佇立于“詩歌級”C位的浦東美術館,向世界昭告上海的詩意與美好 建筑本身已驚艷世界,匯集多個全球首創
浦東美術館為城市營造一種詩意、舒適的美。 陳顥攝 制圖:李潔
嘉賓:讓·努維爾(法國著名建筑師、普利茲克獎得主)陳晨(讓·努維爾事務所合伙人、讓·努維爾中國事務所負責人)
這幾天,佇立于小陸家嘴濱江城市C位的浦東美術館甫一啟幕,便刷屏網絡,成為新晉網紅打卡地。《光:泰特美術館珍藏展》《蔡國強:遠行與歸來》等同時亮相的四大開館展,集結數百件藝術珍品,掀起觀展熱潮。而很多人或許并不知道,由法國知名建筑師、普利茲克獎得主讓·努維爾操刀設計的這座美術館,其建筑本身就已是驚艷世界的藝術品,值得人們慢慢走進,細細賞味。
與小陸家嘴鱗次櫛比的摩天大樓同框,浦東美術館從外觀上看其實并不“出挑”。它為城市營造的是一種詩意的美,舒適的美。這樣的美里,藏著什么奧秘?如何悄然提升著人們的幸福感?又為世界貢獻了一個怎樣的美術館范本?為此,本報專訪了法國著名建筑師、普利茲克獎得主讓·努維爾,以及讓·努維爾事務所合伙人、讓·努維爾中國事務所負責人陳晨。
坐擁“詩歌級”地理位置,不參與城市天際線競爭,而辟出無界延伸的藝術“領地”
文匯報:此前你將浦東美術館所處的地理位置比喻成“詩歌級”。如此黃金的地理位置給你的設計帶來了什么樣的靈感?
讓·努維爾:小陸家嘴不缺少標志性建筑物。我和我的團隊花了很長時間調研,認為浦東美術館這座建筑應該從屬于它所處的小陸家嘴、從屬于黃浦江,而不是參與到上海城市天際線的競爭中去。
我們選擇讓浦東美術館成為一方藝術“領地”。這像是沉靜融合在廣袤大地上的雕塑,一整塊延伸至江邊、與地景及空間小品自然而然連貫在一起的白色巖體。美術館建筑在這塊巖體上被雕琢出來,表面由4公頃溫暖的白色花崗巖覆蓋。起伏的景觀和周圍的大邊緣,構成了一個邊長約700米的巨大V形線性花園,分布著雕塑、當代藝術品及燈光。我特意想要模糊美術館與所處區域的邊界,像是在和黃浦江、和周邊空間玩一場互動游戲。
文匯報:浦東美術館如何以建筑的獨特性,表現出上海這座城市獨特的魅力?
陳晨:讓·努維爾沒有固定的設計風格,但他的每一個項目都一定會依據所在區域給出回應。“為上海”與“傳承”,是讓·努維爾在浦東美術館設計競標書第一頁開宗明義的關鍵詞。上海是國際一流都市、國際金融中心,這座美術館地處黃浦江邊,小陸家嘴金融區,場地的地標性決定了它必須是國際一流的。讓·努維爾要為上海設計一座能夠代表最高技藝的世界頂級美術館,以供上海未來的建設者以此作為承接,繼續為這座城市增加地標性建筑。這也是與市政府及浦東新區的期望不謀而合的。
因而,我們將浦東美術館設計成了一個具有“領地”概念的街區美術館。并非抵達美術館主入口,而是當踏上東方明珠門前鋪著白色地磚的公共藝術花園時,踏上濱江沿岸白色基座的觀景平臺時,你就已進入浦東美術館的領地,感受到藝術的氣息——這樣的美術館全球罕見。
時而穿行畫中,時而品讀城市,舒適的觀展體驗正是美術館所釋放的迷人詩意
文匯報:眾所周知,你的作品擅長運用光影,總是富于詩意。在浦東美術館的設計中,你如何將光影與詩意注入建筑?
讓·努維爾:建筑就是藝術,浦東美術館必須證明這一點。我們采取的基本策略是,讓藝術成為建筑中最根本的元素,這樣的設計理念可以說貫穿于建筑的每一根線條、每一處空間、每一個細節中。詩意的維度在浦東美術館的表達中尤為重要。建筑與藝術在對話中永存,藝術與詩性在建筑中不斷打磨彼此的意義。
美術館西側面向外灘的兩個鏡廳,是我們精心呈現的一個巨大驚喜。這是采用長50米、高18米的大玻璃上下疊放而創造出的兩個巨大內部空間,基底長53米,寬度為5.2米,以容納藝術作品和觀眾。兩處空間內都安置了整面高反光的LED屏幕,呈現變幻莫測的視覺景觀,有時成為裝置空間或表演空間,有時變身視頻空間。這甚至是一臺觀看外灘的雙全景投影儀,根據不同強度的光線反射出外灘的雙重全景,也把美術館藝術作品的反射片段疊加在外灘的映像上。我們想借鏡廳引入一個超越場地、超越建筑的維度。這來自現代藝術之父杜尚的作品《大玻璃》中提到的“第四維度”——時間。浦東美術館盡管不參與城市天際線競爭,卻將通過鏡廳映出城市天際線。這種映射不是水面上模糊的倒影,而是細致的、可閱讀的。
對于美術館而言,光線十分重要。鏡廳的設計使自然光的完全導入成為可能。在美術館常規的展廳里,同樣有著很多窗戶,可以引入自然光,也可以在必要時關閉,還可以懸掛一道精致的帆簾以過濾光線,創造固定的陰影。
文匯報:盡管體量較大,擁有交錯豐富的內部空間,徜徉在浦東美術館的觀展體驗卻頗為舒適。從建筑設計上來說,這是如何做到的?
陳晨:浦東美術館共有13個經典的“白盒子”展廳,數量不少。我們意欲帶給公眾不一樣的參觀感受,一方面想規避得不到喘息機會的觀展,另一方面想讓觀眾隨時知道身處何處。這樣的考慮也始終貫穿美術館設計。
展廳以外,我們設置了大量的公共空間,比如首層大廳門前的藝術廣場,濱江400米長的藝術廣場,連接美術館的人行橋,正對外灘的鏡廳,沒有屋頂的空中花園。這些都將令觀眾在觀展過程中獲得喘息的機會,欣賞風景的機會。這也意味著,美術館的物理空間能夠對其周圍城市的美麗景色作出各種各樣的取景與觀景選擇,讓觀眾時而穿行畫中,時而品讀城市。
建筑內部,每一個展廳門前都辟出一塊公共空間,供大眾聊天、放松、消化展覽,甚至可以演變成多樣化的展示空間。展廳內不同明暗、高低的光線也調節著空間的體驗感。觀眾隨處邂逅的,還包括咖啡廳、頂樓餐廳、閱覽休息室、文獻中心、少兒教育空間、藝術品商店等各種功能性設計。
文匯報:浦東美術館“以觀眾為中心”的理念頗為引人注目。除了觀展的舒適,還有哪些細節無形中滲透著這樣的理念?
陳晨:以人為本、以觀眾為中心,是浦東美術館的核心,也正是美術館詩意的一種體現。
美術館本是殿堂級建筑物,然而,沿著城市道路行走,不需要爬臺階,人們便可借由微微起伏的坡道,直接步入浦東美術館大廳,這在國內的美術館中可以說絕無僅有。并且,我們在大廳設置了兩個主入口,一個迎接從濱江方向匯入的人流,一個迎接陸家嘴地鐵站以及東方明珠方向而來的人流。這樣的藝術殿堂不再高高在上,而是一個真正與城市道路、花園對接的空間。同時為了方便公眾參觀,美術館二層也設有一條步行天橋,連通濱江的觀景平臺。
環繞美術館外墻,人們可以360度無障礙地散步,沒有任何區域將大眾擋在外面,也沒有任何交通工具可能影響到行人的安全。28米高的屋頂花園也是360度的城市觀景臺,這里看不到任何裸露在外的機房,它們統統被我們用建筑語言如扶手、欄桿、小盒子、種植園等方式包裹起來。
美術館參觀過程中,每一層的多個展廳沒有傳統意義上美術館前場和后場的分別,而是全平面打開,讓觀眾打破觀展順序自由貫穿,這樣的意義非常重大,意味著觀眾擁有更多的選擇權利。
這些細節都可謂運用了當今世界一流的理念。
美術館之于城市的魔力才剛剛開啟,還有更多驚喜有待藝術家去創造、有待大眾去發現
文匯報:對于浦東美術館的未來,你報以什么樣的期待?世界還可以報以什么樣的期待?
陳晨:從設計之初,浦東美術館就致力于成為一座面向未來的美術館。其展廳硬件可以承接全世界最珍貴的展品和文物。并且我們認為,這里必須擁有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展示空間,為上海這座國際一流城市、為小陸家嘴金融區貢獻一個世界一流的地標,也為美術館自身贏得全球應有的學術地位。
浦東美術館里的兩個鏡廳以及中央展廳X,都是全球首創的特殊展示空間。它們將挑戰世界上最頂級藝術家,任其大開腦洞。以中央展廳X為例,它位于建筑中心,縱深34米、長寬均17米,貫通地下一層至地上四層,“X”之名即寓意無限可能。就是在中央展廳X,蔡國強此次因地制宜地打造了奇觀裝置《與未知的相遇》。不過鏡廳目前尚無藝術作品“填充”,還有待藝術家“起筆”。
即便在全球通行的“白盒子”展廳里,浦東美術館也以對于天光多樣化選擇的獨特設計,給藝術家和藝術布展創造了更多可能性。
這些全球首創的設計,都是為了讓浦東美術館能夠在全球知名城市的美術館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一提倫敦的美術館,我們不禁想到泰特現代美術館,它有著由工業遺存轉身而來的渦輪大廳;一提紐約的美術館,我們不禁想到古根漢姆美術館,它有著花狀天窗裝飾而成的中庭;一提巴黎的美術館,我們不禁想到大皇宮美術館,它有著碩大的玻璃穹頂……這些獨一無二的空間,成就了多少藝術名家的經典作品。與這些世界頂級美術館競爭,浦東美術館已經擁有得天獨厚的物理條件。今天美術館超大獨特空間真正的意義,正是在于幫助藝術家揚名全世界,也幫助這家美術館揚名全世界。
讓·努維爾:希望浦東美術館能夠成為一張邀請函,向世界上每一位對藝術感興趣的人、每一位藝術家發出邀約,給他們多一個來到上海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