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書城》2021年第7期|鄭培凱:多元的中國茶文化
    來源:《書城》2021年第7期 | 鄭培凱  2021年07月07日06:43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飲茶的國家,也最早出現了對茶的研究,把飲茶提升到文化審美的領域,讓人們在飲茶的過程中,不但得知解渴解乏的保健養生效果,也逐漸體會飲茶有其精神凈化的作用,可以使人的道德修養得以精進。在一千四百年前,唐代的陸羽撰寫了《茶經》一書,系統地探討茶的植物學本質、茶的產地、采茶的工具、制茶的方法、飲茶的茶器、烹茶的工序、品茶的體會、歷代飲茶的事跡,呈現了全方位的飲茶知識,奠定了飲茶從物質性的“喝”到精神性的“品”,從而開啟了茶道的雛形,為人類文明增添了嶄新的生活哲思與審美的世界。

    《三聯生活周刊》近年做了許多期關于茶的專輯,二〇二一年輯成兩本專題書《茶之境:中國名茶地理》與《茶之道:自由自在中國茶》。《茶之境:中國名茶地理》,選取關于中國茶產的文章,主要是通過深入產茶地區,以田野調查的方式,介紹蒙頂茶、六安瓜片、武夷巖茶、西湖龍井等中國名茶背后的地理環境、制作工藝與當地文化等。這些作者都癡迷于茶的生產,理解不同茶區產茶的實際情況,親身探訪名茶產地,細致講解制茶工藝,全面展示當今中國名茶的面貌,同時也涉及了名茶產區的歷史淵源。從這本書中,我們看到各種茶類的誕生過程,知道綠茶、紅茶、黑茶、白茶、烏龍茶、武夷巖茶、普洱茶等名目的前世今生。這本書像茶區風光的導覽手冊,又像茶文化的地方史志,敘述觀點有趣,文字又十分優美,還能讓人清楚認識各地的茶葉制作過程,是很有意義的探索。

    《茶之道:自由自在中國茶》則圍繞中國茶史、茶事、茶境三個方面,從中國人飲茶的感官體會說起,敘述茶飲意識系統的演變,講到茶飲生活向全球的傳播。茶飲歷史的演變,產生了不同形式的飲茶風尚,由煎茶、斗茶、點茶、泡茶,帶出飲茶環境的設茗焚香,以及茶器配合茶飲風尚的演變,是理解古人生活情趣與性靈修為的最佳社會生活史材料。從中可以看到唐代以來,茶器品賞與瓷器審美的密切關系,了解燒瓷對釉色的考究,經常是考慮到盞中茶湯色澤的效果,追求茶飲時尚的視覺美感。茶與禪修的關系,也可以溯源到唐代,禪宗茶儀出現與清修的結合發展了寺院茶道,到南宋之后直接影響了日本抹茶道。該書的面向很廣,作者都是精研茶學與茶道的飽學之士,涉及中國茶由器至道的方方面面,也展示了中國飲茶之道的多元性格,是一本從品茶香到品文化、品境界的進階之書。

    關于茶的原產地,古植物學家認為,應該是中國西南邊疆與南亞的東北角,但是與人類飲茶相關,以及人工栽種并飲用的地區,則最早出現在巴蜀一帶。《茶經·八之出》已經詳細列舉了唐代主要產茶地區,并且按照陸羽自己的見聞,評定不同產區所產茶葉的優劣。我們從陸羽所列的產地,可以知道,他最熟悉的是從四川沿著長江流域向東,經過今天的湖北、湖南,一直到皖贛江浙地區,也包括了他從沒去過的福建與嶺南。他所列出的茶區,基本上反映了唐代產茶的地理分布,其實也是今天產茶的主要地區。陸羽對茶葉產地的調查,使他得出一個重要結論,即人工栽種茶葉的自然環境有氣候水土的限制。《茶經》開篇就說:“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于數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明確指出,茶樹最適合生長的地方,是南方潮濕的丘陵地帶,這是茶樹生長的自然天性。茶樹有低矮的,也有高聳巨大的,或許反映了唐代茶樹有的是人工栽培的茶園,有的是深山老林自然生長的古茶樹。陸羽沒去過云南,云南在唐代還屬于比較化外之地,產茶的情況很不清楚,也反映當地茶葉商貿尚未形成規模。唐代各地出產的高級名茶,以四川雅安附近的蒙頂茶與太湖邊上陽羨的顧渚茶最為著稱;而量產營銷從中原一直到塞外,則以蜀茶及浮梁茶為大宗。

    從五代到宋元時期,各地茶產繼續發展,不過因為皇室貴胄品茶興趣的轉變,講究研末擊拂的斗茶風尚,使得福建的龍團建茶與兔毫黑釉碗,成了上層社會追求的最愛,出現精品茶的追風熱潮,人人爭夸建茶,特別是上貢朝廷的龍鳳小團茶。蘇軾曾經寫過一首《惠山謁錢道人烹小龍團登絕頂望太湖》,其中有這么兩句:“踏遍江南南岸山,逢山未免更留連。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反映的就是這種風尚,茶要建茶的小龍團,烹茶的水要惠山的天下第二泉。好山好水出好茶,而且好山好水的環境與風光,才能烹制出色香味俱佳的好茶。講究精品貢茶的質量,自然就會追求最佳產地及其制作工序是否完美,這也就出現了《東溪試茶錄》《品茶要錄》《宣和北苑貢茶錄》《北苑別錄》這樣的著作,讓我們知道宋代對出產極品建茶的癡迷。在追求品味完美的過程中,蔡襄把他的品茶審美體會寫進了《茶錄》,宋徽宗趙佶更以“天下一人”的地位,帶頭發展“盛世之清尚”,寫出了品評末茶的曠世奇書《茶論》(后稱《大觀茶論》)。

    朱元璋罷造福建上貢的龍團茶,遏止了宋代以來斗茶過分奢靡的社會風氣,肇始了明清時代的飲茶習慣,使得江南地區出產的新鮮綠茶成為新的品茶風尚。隨著植茶與制茶技術的發展,到了明代中葉社會經濟繁榮興盛之時,上層社會對精品茶的需求也出現了新的風尚,特別嗜好江南品味清靈的新茶,造就了名盛一時的虎丘茶、龍井茶、松蘿茶等精品。張謙德(1577-1643)寫的《茶經》,論明代精品茶葉,就詳列了當時著名的產地:

    茶之產于天下多矣,若姑胥之虎丘、天池,常之陽羨,湖州之顧渚紫筍,峽州之碧澗明月,南劍之蒙頂石花,建州之北苑先春龍焙,洪州之西山白露、鶴嶺,穆州之鳩坑,東川之獸目,綿州之松嶺,福州之柏巖,雅州之露芽,南康之云居,婺州之舉巖碧乳,宣城之陽坡橫紋,饒池之仙芝、福合、祿合、蓮合、慶合,壽州之霍山黃芽,卭州之火井思安,安渠江之薄片,巴東之真香,蜀州之雀舌、鳥嘴、片甲、蟬翼,潭州之獨行靈草,彭州之仙崖石倉,臨江之玉津,袁州之金片、綠英,龍安之騎火,涪州之賓化,黔陽之都濡高枝,瀘州之納溪梅嶺,建安之青鳳髓、石巖白,岳州之黃翎毛、金膏冷之數者,其名皆著。品第之,則虎丘最上,陽羨真岕、蒙頂石花次之,又其次,則姑胥天池、顧渚紫筍、碧澗明月之類是也。余惜不可考耳。

    可以得知,明清時期環太湖區的蘇州與湖州引領了飲茶的風尚。全國各地都有出產好茶的特定區域,以早春的炒青新茶為上品。

    飲茶習慣與風尚的變化,有一個歷史的過程,也有特殊的社會原因。唐宋流行的末茶,在明代之后逐漸絕跡于中土,卻在十四世紀之后流行于東瀛,逐漸在十六世紀形成日本茶道系統。明清開始流行的炒青新茶,一直到今天還是中國茶飲的主流,但是明末清初在武夷山一帶出現了變化,逐漸開拓了世人飲茶的新風尚,即是陳茶發酵過程的掌握。茶葉發酵技術的精致化,引出了半發酵到重發酵的烏龍茶與武夷巖茶,以及全發酵的紅茶,帶動了清代中葉的福建茶產業,同時也影響了其他地區制作的紅茶與后發酵茶,成就了今天多元茶飲的風氣,使得各地茶葉產區再現興隆。

    過去一個世紀以來,中國人喝茶的主流方式是葉芽沖泡,也就是把制作好的茶葉,不管是綠茶、紅茶、烏龍茶、武夷巖茶,還是茉莉花茶,直接放在茶壺或茶杯中,倒入滾燙的開水,就可以優哉游哉,自飲或饗客了。其實,這只是中國人歷來喝茶的一種方式,而且是明代以后流行的方式,并不能在時空坐標里作為中國茶飲的唯一面貌。從時間上來說,三國時期就開始制茶為餅,在隋唐時期流行研末烹煎,到了宋元則以研末擊拂成泡沫為主流,也就是后來日本抹茶道的元祖。從空間來說,歷代不同的制茶方法或飲茶方式,在偏遠地域經常自有傳承,如各地鄉間加果加料的擂茶、湘黔云貴地區壓制成磚狀或餅狀的黑茶與后發酵普洱茶,以及清代中葉普遍出現的全發酵紅茶,都有廣大群眾飲用而成為當地喜愛的習俗,甚至漂洋過海,改變了西方人品飲的生活習慣。日本抹茶道的發展,更是東亞地區飲茶時空演化的明確例證,先是從南宋中國引入研末點茶,到了十五、十六世紀逐漸經由村田珠光到千利休,出現日本茶道的雛形,到十七八世紀才確立了“茶禪一味”的侘茶傳統。

    從十九世紀中葉開始,中國社會經濟停滯不前,國勢逐漸頹敗落后,文化隨之衰微凋零,開始了龔自珍所謂“萬馬齊喑究可哀”的時代,歷代飲茶文化培養出的審美品位與精神追求幾乎喪失殆盡,只剩下百姓日用對茶飲的堅持。雖然江南人士依舊盛贊明前雨前的龍井、碧螺春,漳泉潮汕民間浸潤濃郁香澀的工夫茶,但是,主要關注只剩下口感喉韻,對于精神領域的心靈提升甚少致意,不去關注茶飲儀式背后的文化藝術想象空間,遑論歷史累積的審美境界、詩情超升與靈修情懷。二十世紀日本崛起,使得生活在戰爭動亂與社會巨變的中國人,出現數典忘祖的心態,一聽到“茶道”,就覺得與自身文化無關,誤以為這是日本獨有的文化特色。甚至認為“茶禪一味”的侘寂宗教情懷,是日本茶飲的精神境界高于中國飲茶文化的體現,以為中國從來沒有性靈超升的“茶道”傳統。這當然是無稽之談,是晚清以來革命心態對自身歷史文化“反戈一擊”的副作用,以至民眾意識產生歷史文化的無知,造成新時代精英自我鄙視的誤解。所幸到了二十世紀末,大中華社會經濟的物質環境逐漸富裕繁榮,人們對自身歷史文化出現了自覺的認識與鉆研,才了解中國飲茶文化的多元多樣與多彩多姿,知道歷代對茶飲審美的追求是如此繽紛妍麗,有物質層次的感官體驗,也有性靈超升的精神探索,有百姓日用的品飲之道,有文人雅士的清雅茶道,也有禪修超越的寺院茶道,是多元開放的文明歷程。

    與日本文化自我標榜的“茶道”相比,中國茶飲文化是自由自在的品味發展,有精神性也有物質性,更重要的是,精神性超升要奠基在物質品味基礎之上,并非在四迭半的空中樓閣中,排斥了豐富多姿的飲茶口感,一味贊嘆封閉性茶道儀式的海市蜃樓。我經常說,從飲茶到茶道,從“喝”到“品”,從日常品味愉悅,到靈修精進,是因時因地因人發展的多元歷程。茶飲出現精神境界的關鍵,是“從形而下到形而上”,從感官愉悅到精神超升的體會,絕不因堅持精神境界的精進,就必須摒棄茶飲的物質性。每一個茶人都可以是品茶的藝術家,可以是精神持修的禪悟者,也可以是自由自在的喝茶人,在品茶的過程中自得其樂。

    茶葉成為飲品,最早是與解渴解乏的養生作用有關,所以古人飲茶的方式,是很隨便的。皮日休就說,唐代以前喝茶的方式,與喝菜湯一樣,沒有明確的品賞意識。陸羽提倡飲茶與精神境界提升的關系,對民眾喝茶只是解渴解乏的態度有所針砭。他在《茶經》里說:“飲有觕茶、散茶、末茶、餅茶者,乃斫、乃熬、乃煬、乃舂,貯于瓶缶之中,以湯沃焉,謂之痷茶。或用蔥、姜、棗、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揚令滑,或煮去沫,斯溝渠間棄水耳,而習俗不已。”他觀察到當時人喝茶的隨意性,總是摻和著不同佐料,缺乏凈化心靈的儀式與規矩,主張飲茶有道,強調簡約凈化的飲茶方式,要建立儀式與規矩,創造屬于心靈范疇的“形而上”追求。他特別關注歷來飲茶人道德修養的事跡(見《茶經·七之事》),提出飲茶有助于精神境界的修持:“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這是最早提出飲茶與精神超升的文字,配合陸羽設計的二十四茶器,以及飲茶儀式的訂立,甚至規定茶席的人數以三人為上,五人次之,開啟了“形而上”的茶道。北宋梅堯臣盛贊陸羽,在詩中說道:“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新茶。”民間尊崇陸羽為茶神、茶圣,奉為茶飲業的行業神,也是因為他開啟飲茶有道的傳統,展開了飲茶多元化的局面。

    陸羽提倡簡約與凈化心靈的茶道,是飲茶歷史上的大事,在宗教、文學與藝術領域,產生了持久不衰的影響。我們只要看看蔡襄的《茶錄》與宋徽宗的《茶論》,就可發現茶道講求性靈自由的審美境界,已經化為上層精英的日常品味追求。從歐陽修、梅堯臣、蘇軾、黃庭堅等人的詩詞創作,到趙原、唐寅、文徵明的繪畫,都可發現一種順應自然的態度,在隱逸清雅情境中,進入心靈的自在翱翔空間。中國飲茶之道的主流,從唐宋到明清,結合了儒家的“內圣”、道家的“心齋”與佛家的“出世”,在擾攘的紅塵中,提供了心靈靜修的最佳氛圍,通過品啜清茗的樂趣,得到生命意義的超越感悟。文徵明的《品茶圖》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圖中畫山居草堂,窗明幾凈,堂舍軒敞,畫家與友人對坐品茗,環境清雅絕塵。茶舍周遭有山林野趣,小橋流水,蒼松喬木映照遠山峰巒。畫上的題詩是:“碧山深處絕纖埃,面面軒窗對水開。谷雨乍過茶事好,鼎湯初沸有朋來。”后有跋語:“嘉靖辛卯(1531),山中茶事方盛,陸子傅過訪,遂汲泉煮而品之,真一段佳話也。”可謂詩情畫意,隱逸之中醞釀高山流水的情趣,出世超脫又不失人間活潑的氣息。這幅畫體現了中國茶道的多元開放特性,充分顯示文人雅士追求的意境,是回歸自然本性的內在超越。其中沒有封閉的教規束縛,也沒有強烈的道德桎梏,一切順性自然,活活潑潑,自由自在,是道法自然的生活體悟。

    這種生活情趣與生命意義體悟的結合,不僅存在于士大夫階級的飲茶審美,也出現在一般民眾的日常生活。周作人寫中國人喝茶:“喝茶當于瓦屋紙窗之下,清泉綠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飲,得半日之閑,可抵十年的塵夢。喝茶之后,再去繼續修各人的勝業,無論為名為利,都無不可,但偶然的片刻優游,乃正亦斷不可少。”說日常生活要有喝茶的閑適,是生命中必不可少的情趣。喝茶可以有禪意,但不必堅持“茶道即禪道”,認定了喝茶就是禪修的功課,以讀教科書考高考的姿態來喝茶,繃緊了神經,如鄰大賓,有著強烈的目的性,企圖博取禪悟的精進。茶之有道,不該只是正襟危坐的坐禪,而是與自然大化共流轉的自在。

    97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pp| 三上悠亚日韩精品| 久久996热精品xxxx| 51视频精品全部免费最新| 亚洲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不卡 |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青草| MM1313亚洲国产精品| jizzjizz国产精品久久| 91久久精品国产免费直播| 久久综合精品视频| 91精品成人免费国产| 拍国产真实乱人偷精品|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一区| 91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久久国产乱子精品免费女| 国产国产成人久久精品| 国产精品午夜在线播放a| 日韩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毛片| 久久91精品国产91久久麻豆|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永久一| 欧美日韩精品不卡在线观看| avtt天堂网久久精品| 91久久国产精品| 亚洲天堂久久精品| 国产精品成人A区在线观看| 囯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蜜桃| 精品亚洲成α人无码成α在线观看| 国产三级精品视频| 精品一区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成人无码免费| 日韩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精品无码国产污污污免费|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不卡| 国产精品综合AV一区二区国产馆| 亚洲精品第一国产综合精品| 51精品视频免费国产专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影视不卡| 国产网站麻豆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