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百年路 再登新征程 ——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
百年歲月風雨兼程,世紀偉業震古爍今。在中國共產黨喜迎百年華誕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講話深情回顧了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光輝歷程,高度評價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創造的偉大成就,精要概括了“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并就“以史為鑒、開創未來”,對青年一代寄予殷切厚望,向全黨發出“牢記初心使命,堅定理想信念,踐行黨的宗旨,永遠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始終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風雨同舟、同甘共苦,繼續為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努力為黨和人民爭取更大光榮”的號令。這一重要講話,高屋建瓴、博大精深,以其特有的理論內力和思想引力,啟人心扉,催人奮進。
習近平總書記的“七一”重要講話,精要地總結和精辟地概述了黨的百年歷史經驗、偉大成就和建黨精神,為我們認真學習黨史、深入認識黨情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文獻和思想指引。結合文學領域的實際和聯系當代文學的發展,這一重要講話在啟引我們在學思踐悟中堅定理想信念,在奮發有為中踐行初心使命的同時,還昭示我們,必須把文學事業放置于社會與時代的大歷史中去進行再考量和再認識,在黨的領導的正確指引和紅色基因的貫穿始終的大格局與總進程中,去理解和認識文學的重要地位、特殊作用與重大意義,在文學主題、精神基因、中心導向幾個重要方面,深化已有認識,增進文學自覺,從而強化文學反映時代和服務人民的責任心與使命感。
民族復興的主題就是文學的主題
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中國共產黨一經誕生,就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確立為自己的初心使命。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的一切奮斗、一切犧牲、一切創造,歸結起來就是一個主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這一主題的具體闡述中,習近平總書記依次講述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浴血奮戰、百折不撓,創造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成就;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自力更生、發憤圖強,創造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成就;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解放思想、銳意進取,創造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自信自強、守正創新,統攬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創造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這些不同歷史階段的偉大成就,都是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主題,所接續書寫的就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上最恢宏的史詩”。
歷史是定格的現實,現實是預定的歷史。因此,歷史和現實,都是文學反映的對象,都是豐厚的創作資源。如果我們把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及其所對應的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新時代以來放置于具體的歷史背景與環境之中,可以看到它們在年份上既相互疊加又各有內含的100年、70多年、40多年和近10年的四個時間段落。這四個時段所包含的黨的光輝歷程、國家的巨大進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輝煌成就、人民群眾不斷煥發的嶄新精神風貌,作為社會新事物、生活新形態、精神新氣象,都為文學提供了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創作源泉。事實上,“一批又一批膾炙人口的優秀文藝作品”,“一批又一批經典藝術形象”,都是依托于這樣的時代,植根于這樣的生活,以“出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方式而精心創作出來的??梢哉f,我們的廣大文學藝術家,在他們所處的環境和置身的時代,已經做出了他們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的文學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于2016年11月30日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中指出:“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場震古爍今的偉大事業,需要堅忍不拔的偉大精神,也需要振奮人心的偉大作品。”文學工作者既是時代生活的參與者、見證者,又是時代生活的反映者、記錄者,要以反映時代作為自己的使命,書寫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主題的“中華民族新史詩”。因此,跨入新世紀,進入新時代的文學寫作者,應該在立足現實、直面當下的文學創作中,“把握時代脈搏,承擔時代使命,聆聽時代聲音,勇于回答時代課題”,寫出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這樣的責任與使命無可替代,因而也責無旁貸。
紅色基因是文學的精神血脈
在“七一”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鉤玄提要地概括了偉大的建黨精神,指出:“一百年前,中國共產黨的先驅們創建了中國共產黨,形成了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這是中國共產黨的精神之源?!薄耙话倌陙恚袊伯a黨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在長期奮斗中構建起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錘煉出鮮明的政治品格。歷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傳。我們要繼續弘揚光榮傳統、賡續紅色血脈,永遠把偉大建黨精神繼承下去、發揚光大!”
偉大的建黨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的精神之源,是中華民族的精神燈塔,也是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精神基因。我們黨在初創時期,一些早期共產黨人就注重“新文學”“為了民眾”和“激勵國民精神”。在經過一個時期的革命文藝的理論探索和經驗積累之后,毛澤東同志于1942年發表了《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明確而深刻地闡述了文藝“為什么人”的問題,給文藝工作提出“是為人民大眾的,首先是為工農兵的”的根本性質與基本方向。由此開始,貼近普通人民大眾需求,反映人民革命斗爭生活,就成為解放區的文藝和解放后的文藝的主潮流與主旋律,中國文藝由此完全改顏換貌,掀開了歷史上嶄新的一頁。
文學是以典型贏人,以形象說話的。就以當代時期的小說創作情形來看,一些人們耳熟能詳的經典作品,都塑造出了堪稱典型的鮮活而生動的人物形象,他們作為不同時期和不同行業的英雄人物的代表,都具有偉大建黨精神中的“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基本要素,以他們的行為方式詮釋著光榮而偉大的建黨精神。如描寫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斗爭生活的王愿堅《黨費》中的黃新,杜鵬程《保衛延安》中的周大勇,羅廣斌、楊益言《紅巖》中的江姐、許云峰,吳強《紅日》中的沈振新,曲波《林海雪原》中的楊子榮,梁斌《紅旗譜》中的朱老忠,李英儒《野火春風斗古城》中的楊曉冬,徐光耀《平原烈火》中的周鐵漢;如描寫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生活的王汶石的《新結識的伙伴》中的張臘月、吳淑蘭,柳青的《創業史》中的梁生寶,周立波《山鄉巨變》中的鄧秀梅,草明《乘風破浪》中的李少祥,周而復《上海的早晨》中的余靜、湯阿英,王蒙《青春萬歲》中的鄭波、楊薔云,浩然《艷陽天》中的蕭長春、焦淑紅等;如描寫改革開放以來的社會生活的蔣子龍《喬廠長上任記》中的喬光樸,張潔《沉重的翅膀》中的鄭子云、陳詠明,柯云路《新星》中的李向南,李國文《花園街五號》中的劉釗,路遙的《平凡的世界》中的孫少安、孫少平等。他們既以各自的思想光彩,構成了以偉大建黨精神為主軸的當代中國的精神譜系,也以不同的性格光輝,構成了當代文學的英雄人物形象譜系。
充分彰顯初心與使命的偉大建黨精神作為生生不息的精神火炬,照亮了中國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的百年征程,也作為革命文學和社會主義文學的內在精神血脈,主導了文學在不同時期的創作繁榮與事業發展。葆有這樣的紅色基因和精神血脈,我們的文學就具有了鮮明的“中國特色”,而這樣的“中國特色”的文學,也就有了難以移易的定向與定力,也就有了持續不斷的活力與魅力。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一再強調文藝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要堅持“服務人民”,“歌頌人民”。在這次“七一”重要講話中,談到“必須團結帶領中國人民不斷為美好生活而奮斗”時,他特別強調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國共產黨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边@是“以人民為中心”的政治觀的最集中、最徹底、最凝練的表述,也可以看作是馬克思主義人民觀的新進展與新闡說?;谶@樣的根本認識,包括文藝在內的黨和國家的一切工作和事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都屬題中應有之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就對文藝的“二為”方向作了新的闡述。他指出:“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他還進而論述道:“要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藝和文藝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人民作為文藝表現的主體,把人民作為文藝審美的鑒賞家和評判者,把為人民服務作為文藝工作者的天職?!边@種秉要執本又簡明扼要的闡釋,以“為人民”為旨歸,揭示了社會主義文藝的要旨與要義,也使“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二為”方向,在其內在精神上合而為一,統歸于“為人民”的終極目標。
圍繞著“以人民為中心”的基本理念,習近平總書記作了多方面的論述,尤其是對于文藝創作更是緊扣“以人民為中心”,作了許多精到的論說與生動的闡發。如談到文藝工作者的任務:“文藝工作者應該牢記,創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務,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靜下心來、精益求精搞創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糧奉獻給人民?!比缯劦綄懽髋c時代的關系:“作家藝術家應該成為時代風氣的先覺者、先行者、先倡者,通過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文藝作品,書寫和記錄人民的偉大實踐、時代的進步要求,彰顯信仰之美、崇高之美?!比缯劦絼撟髋c生活的關系:“能不能搞出優秀作品,最根本的決定于是否能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要虛心向人民學習、向生活學習,從人民的偉大實踐和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營養,不斷進行生活和藝術的積累,不斷進行美的發現和美的創造。要始終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樂傾注在自己的筆端,謳歌奮斗人生,刻畫最美人物,堅定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在這里,衡量作家的是人民的訴求與需要,檢驗作品的是人民的情感與喜好,滋養創作的是人民的實踐與生活,成就文學的是人民的理想與精神。“人民”在這里,既是文藝創作的中心導向,又是文藝家的終極坐標,還是文藝生活的根本軸心。
從習近平總書記有關“以人民為中心”論述的基本精神來看,文學創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要義,既體現于作者心里要有讀者,作品的形式要為人民喜聞樂見,又體現于作者要切實了解大眾所思所想,在作品中表達人民的喜怒哀樂,還體現于置身于人民立場,懷揣人民情懷,以正確導向、正能量的作品引導人民和引領風尚??偠灾纫N近人民,立足人民,又要面向人民,服務人民。一句話“人民需要文藝,文藝需要人民”。
當下的文藝創作與文藝生活,因為文藝所置身的社會現實與文化生活的巨大變革,也因為文藝自身在發展演進中的深刻異動,不斷有新的元素、新的勢力介入進來,不斷有新的關系、新的觀念摻雜其中,使得文藝領域和整個文壇呈現出前所少見的豐繁性、復雜性。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七一”重要講話,重溫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為我們保持思想上的清醒與定力,持守文學理想的純正與高遠,都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引與強大的精神動能。這些都必將對作家藝術家的守正創新,文學藝術工作的與時俱進,給予積極而有力的推動與促進,發生深刻而久遠的作用與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