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傳統文化汲取民族復興智慧
南宋朱熹在《觀書有感二首·其一》中說:“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為什么中華文化能夠生生不息?根本原因就是中華文化發展的過程中,能夠不斷地自我更新,不斷地加入創新成分,使之永遠充滿活力。
偉大事業孕育偉大精神,偉大精神引領偉大事業。今日中國建設的巨大成就,是中國共產黨性質宗旨、中國人民意志品質、中華民族精神的生動寫照,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的集中體現,是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的充分彰顯,賡續傳承了偉大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
創新思想與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實踐
中國創新精神始于《易經》。什么叫“易”?“易”就是變易,因為世界不斷變化,就必須積極主動創新。《易經》的第49卦是革卦,“革”就是革新。第50卦是鼎卦,“鼎”就是建立新機制新體制。成語“革故鼎新”,就是由此而來。
黨的十九大報告里59次提到“創新”。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巨大的成就是因為不斷進行思想觀念創新、制度創新和管理創新。黨的十九大報告里還特別提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打贏脫貧攻堅戰很重要的一點在于“精準扶貧”的理念,以及制度的制定和實施,從而形成一個重大的國家治理理論的創新。
2014年4月,80萬基層干部在全國貧困地區開始進村入戶,12.8萬個貧困村、8962萬貧困人口被識別出來。之后于2015年用了10個月時間動員了200多萬干部建檔立卡,實行動態管理,誕生了一系列的理念和一系列制度創新,如“六個精準”,即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2015年10月,通過“五個一批”進行脫貧,即發展生產脫貧一批、異地搬遷脫貧一批、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正式提出。
中國共產黨能取得那么大成就,在于制度創新。改革開放以來,中國7.7億農村貧困人口脫貧,其中黨的十八大以來,剩下的9899萬貧困人口在2020年底全部脫貧。這就是中華文化創新思想在當下的一個創造性的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這是令全世界震驚的。
小康思想與共同富裕的偉大實踐
中國儒家的社會理想集中體現在《禮記·禮運》中,其中孔子提出了兩個重要概念,一個是“大同”,一個是“小康”。
簡單來說,“大同”就是儒家的最高狀態,思想覺悟和行為舉止都是以“天下為公”為標準的狀態。在整個國家中,所有的重要資源屬于全體中國人民,每個人都想為社會作貢獻,就是“天下為公”。
“小康”是“天下為家”的狀態。《禮記》中說:“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每一個人都為自己的家庭及家族努力,最親近自己的家人,最關愛自己的子女,獲取的財富和付出的努力都是為了自己。雖然有私心,但是政治清明,國家治理有序,人民安居樂業。雖然“小康”的狀態是“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但是古代對于“小康”的理解是 “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里”,即制度各方面都是比較完整的,百姓都是守規矩的,這時候人民安居樂業。
“大同”在古代根本不可能實現,“小康”也只是在少數的盛世和治世一定程度地實現,比如“文景之治” “貞觀之治” “開元盛世”等。然而即使在開元天寶年間,即唐朝最繁盛的時候,仍有杜甫說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現象。故“小康”社會在中國古代,即使是在治世和盛世期間,也只是在少數的時候一定程度實現。
中國共產黨把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實現共同富裕作為矢志不渝的奮斗目標。這正是儒家的“大同”“小康”思想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兩不愁三保障”,讓農村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 保障其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安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一個家庭、一個人都不能少。
脫貧干部也作了很多貢獻,如云南省文山州西疇縣,該地99%是山區,而且石漠化面積達到了75.4%。在政府和扶貧干部的帶動之下,該地區農民積極努力,修路、做梯田,完全改變了西疇的面貌。
毛澤東同志曾經說,“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脫貧攻堅戰取得偉大勝利是共產黨的各級干部和群眾不懈奮斗的結果。
大同理想與新時代公平正義、和諧社會的建設
上文提到,中國儒家的最高理想就是“大同”,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即最理想的狀態就是“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這就是“天下為公”,即所有人、國家所有的資源、最重要的財富都是大家的,大家一心為公,“毫不利己,專門利人”“選賢與能”,相處非常和諧。
只有中國共產黨才真正能把“天下為公”的理想付諸實現并不斷發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實現共產主義崇高理想而奮斗。2020年,益普索調查顯示,在全球27個國家中,中國政府得到的認同是最高的,約為93%。2020年,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發布題為《理解中國共產黨韌性:中國民意長期調查》的報告,結果表明中國政府的支持率和滿意度是93.1%。
中央和國家機關向貧困村派出第一批干部中的國家審計署姜海泉,就是舍小家為大家的典型代表。他干了兩年以后,村民說:“姜書記太好了,萬一換了新干部,接不上茬怎么辦?”所以村民連續兩次發出蓋手印的聯名信,請求姜海泉書記再干兩年。姜海泉女兒的日記上說:“我的爸爸原來是白白的帥帥的,可是現在曬得黑黑的了,因為他在貴州高原大山里的貧困村扶貧。在我上小學的時候他就去了,現在三年多了還沒回來,我也很想念爸爸。”后來姜海泉說,在我們家小孩最好玩的那幾年,從幼兒園到小學期間四年我都沒見到,但是換來的是村民的認同,是老百姓對我們扶貧干部、對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的認同。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偉大實踐中,不斷發揚光大,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精神力量。
(作者為中央財經大學教授,根據宣講家網報告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