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之星 | 產安江:蕎麥(外七首)(2021年總第25期)
本周之星:產安江
產安江,男,漢族,安徽懷寧人。詩作見《詩刊》《作家天地》《π°詩刊》等紙媒和網絡平臺。多首作品入選中國詩歌網“中國好詩”欄目。
作品欣賞:
蕎麥(外七首)
蕎麥
在北方苦寒之地,我一眼就認出了你
而在你的身后,秋天的盡頭——
先是緩緩走過一列送親的隊伍
接著又走過一列送葬的隊伍
一只垂死的大鳥從天空飛過
掉下的羽毛,被秋風撕碎
順著風向,你不停地向我傾斜
中間隔著一條無法越過的溝塹
我們就這樣彼此默默地交換著信息
又一波寒潮,從西伯利亞趕來
青草
被白居易吟誦過的青草
一路逐水而生。水是河水
雨水和露水。每滋潤一次
愛,就被喚醒一次
穿過食草動物的利齒
鍘刀和野火的圍獵
在陽光中接受春風的撫摸
那么柔韌,那么溫順
像一群默默不語的鄉村女子
對峙
在太陽底下,在斧頭和鋸子的反光中
一棵樹的神性,被充分激活
施暴者對此毫無覺察
忍辱菩薩立于絕地
陽光雨,下得更猛烈了
底層生活
機器的轟鳴聲里,埋伏著上萬頭野獸
被淹沒的,不只是我們的交談
我們在空氣中齜牙咧嘴,使眼色
像猿猴那樣夸張地打著手勢
仿佛回到茹毛飲血的年代
但果實和獵物越來越少
我們緊張工作睡覺,活得很真實
我們見面行禮問候,活得很虛假
我們的內心剛剛冒出一頭河馬
又被某種力量狠狠按了回去
日昳
午后三點。太陽高舉白旗,向西山投降
那些來不及丟盔棄甲的事物
陷在自身的泥淖中
只有一只身披鎧甲的彩臂金龜
在巖石上不緊不慢地爬行
它懷揣的目的,沒有人知道
也許它在等一場雨水
前來清理天地之間這龐大的戰場
它緩慢地爬著,作為一條命
一個劫后余生的稀有物種
每移動一步,陰翳便加深一步
非虛構性幻覺
起風了,“拔大根三千里”
唯有伏草,如沖冠怒發
緊貼著黃昏的大地
寫下蒼茫
眼前仿佛史前
一只獨角獸從水中爬出來
移動的巨石在風沙中漸行漸遠
恒星之光,恍若隔世
女巫
無數個不眠之夜,你在篝火上舞蹈
在農業的刀尖上祈求風調雨順
后來,人們離開土地
田園空曠,黑夜漫長
一粒星光帶著凄惶
風一樣穿過故鄉的屋頂
雨中的長城
雨水順著城墻一直流到墻根
每一道溝壑都清晰可見
被揭開的歷史的創口
在一張淚流滿面的臉上
顯現火山熔巖
不可說不可說
面對杵在你面前的我
你剜心的淚水
撲不滅巖層深處呼呼的火苗
本期點評1:符力
從特有的視角觀察世界,說出異于他人的見識和理解,并且能動用有效的語言藝術表達,這就足以顯示作家詩人超群的文藝創作水平,這也是較少數人努力追求的方向。相對于小說和散文,詩歌篇幅短小,“比較容易寫”。這是一個很普遍的誤解。事實上,詩歌這種文體真不是輕輕松松地來幾下分行、斷句就能寫好的。精確的斷句和分節,在最終意義上,是對詩意的完美傳達提供得當幫助的,其中,就有對詩歌中的“歌”這部分特質(節奏、韻律等等),發揮積極作用。平白一點地說來,詩歌中的斷句和分節確實是個好東西,然而,詩人只有看得出來這是個好東西,并且能夠真正用上這好東西,才有可能把詩寫好。從《蕎麥(外七首)》來看,作者產安江對詩歌的分節和斷句處理得相當熟練,或者說很準確,使得詩歌語感很好,誦讀起來,氣息和感覺都很舒服。這樣的語感,能讓人想到這三個詞:自然、和諧、美。例如,在斷句處理上,請聽這樣的漢語之聲:“在北方苦寒之地,我一眼就認出了你/而在你的身后,秋天的盡頭——”“機器的轟鳴聲里,埋伏著上萬頭野獸/被淹沒的,不只是我們的交談”“后來,人們離開土地/田園空曠,黑夜漫長”;在分節上,以《蕎麥》為例,全詩分五節,每節兩行,層次分明,結構完整,語言簡約、利索,幾乎擠不出任何水分,這體現了詩人的詩歌語言修煉達到了很高的水準。換句話說,如果詩人習詩不久,卻又能把詩歌語言處理得這么純熟,那便是詩人的詩歌悟性和語言天賦在發揮了良好作用。此外,從這組詩整體上看來,作者所寫的景物都是輔助,詩意的核心都放在人文觀照上,這樣的作品才可能有足夠豐深的內涵和外延供人品讀。或者說,作者對王國維所說的“一切景語皆情語”有一定的理解,他清楚:詩歌寫景物,最終要落實到人文關懷之上。而需要一提的是,作者筆下的景物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想象”得來,而不是“如在眼前”的觀察與發現之后的描述、刻畫,這就顯露了這里的寫作有“書齋生產”之嫌,有必要向李白、杜甫、蘇軾等諸多先賢學習,老老實實地寫下現實場景的觀察、發現、感受和思想等等。這樣,詩歌才能更加深入人心,更加容易引起共鳴。
本期點評2:余良虎
《蕎麥》這組詩,是一組哲理詩。乍讀起來有點“費勁”,但讀著讀著就會有一種“帶入感”。漸漸地進入詩歌的意境之中,你可以展開想象的空間,去領悟去感受,會從中獲取教益或啟發。這也許就是哲理詩獨有的魅力吧。
“在北方苦寒之地,我一眼就認出了你\而在你的身后,秋天的盡頭——”……“我們就這樣彼此默默地交換著信息\又一波寒潮,從西伯利亞趕來”。詩里只字未提“蕎麥”,卻讓讀者想象到北方秋后成熟的蕎麥,還有那熱烈與蕭殺的場景,從多個角度折射出詩人復雜茅盾的內心世界。深沉渾厚,含蓄雋永。其實,蕎麥本身就是一種生命力極其頑強的農作物,它在貧瘠的土地上不施肥都能夠茁壯成長。這種精神是值得贊揚的。
在《青草》這首詩里,作者通過對青草的描寫,揭示了青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自然規律。情景交融,寓意深長。作者巧妙地將哲學的抽象哲理含蘊于鮮明的藝術形象之中,讀來給人美的享受。
縱觀作者在中國作家網發表的10多組詩歌,多以哲理詩見長,并且彰顯個性化特點,自成一體。無論是《鷹是天空的暗器》,還是《明滅》《青花瓷》等等,都是比較優美的詩篇。
可以說,哲理詩是一股清流。在泛娛樂化成災的時下,需要更多的富有哲理的詩,去激濁揚清,蕩滌心靈。
在作者簡介里,他是這樣介紹自己:主張富有人文情懷的文學書寫,認為寫作是一件嚴肅的事情,作家應該用心體察感悟本民族的生存境遇,關心關注人類的命運,能夠從自身的創作中體現出強烈的主體他性、民族性、人類性。
從簡介里可以看出作者是一個有擔當有情懷的“書寫者”。但是,這里提醒一點,哲理詩不可過于隱晦,這樣會引起“誤讀”。在追求藝術之美的同時,還要關照大眾讀者。希望多寫出貼近生活,貼近時代的哲理詩,讓我們的生活充滿詩意。
了解產安江更多作品,請關注其個人空間:產安江作品集
往期佳作:
了解更多中國作家網原創好作品,請關注“本周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