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的腳印
父親的軍功章里,有一枚獎勵行軍“走路”的獎章,當年母親提及此事時,我們頗感好奇,追問父親才知原委。那是解放戰爭時期蘇中戰役中,為了實現運動中殲滅國民黨反動派軍隊的戰略目的,父親與戰友們一起日夜兼程連續走了一百多華里,因其表現出色而獲得的。
父親42碼大的腳上長著老皮、雞眼、厚指甲,不修腳走路,一瘸一拐的,每次讓師傅修腳沒有半天工夫好不了。一雙新襪子穿不了幾天,襪底就要打補丁了。幸虧部隊生涯讓他練就一手好針線活,縫補的襪子針腳細小、整齊,穿起來蠻舒服,分量卻有些重,洗起來有點費勁,有時母親也會嘮叨幾句,父親便會擺起腳的功勞,讓我們對他這雙腳肅然起敬。
父親的雙腳,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中跟隨部隊行軍十余年。1942年,他在茅山加入新四軍參加抗日戰爭,打游擊的時候爬山、過坎、穿越樹林,這雙腳從未掉過隊。新四軍在江蘇延陵與侵華日寇戰斗,他擔任通信員,來來回回冒著敵人炮火傳遞作戰命令。戰斗大捷,父親說自己的腳沒少出力,還被首長口頭表揚了。每次參加戰斗,父親都沖鋒在前,事情搶著做,首長和戰友們都說他腳頭勤快。1943年,父親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在解放戰爭時期,父親跟隨部隊從蘇南到蘇北再到山東,全靠這雙腳趕路,不僅白天走,晚上還要走,甚至學會了邊走邊睡的本領。最長那次,連續行走兩天一夜,父親的“走路”獎就在這次行軍戰斗中所得。行軍時,常常是上有敵機盤旋、俯沖,后有敵軍追趕。為此,部隊行軍往往選擇崎嶇不平的山路、溝溝坎坎的小路、高低不平的石頭路、泥濘打滑的爛泥路。
趕赴抗美援朝戰場時,幾天幾夜在火車里盤腿而坐,父親和戰友們都雙腿浮腫,到站后無法馬上行走。進入朝鮮境內又逢嚴冬,走時匆忙穿了單鞋就上前線了,父親和戰友們的腳不是凍傷就是生凍瘡,在惡劣環境下長久行走,父親的雙腳留下了傷痕累累的紀念。
雙腳落下毛病,父親無怨無悔,還充滿自豪。他曾經講過,在投身革命之初跟著部隊行軍走路是為了能吃飽飯。父親小時候,家里田少孩子多,比較窮,他13歲就給地主家干活,當了放牛娃,知道挨餓滋味;經過部隊教育后,進一步懂得行軍走路打仗,是為了讓更多的人能吃飽飯。這也是他和戰友們無論刮風下雨、冰天雪地、酷暑炎熱,還是遭遇敵軍圍追堵截,都能百折不撓、克服困難、堅持到底的原因所在。
在行軍走路中所建立起來的戰友情感更是不一般。有次行軍途中父親發起高燒,渾身無力,無法行走,是兩位戰友架著他走了幾十里才到了目的地。而那些在行軍走路中倒下去的戰友,則是父親心里永遠的痛苦懷念。
跟著共產黨,才能吃飽飯,這是父輩那代人的夢想和追求。父親生前常說自己是幸運兒,不僅吃飽了飯,還過上了這么好的生活。
而在我們心目中,父親腳雖不美,留下的腳印卻是如此堅定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