩的日常生活,對教育的意義展開全新探索。陶永燦短篇小說《重要一課》以進城敘事講述鄉村少年的男子漢養成記。謝淼焱短篇小說《周詩人》塑造以文字拯救歧途少年的詩人形象,寓莊于諧。
生活里長出的童話魔方。李少白《每天長大一點點》鏤刻出理趣豐盈又情意綿長的童詩時光。湯素蘭童話集《北風和雪花的城市》以冰雪童話傳遞浪漫、唯美與愛。謝樂軍童話集《不好惹的冰山》以幽默生動的故事呈現充滿冒險意味的冬天。皮朝暉系列童話《面包狼的故事》塑造出生動詼諧的童話人物,盡顯幻想與夸張。宋慶蓮童話《櫻桃紅紅 綠衣半遮臉》借櫻桃連通現實與幻想世界,山鄉風物與人性之美相互輝映。方先義長篇童話《龍隱書院》連通民間神話與洞庭湖地域風情,打造少年英雄傳奇。
6 網絡文學創作
2020年,湖南網絡文學創作在傳承與創新中提質進階。現實題材、男頻爽文、女頻小說的主流化和精品化趨勢突顯,并以類型融合實現創新性突破。
現實題材創作多面開花。應景小蝶《共待花開時》以一名護士在游戲與現實中的經歷展現全民抗疫精神,構思巧妙。大江東《百年復興》描繪三代人為國家富強而奮斗的畫卷,人物塑造生動。安如好《新手爸媽生存圖鑒》以幾組父母教育故事展現當代家庭教育百態。
男頻爽文實現創新突破。妖夜《我真不是大魔王》講述諸侯國之子重生后與南楚女帝統一天下,情節引人入勝。皇甫奇《人皇紀》敘寫現代人穿越為將門之子后戰死又重生,體系架構龐大,瑰麗奇譎。穿黃衣的阿肥《我的細胞監獄》講述生物學副教授以細胞狀態重生的奇遇,集系統、蒸汽朋克和克蘇魯元素于一體。可大可小《孤島諜戰》書寫潛伏在軍統的共產黨員鏟除漢奸的經過,結構布局縝密。賊眉鼠眼《朝為田舍郎》描繪現代人穿越到唐朝后挽救國家危亡,爽感與情懷兼具。
女頻小說展現“她時代”力量。丁墨《半星》構想異種人與捉妖師攜手守護家園,展現女性獨立精神。長安微暖《民初奇人傳》記錄民間藝人用鮮血和生命保護中華瑰寶,筆調細膩。空留《惜花芷》講述深閨小姐在家族遭難后重新經營家業,歷經憂患,人物立體飽滿。學不厭《當咸魚進入逃生游戲后》講述逃生游戲中發生的驚險故事,設計巧妙。好韻《撞上總裁賴上我》描繪困厄女孩與商界精英的美好戀情,展現當下青年奮發有為精神。
7 文學評論
2020年,湖南文學評論將文學現場與關注社會現實相結合,從時代精神、地域文化、新媒體文學等角度切入文本批評。省作協在《文藝報》推出“夢圓2020”叢書評論專版,頭條發表“行走的精準扶貧”創作綜述。
理論批評涉足當下前沿熱點問題,新意迭出。趙炎秋《中國特色文學理論的內部構成》系統闡述了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本土文學理論的內部結構及其相互關系。卓今《闡釋學視角下的中國當代文學經典化觀察》運用闡釋學理論分析中國當代作品的經典化問題,致力于建構本土闡釋學。羅宗宇、言孟也《少數民族文學的譯介及啟示》聚焦《人民文學》英文版中少數民族作品的譯介特點與經驗啟示。聶茂《堅定文化自信,奏響文化強國的盛世壯歌》結合新冠疫情的時代背景闡述堅定文化自信的意義。
作家作品解讀立足文本閱讀和個人體驗,史論并重。楊厚均《韓少功汨羅敘事身份結構的演繹》以汨羅敘事為切口把握作家創作各階段特征。趙樹勤、路詩瀅《論沈從文小說連環畫改編的詩性建構》通過空間藝術分析顯影一個“連環性”的詩意世界。鄒理《周立波俄蘇文學翻譯研究》選取典型個案,從文本細致分析通向整體性研究。廖述務、楊寧《王躍文文學年譜(1962—2020)》為作家研究提供了切實可循的文學史資料。胡丘陵《寓意的重新發現》針對本土詩人的虛構、隱喻、細節等藝術特征進行述評。劉月娥、章羅生《鄉村發展報告的又一力作》評介了《山村中國》在主題與對象、內容與表達方面的新發展。
網絡文學評論關注現實題材、類型學研究與文本分析。歐陽友權《網絡文學的三大迷局及其打開方式》《也談網絡文學現實題材創作》針對當前網絡文學發展的問題尋找解決之道, 對優化網絡文學生態具導向性。賀予飛《網絡軍事小說的類型突圍與創新》從題材類型、軍人形象和審美機制論證網絡軍事文的崛起與創新。宋湘綺《融媒體時代的詩教需要注重“用戶”思維》探索融媒體時代開展詩教的新方式。
8 文學事業建設
省作家協會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的文藝路線和方針政策,圍繞出精品、出人才的中心工作,積極開創湖南文學新局面。
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為推精品力作做好文學組織工作。聚焦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抗擊新冠疫情、謳歌“最美奮斗者”等重大現實題材,省作協推出一系列專題文學創作工程,出版了“夢圓2020”主題文學征文叢書,舉辦“夢圓2020”脫貧攻堅主題文藝創作頒獎活動。各市州作協、文學刊網及各文學學會分別通過主題征文、開設專欄、專題活動等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學活動,推出大量優秀作品。省作協推薦3部作品入選中國作協重點扶持、2部入選少數民族重點作品扶持、2部入選定點深入生活項目,3部分別入選“中國少數民族文學之星”叢書、“中國作協少數民族文學理論評論家簽約項目”、“21世紀文學之星”叢書。確定20個省作協重點扶持作品選題、6個定點深入生活項目。組織召開湖南長篇小說研討會,出版《2020年度湖南文學藍皮書》。
創新人才培養機制,發揮文學陣地效能,為文學人才隊伍建設夯實基礎。開展湖南青年作家年專題調研活動,召開湖南青年作家摸底座談會,舉辦湖南省第十九期中青年作家研討班和第九期新疆作家研討班、“青春之路”——湖南省青年作家訓練營、湖南小說創作訓練營、2020湖南散文創作訓練營。推薦1人參加魯院學習、270余人參加中國作協網絡作家在線培訓,組織5名作家開展“文學照亮三湘”公益講學活動,完成《當代湖湘文藝人物資料中心》資料整理和湖南現當代文學館首批圖書整理等工作,啟動“湖南新時期文學名家系列特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