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華將軍執筆作詞,《長征組歌》1965年首演轟動 一組長征頌歌,傳唱偉大精神
蕭華將軍的女兒蕭霞。供圖/蕭霞
“紅旗飄,軍號響。子弟兵,別故鄉……”1965年,為紀念紅軍長征勝利30周年而創排的大型聲樂套曲《長征組歌》由北京軍區戰友文工團首演,從此傳唱至今。
這部由蕭華將軍作詞,晨耕、生茂、唐訶、遇秋共同譜曲的作品,用音樂回溯了紅軍長征的艱難歷程。紅軍不怕遠征難,正是偉大的長征精神為《長征組歌》注入了生生不息的力量。
蕭華將軍親筆寫下長征故事
1964年,在周恩來總理的建議下,抱病多時的蕭華將軍離開北京,到杭州療養。1966年將迎來紅軍長征勝利30周年,當時就有許多報紙、雜志向蕭華邀約,希望將軍能用詩文紀念這一偉大壯舉。
“那么多的約稿,父親覺得怎么也寫不過來,他萌生了寫《長征組歌》的想法?!笔捜A的女兒蕭霞回憶,1964年9月至11月,蕭華首先寫下了包含12首詩歌的《長征組詩》,“寫完之后,父親又在想,要是能把《長征組詩》譜上曲、唱出來,就更好了?!?/p>
蕭華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當時的北京軍區戰友文工團,作曲家晨耕、生茂、唐訶、遇秋接下任務,為《長征組詩》前10首詩作譜曲,創作為《長征組歌》,這些詩作都采用“三七句,四八開”的格式,每詩一韻,寥寥680字囊括了突破封鎖線遵義會議、四渡赤水、飛渡大渡河、過雪山草地、大會師等許多重要事件。1965年初,4位作曲家帶著曲譜到杭州征求蕭華的意見。
10天相處中,將軍的敏捷才思讓作曲家們驚嘆。比如,當大家提到《四渡赤水出奇兵》一段中,“毛主席用兵妙如神”的“妙”字不好演唱時,蕭華略一思索,當場便改出了“毛主席用兵真如神”這句經典歌詞。蕭華還在音樂創作上給予了很多靈感。長征途中,紅軍跋涉過眾多地區,蕭華提議,不妨運用當地的民間音樂元素,“現在,我們能在《長征組歌》中聽到江西采茶調、湖南花鼓戲、陜北民歌等音樂風格,很大程度上,這些都與父親的提議有關。”蕭霞說。
排練工作也在緊張進行。男低音歌唱家馬子躍當年剛剛20歲,前一年才來到北京軍區戰友文工團。在58人組成的《長征組歌》合唱團里,馬子躍屬于最年輕的那幾個之一,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的老戰士占到了三分之一?!芭啪毜娜齻€月,真是激情燃燒的歲月?!瘪R子躍記得,部隊大院和排練廳里都掛著鮮紅的標語:“唱紅軍,學紅軍,誓做紅色接班人?!泵刻焐衔?,大家都要集中學習毛主席著作、詩詞和蕭華的《長征組詩》原詩,老紅軍也把長征途中的親身見聞講給大家聽。“紅軍過雪山草地、吃草根樹皮等等,以前就是書本上的文字。”從那些浸透了熱血的故事中,新兵馬子躍漸漸明白了長征意味著什么。
首演轟動,周總理喜愛有加
1965年夏,蕭華轉到天津養病。7月19日,他在天津人民禮堂審看《長征組歌》,馬子躍第一次見到了這位極具傳奇色彩的將軍。正值盛夏,劇場里沒有電風扇,悶熱異常,蕭華和夫人王新蘭卻看得十分投入。
當年參加長征時,蕭華僅有18歲,一路上艱難險阻,他不曾流淚,因為“沒時間哭”。演出結束后,面對演職人員,蕭華的聲音哽咽了:“我老早就有這個愿望,想把偉大的長征寫出來,寫作時病情加重,醫生勸我休息,我說,‘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你們演唱時,好多老紅軍都哭了。那么多的好戰友,有的還是孩子啊,就犧牲在長征路上,想起他們就心里難過?!?/p>
8月1日,《長征組歌》在北京民族文化宮首演。沒有鋪天蓋地的宣傳,大門外的小窗口兩毛錢一張票,《長征組歌》很快就火了起來,隨即在全國各地巡演50余場,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也應聽眾要求時常播放錄音?!把萘艘欢螘r間,身邊的人都在唱《長征組歌》,后來發現,全國人民都開始唱《長征組歌》了?!瘪R子躍說。
當年僅有12歲的蕭霞,第一次聽《長征組歌》就被深深觸動。1965年春,她和姐姐蕭露到天津探望父親,正好趕上4位作曲家來匯報《長征組歌》終稿?!坝腥顺械鸵?,有人唱女高音,一開始,我們兩個小孩覺得特別好玩,但聽著聽著,很多曲子我們就記住了。”
蕭霞心中還珍藏著一段趣事。最初,解放軍總政治部文工團也創排過一版《長征組歌》。周總理曾問大家,“戰友版”和“總政版”哪個更好?蕭華評價“各有千秋”,其他人則一時間不知該怎么回答。周總理一回頭看到了蕭霞,把她叫到身邊:“小霞,你說說,你更喜歡哪一個?”蕭霞童言無忌,脫口而出:“我喜歡‘戰友版’的!容易唱,容易記!”周總理被逗得哈哈大笑:“你們看看,小孩子不說假話。”
周總理對“戰友版”《長征組歌》的喜愛有目共睹。1966年出訪羅馬尼亞、阿爾巴尼亞等國家時,周總理就帶上了這部作品。1975年,復排的《長征組歌》在北京展覽館上演,某天演出結束后,晨耕讓大家先不要卸裝,總理辦公室打來電話,說病中的總理希望再看一次《長征組歌》。因為周總理身體虛弱無法到場,大家就在空蕩蕩的劇場里對著攝像機鏡頭又唱了一遍。淚水悄悄漫上眼眶,所有人都唱得無比投入,盼望電視轉播信號把歌聲帶到總理那邊。
《長征組歌》也有“博物館”
馬子躍的房間里,一張大幅的黑白照片掛在墻上相當顯眼的位置。照片定格在1965年8月24日的夜晚,《長征組歌》在北京人民劇場的演出散場后,周總理和演員們合影留念,在馬子躍的印象里,那是總理唯一一次與大家合影。
類似的物件,馬子躍收藏了很多:《長征組歌》第一份節目單、第一份歌本、2002年8月在北京保利劇院上演第1000場時的海報……他的家儼然已經變成了《長征組歌》博物館。馬子躍還整理了大量文字資料。晨耕生前,他帶著小錄音機前去采訪,兩個半小時的錄音整理出來,是多達上萬字的文稿,而這僅是眾多資料中的一份。
“創作經典的人已經走了,很多前輩也不在了,我們的任務,是要把《長征組歌》原汁原味地傳承下去?!币浴兜絽瞧疰偂芬欢螢槔?,最初的版本中,女聲伴著小板,把“臘子口上降神兵,百丈懸崖當云梯”唱得蕩氣回腸,但馬子躍發現,現在有些合唱團去掉了小板?!啊堕L征組歌》中用到的小板、大板、竹笛等樂器,都是長征路上真有的。”于是,馬子躍常常奔走在全國各地的藝術團體中,希望幫助更多人理解、傳承《長征組歌》的“韻味”。
“唱《長征組歌》,紅軍之心、紅軍之情是必不可少的?!碑斈辏拜厒儑谕旭R子躍轉達給后來人的殷殷話語,他一直記在心間。為講解《長征組歌》和它背后的那些故事,馬子躍踏遍大江南北,蕭霞常常與他同行。
今年,蕭霞格外忙碌。讓她感到欣慰的是,《長征組歌》從未被人遺忘:2010年,在中央紅軍長征的出發地、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百余名紅軍后人志愿者組成了“長征源合唱團”,目前,他們演出的《長征組歌》已經達到500場;今年4月21日,江西高校青年學生《長征組歌》歌唱比賽決賽在贛州市興國縣的長征組歌大劇院舉行,興國縣正是蕭華將軍的故鄉。長達兩個月的比賽里,共有來自105所高校的6.5萬余名學生在歌聲中追尋先烈足跡;今年五四青年節當天,上海音樂學院攜手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將《長征組歌》帶上了第37屆“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的舞臺。去年,上海音樂學院復排的新時代版《長征組歌》曾引起轟動,它的藝術顧問正是蕭霞……
“父親如果知道了,一定會非常高興。我想他一定希望大家不但唱《長征組歌》,更要理解《長征組歌》所寫的內容和這段光輝的歷史?!笔捪颊f,“雖然我年紀大了,但我要盡己所能,把長征精神講給更多人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