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殊:谷文波,從抗戰少年到軍代表
當谷文波站在空曠的田野,與七八位同伴一道舉起右手,莊嚴承諾“終身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黨的利益高于一切;遵守黨的紀律;不怕困難,永遠為黨工作;要作群眾的模范;保守黨的秘密;對黨有信心;百折不撓,永不叛黨”的一刻,內心被神秘、新鮮與莫名的激情籠罩,熱血一股一股往上涌。
更多的感受,卻無法用語言表述出來。
01
兒歌聲中的抗戰少年
彼時,他僅僅是一名14周歲的少年。那一年,是1939年。
谷文波是河北完縣(今順平縣)人,1938年小學畢業后,因抗戰爆發,沒有書讀了。1937年10月,聶榮臻率八路軍一一五師晉察冀邊區師部在河北省保定市阜平縣開辟了晉察冀根據地。也因此,他的家鄉地下黨組織非常活躍,周圍一片抗戰形勢。少年谷文波便在周圍進步青年的引導下,與十幾位同齡伙伴一起組建起區兒童團,他任團長。他當時知道,他的一個叔叔是一名地下黨員,抗戰之初便在北平做地下工作,后來被國民黨抓入監獄,因始終找不到證據,抗戰爆發后,國共兩黨開始合作,叔叔被釋放。年少的谷文波只知道,叔叔很快去了延安,名叫顧大川。
谷文波當年或許也不清楚,叔叔原名谷蘭亭,走上革命道路后一直用顧大川這個名字。顧大川畢業于保定第二師范學校,1930年代起便在北平當小學教員,其間接受共產主義思想,1932年便成為一名中國共產黨黨員。在北平,他組織領導了小學教員索薪、罷課、怠工等活動,被選為“北平市小學教員會”執委。抗戰爆發后,他從延安被派往山西,先后在太行、太岳區領導抗戰工作,尤其是沁源兩年半圍困日軍期間,顧大川始終與沁源軍民站在一起。
谷文波當年只知道,叔叔干的是大事。于他而言,就是家園被日本人占領了,他們無法正常學習與生活了,全國人民,包括小孩子,都要加入抗戰行列,用各自的力量和方式開展對敵斗爭。邊區為宣傳抗日,成立了抗敵劇社、沖鋒劇社和勞動劇社,1939年谷文波與小伙伴們加入了勞動劇社。勞動劇社有戲劇隊與合唱隊,谷文波是合唱隊一員。
抗戰的熱情與精神,隨著烽火在全國蔓延,越燒越旺。太行山上,很快激蕩起一首首抗戰歌曲,《我們在太行山上》《保衛黃河》《黃河大合唱》等。一首,一首,谷文波們激情地唱,唱給百姓,唱給敵人,也唱給自己。
多年后的今天,他還記得當時最流行最火的三首:《松花江上》《歌唱二小放牛郎》及《戎冠秀贊歌》。
1931年9月18日,日本駐中國東北地區關東軍突然借口南滿鐵路被炸嫁禍中國軍隊,炮轟中國東北軍北大營,制造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次年2月,東北全境淪陷。
1935年,“人民藝術家”張寒暉在西安目睹東北軍和東北人民流亡慘狀后,創作了“九一八事變歌曲——《松花江上》: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礦,
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我的同胞,
還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九一八,
從那個悲慘的時候!
九一八,九一八!
從那個悲慘的時候,
脫離了我的家鄉,
拋棄那無盡的寶藏,
流浪!流浪!
整日價在關內,流浪!
哪年,哪月,
才能夠回到我那可愛的故鄉?
哪年,哪月,
才能夠收回那無盡的寶藏?!
爹娘啊,爹娘啊。
什么時候,
才能歡聚一堂?!
流浪,流浪!唱著遠方的歌,想著眼下的家,少年們意氣風發。
第二首,是今天的讀者依然熟知的抗日小英雄歌曲主角王二小。1942年9月,河北淶源縣狼牙口村一名閻姓放牛少年,將前來“掃蕩”的敵人故意帶進八路軍埋伏圈。惱羞成怒的敵人將年僅13歲的少年刺死……
牛兒還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卻不知哪兒去了
不是他貪玩耍丟了牛,那放牛的孩子王二小
九月十六那天早上,敵人向一條山溝掃蕩
山溝里掩護著后方機關,掩護著幾千老鄉
正在那十分危急的時候,敵人快要走到山口
昏頭昏腦地迷失了方向,抓住了二小要他帶路
二小他順從地走在前面,把敵人帶進我們的埋伏圈
四下里乒乒乓乓響起了槍炮,敵人才知道受了騙
敵人把二小挑在槍尖,摔死在大石頭的上面
我們那十三歲的王二小,英勇的犧牲在山里
干部和老鄉得到了安全,他卻睡在冰冷的山間
他的臉上含著微笑,他的血染紅藍藍的天
秋風吹遍了這個村莊,它把這動人的故事傳揚
每一個老鄉都含著眼淚,歌唱著二小放牛郎
當《歌唱二小放牛郎》這首歌傳來時,谷文波才知道這名與他同齡的少年小英雄就是家鄉人。彼時,含淚歌唱的人,何止是老鄉?就如從東北傳來的《松花江上》一樣,全國人民都沉浸在眼淚與憤怒當中。
這樣的歌詞,谷文波今天還能清晰順暢地唱幾句。
抗戰的激情,被一首首歌曲點燃。黨員出來了,干部出來了,民兵出來了,百姓出來了。男人出來了,孩子出來了,女人也出來了。河北平山縣的普通婦女戎冠秀,抗戰剛開始的1938年便加入中國共產黨,之后主動將兩個兒子送上戰場。裹一雙小腳的她,帶領婦女們做軍鞋,搞生產,為八路軍籌集糧食與物資。尤其是她一次次用智慧與膽識勇救傷員的故事,在邊區傳為佳話,被譽為“子弟兵的母親”。
她的故事,很快被晉察冀邊區戰地記者田間寫成歌詞:
我唱晉察冀,山紅水又清。
山是那么紅,水是那么清。
如果有人問,請問好老人。
這位好老人,好比一盞燈。
戰士給她火,火把燈點明。
她又舉起來,來照八路軍……
好老人叫啥?名叫戎冠秀。
好老人住哪?家住下盤松……
谷文波的記憶里,還有《民兵英雄李殿冰》,開篇就極具氣勢,“敲著鼓,咚咚咚,要歌唱民兵英雄李殿冰……”
他說,當時許多抗戰歌曲的詞曲作者,就是邊區“沖鋒劇社”成員,他們及時將眼里看到的,耳朵聽到的,寫成詞,譜成曲。
紅日照遍了東方,
自由之神在縱情歌唱!
看吧!
千山萬壑,銅壁鐵墻!
抗日的烽火,燃燒在太行山上!
氣焰千萬丈!
聽吧!
母親叫兒打東洋,妻子送郎上戰場。
我們在太行山上,我們在太行山上;
山高林又密,兵強馬又壯!
敵人從哪里進攻,我們就要它在哪里滅亡!
當時的人,正如歌中唱到的,千山萬壑,銅墻鐵壁,氣焰千萬丈。
一首又一首抗戰歌曲,伴隨谷文波度過激情燃燒的少年歲月。他的鏗鏘人生,也從這些嘹亮的歌聲中起步了。
02
一支駁殼槍過敵區
就在勞動劇社的時候,一天,谷文波與同伴們突然渾身難受起來。
“不是癢,也不是疼。”谷文波對當時的感覺記憶猶新,“就是很不舒服。”
后來知道,是中毒了,日本人在他們喝水的井里投了毒。
谷文波與伙伴們相繼到了醫院,救治他們的正是加拿大援華醫生白求恩。眼前這位外國人,高高的個子,瘦瘦的身材,專注的神情,一下便印在谷文波腦中。看病的時候,他非常認真,但不會說中國話,邊跟翻譯說邊比畫。
服過白求恩大夫開的藥,谷文波和伙伴們陸續康復。然而對于日本人刻骨的仇恨,在少年的心里卻越積越深。
抗戰烽火中,谷文波一路成長。抗戰,在他心里也日漸清晰起來,保衛家園的火苗越燒越旺。華北抗戰如火如荼,盡管還是一名少年,谷文波卻日漸成熟。離開勞動劇社,他進入晉察冀邊區第三軍分區(三地委)。彼時地委機關在河北省唐縣,下面還有縣大隊、區小隊。為了培養更多黨的人才,地委舉辦了為期半年的黨員訓練班,主要學習共產黨的歷史與知識,介紹共產黨的主張,講述為什么要抗日,也宣傳孫中山的三民主義。通過學習,谷文波更加明白了革命道理,懂得了中國人雖弱小,但精神不能倒,家國不能丟,一定要舉全國之力將犯我國土的日本人趕出去。
訓練班結束后,決定在班里發展幾名學習努力、認識到位、積極上進的學員加入中國共產黨,谷文波成為其中之一。他記得清楚,他的入黨介紹人叫崔文魁,曲陽縣人,當年二十多歲,之前也是勞動劇社的一員。
那一年,谷文波14周歲。他說,對于參加中國共產黨,他當時并沒有很清晰的概念,只知道這是一件正確的事,是要為人民謀幸福的事,是抗日的事。加入中國共產黨,在當時還是極其秘密的,因此,宣誓特別選擇了一處無人的野外。當他舉起右手,跟著政治指導員莊嚴宣誓道“終身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黨的利益高于一切”時,內心激情澎湃,暗流涌動又新鮮刺激。14歲,畢竟還是少年,因此他與同時宣誓的幾個伙伴一起,用實際行動開始接受黨組織長達四年的考驗,到18歲才轉為中共正式黨員。
宣過誓的谷文波,行事更加有了標桿,處處以一名共產黨員的標準要求自己。此后,他先后在曲陽縣與定唐縣做游擊工作。他說,當時這些地方,一半是敵占區,一半是游擊區。游擊隊戰斗的對象主要是駐扎在鄉政府的日軍。
他記得,那時候村里基本都是兩面政權,也即雙維持。但明眼人都能看出來,多數態度與行動還是傾向八路軍一邊。
那時候,游擊隊的重要工作就是深入敵占區村莊,一方面讓老百姓知道,共產黨、八路軍就在身邊。另一方面要不斷開辟新空間,擴大根據地力量,讓村里的百姓都能積極加入支持抗日陣營的工作。谷文波常常與戰友們一道深入敵占區工作。危險,也時時跟在身邊。
大約1943年的一天,他與一個同伴在一名當地人的帶領下去往一個村莊。沒想到的是,走到山間一條隱秘小路上,迎面竟然過來四個日本兵。
那是一個秋天,身邊都是茂密的莊稼。可是,他們偏偏迎頭相遇了。
幾個日本兵本是在炮樓上值勤的。“不知道他們怎么就下來了?”谷文波至今都難以理解。他們深知敵占區的危險,因此每次行動都是事先周密計劃好的。而這個時間,日本兵明明該是在炮樓上的呀。
狹路相逢,敵眾我寡,敵強我弱。那一刻,兩邊都被這突如其來的意外驚呆了,一時都沒回過神來。而這時,帶路的老鄉卻害怕了,拔腿就跑。日本兵立時反應過來,舉起槍。
“叭——”一聲過后,老鄉倒下。幾個日本兵或許是好奇對面來的是什么人,也許想看看倒下的這個人到底死沒死,總之他們幾個竟然同時走向倒下的老鄉。
谷文波與同伴也立即反應過來,拔腿飛速跑進高高的莊稼地,順著水溝一路狂奔。待身后的日本兵反應過來時,遍地莊稼已看不到人了。谷文波與同伴還是不敢有一絲放松,一口氣跑上一座山,脫離了險境。
另一次,是夜間去往一個村莊。路上要經過日本人設在山上的炮樓監控區域。但他們知道,炮樓高高在山上,只要利用好夜色,從山腳下悄悄過去不是問題。這一次,沒有人帶路,只三個游擊干部相伴。沒想到的是,竟然有幾個日本兵埋伏在山下他們經過的路上。
又是一次狹路相逢,又是讓彼此都沒想到的意外。
這一次,谷文波與戰友沒有猶豫,迅速回頭,跑進夜色,繞著山腳,狂跑。
日本兵只在后面亂放了幾槍,并沒有追。谷文波分析,夜色中,對方不清楚這邊是什么情況,不敢輕舉妄動。
谷文波從少年戰斗到青年,從抗日戰爭戰斗到解放戰爭,從河北戰斗到山西。
1944年,毛主席號召從山區延伸擴大解放區,谷文波受命到了山西雁北。第二年,日軍投降。“但蔣介石不僅不讓八路軍接管,反而轉身要消滅我們。”谷文波憤憤地說。在這里,他任大同縣區武裝工作隊書記(相當于政委),活動地點主要在渾源、應縣、懷仁、大同等地,環境極其惡劣,不僅僅氣候,還因為“城內全部是傅作義的部隊”。
當時,他們區小隊十幾人的隊伍,僅有三兩支槍。谷文波有一支駁殼槍,可裝8顆子彈。當時,大同一帶傅作義的部隊駐扎各城內,游擊隊駐扎在農村。
“他們的部隊像土匪一樣,占據應縣到懷仁一線。”谷文波清楚記得,一天他與另兩人準備從懷仁縣下濕莊到安大莊村。兩個村莊并不遠,相距僅僅八里地。沒想到的是,路上竟然遇到傅作義的馬隊。
“六匹。”谷文波記得清,“嗷——抓活的——”他們邊叫邊往這邊來。當時只谷文波一人帶著手槍,朝馬隊打了一槍,囑咐三人分頭跑。
拿槍的谷文波成了目標,馬隊放棄另外兩名隊員,只朝谷文波追來。馬隊走不了田地小道,卻一路緊緊追著他。或許是因為對方強調要抓活的,所以只是緩緩跟著,不讓谷文波離開視線。“如果開槍,我肯定死了。”谷文波拼盡全力,跑啊跑,一口氣跑到安大莊村,跑進一戶人家,沖上房頂,鉆進一堆谷秸中。
跑得精疲力竭,想大口呼吸,卻不敢。
馬蹄聲聲,傳進院中,傳上房頂。六匹馬緊隨而來。但讓他意外的,卻只是停留在村外觀望,并沒有進村搜查。“與幾年前夜里遇到日本兵一樣,他們或許也搞不清村里什么情況,有沒有我們的人,不敢貿然進入。”
六匹馬不情愿地離開了,谷文波卻還不敢出來。直到天全黑下來,直到村中老鄉們都吃過晚飯,要進入夢鄉時,終于有老鄉忍不住沖他喊:“下來吧,敵人進懷仁城了——”
幸運的是,他很快與另兩名隊友會了面,夜色中度過桑干河,消失在大山深處。
安大莊村,成了谷文波救命之地。解放后,他還專門去過一次村里,去到那個院子,站在那個房子下,長久地凝望他躺過幾個小時的地方。
03
接管太原的軍代表
1947年,谷文波離開雁北,進入阜平參加土改,第二年,又回到山西。
當時,全國相繼解放。山西晉中戰役也取得勝利,我軍準備乘勢于1948年10月中旬發起太原戰役。
谷文波受晉察冀邊區之命,成為接管太原的軍代表。11月16日,已經進駐榆次的他們卻接到“緩攻太原”電令。這樣決定,一是因為困守太原的晉綏軍較頑固,二來也為避免因攻下太原迫使北平、天津之敵感到孤立逃跑。
圍而不打,解放軍10萬攻城部隊轉入圍城休整。
太原城內,閻錫山囤積了大量的物資。城內,他更擁有生產能力強大的兵工廠。抗戰勝利后,太原兵工廠恢復生產,到1949年已達到年產山炮20門、迫擊炮上千門、沖鋒槍和輕重機槍上千挺的能力,手榴彈更是一天就能生產幾萬枚。
這期間,太原守軍為破壞解放軍的戰役準備,搶糧抓丁,以7個師的兵力沿汾河以東、同蒲鐵路(大同―風陵渡)以西向南出擊。彼時,第一兵團前委決心抓住守軍脫離防御陣地的有利戰機,提前發起太原戰役,求得在野戰中殲其有生力量。自10月5日拂曉起,第七、八、十三、十五縱隊先行作戰,經過11天激戰殲國民黨軍2個師、3個團又7個營,共斃傷俘1.2萬余人,迫近并部分突破太原南北守軍第一道防線。
10月19日,又相繼攻占黑駝、大窯頭、牛駝寨等筑壘陣地,殲守軍一部;11月13日,攻占牛駝寨及東山等太原城外圍重地,雖然殲滅守軍2.2萬余人,爭取了守軍第八總隊起義,但因我軍炮火不如對手,第十三縱隊向東山發起的三次進攻均告失敗。
當時,晉綏軍在太原城外圍構建了四個守備區,周圍設置了五千多個碉堡以及暗堡,大堡套著小堡,異常堅固,而且城外還有環城鐵路,用裝甲列車加強了機動防御力量,以致我軍首次總攻損失慘重。
而彼時,徐向前元帥肋膜炎發作,只能躺在擔架上指揮作戰。
關鍵時刻,彭德懷在平津戰役后率軍出現。四野也派出王牌炮兵部隊——炮兵第一師來支援。
彭老總與四野炮兵老牌勁旅從天而降,給急難中的解放軍大軍注入生機和活力,進攻火炮總數達到我軍攻堅戰歷史上前所未有的1300門,攻城部隊也達到32萬人。
1949年3月下旬,炮兵第一師小試牛刀,集中105毫米榴彈炮等重炮向在太原東大門、雙塔寺一線的敵軍炮兵陣地開火,雙塔寺炮兵陣地被重創;4月20日,炮兵第一師集中包括美式105毫米榴彈炮在內的300多門大炮,向太原城猛烈開火,守軍的裝甲車很快被摧毀;4月24日上午5點半,炮兵師同時開火,太原城防線被徹底摧毀。
“而當時,彭德懷簽署的作戰命令上,只有徐向前的名字。打開太原城后,彭老總就帶炮兵走了,解放大西北去了。”作為軍代表之一的谷文波,在外圍親歷了那場極其艱苦的戰役,“城門打開了,守軍卻還不投降,與解放軍展開激烈的巷戰,一直到督軍府被攻占。”
不僅城外工事堅固,城內也曾號稱“固若金湯”。曾有美國記者描述:“任何人到了太原,都會為數不清的碉堡而吃驚,高的、低的、方的、圓的、三角形的,甚至藏在地下的,構成了不可思議的密集火網。”
盡管激烈,畢竟大勢已去。艱難的激戰后,紅旗高高飄揚在太原城上空。
而早在圍城時的1948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華北局就作出《關于接管太原的決定》,對解放后的太原提出了保護和建設的方針。《決定》指出,在太原解放后,設立軍事管制委員會,暫時實行軍事管制。在軍管期內,軍管會為太原最高權力機關,凡入城部隊、黨政軍民機關、警備部隊及各接管組織均須接受其統一領導與指揮,凡太原市民都要遵守軍管會的命令,并服從其管制。
10月20日,太原市軍事管制委員會在榆次成立并開始秘密辦公。《決定》提出軍管時期入城部隊及地方黨、政、軍、民工作人員須遵守的16項規定:軍管會在一定時期內,宣布戒嚴;凡準備入城的黨、政、軍、財經、教育、群團工作人員,事先都應接受城市政策的基本教育;對公有的工廠、商店、倉庫、鐵路、礦井、學校、營房、圖書館、博物館、報館、文廟、陳列館、醫院、電燈、電話、自來水、名勝古跡、一切公共建筑物,以及原閻偽各機關的機器、資財、圖書、儀器、文件、表冊、卷宗、家具、建筑、設備等,須指定部隊看守嚴防破壞;敵產接管工作,由軍管會統一領導;一切接管的企業組織原有人員除破壞分子必須逮捕處分外,一律留用,并責令其負責切實保護該企業的正常秩序及財產完整,清理資產,并在可能與必要條件下盡快復工;一切公私學校、教育機關均應維持現狀,并使其進行工作等。
“軍事管制委員會由徐向前為主任,黃敬為第一副主任,胡耀邦為第二副主任,成員有黃敬、胡耀邦、周士第、羅貴波、賴若愚、裴麗生、肖文玖。”谷文波回憶,“當時軍事接管組包括軍隊接管組、文教接管組、政府接管組。”
谷文波所在的是文教接管組,他任副組長,接管了太原市的學校與劇院等。當時的學校有“太中”,當時叫太原中學(今天的太原五中)。谷文波回憶,地址當時在上馬街文廟附近。他記得,當時太原市中學不多,除了太中,還有進山中學、成成中學、太原師范(侯家巷),女子師范(師范街)、國民師范(五一路)。劇院有山西劇院、并州劇院、和平劇院。正如《決定》中說的,“當時的政策是原來的人一律不動,政府在哪個區還在哪個區,學校校長是誰還是誰,只讓盡快開學,恢復秩序。之后便是召開各界人民代表會,包括資本家、文教界、商界等,宣傳政策。”
當時走進太原,硝煙還在彌漫中。幾條街失火,城市一片狼藉。但各軍事接管組按照規定,很快恢復了城市秩序。
谷文波清楚地記得,剛剛解放后的太原,有“三大享受”:看看丁果仙、逛逛海子邊、抽顆“順風”煙。
谷文波,也在這個城市駐扎下來,先后任太原團市委書記、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后調任國家外貿部貿易促進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廣交會政治處主任、政治部組織部部長,中國駐巴基斯坦使館參贊,后又回到山西,任太原市委副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等職。
河北人谷文波,離休后又回到太原,這個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城市,成為他永久的居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