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詩歌中的命運共同體意識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廣大詩人紛紛以筆為援,用詩歌為抗疫斗爭鼓與呼。數以千計的詩人,奉獻了自己的抗疫詩作。全國幾十家報刊,推出了抗疫詩歌專輯、專版。這些抗疫詩作熱情謳歌勇敢“逆行”、舍生忘死、救死扶傷的白衣天使,謳歌全國上下同心抗擊疫情的團結精神。
憂患意識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品質,是防范化解各種風險的思維方式。“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對國家治理的基本要求。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斗爭中,充分顯示了增強憂患意識是有效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心理前提。廣大詩人們從不同角度、用不同內容創作出振奮人心的抗疫主題詩歌。尤為難能可貴的是,有的詩作表達了對自然生態和人類社會的憂患意識,呼吁大家注意生態環境的保護,形象地表達了全人類站在一起、共同抗擊疫情的共同體理念。
首先來說生態意識。在一般的語境中,生態詩歌往往表現為“在大自然中詩意地棲居”、“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等主題,讀來讓人向往。如古代詩人陶淵明、王維的田園牧歌式的詩歌、美國詩人艾米莉·狄金森的自然詩歌創作等。后來人們逐漸意識到,在工業化進程中,人類對生態的破壞會造成嚴重的后果。特別是近年來,人們的生態意識進一步加強。詩人們把關注的目光紛紛投向了對生態意識的呼喚,希望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同保護我們的地球。例如,詩人唐德亮近200行的長詩《伸出你的手,拯救我們的地球》就是一首頗具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的詩作。在這首長詩中,詩人用悲愴深沉的筆觸揭示了自然生態對人類的重要性,引發讀者對自然、生命的敬畏與思考。陸健、蔣德明等人的詩作,也從不同的角度表達了詩人的生態觀念與憂思。
英國詩人約翰·多恩曾說:“沒有人是自成一體、與世隔絕的孤島,每一個人都是廣袤大陸的一部分。”在疫情期間,全世界各個國家站在一起共同面對困難,眾志成城,守望相助,共同戰勝疫情,這就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作用。詩人們紛紛通過抗疫詩歌的創作,表達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題。例如,詩人華海在《用生命的火焰守護生命》一詩中提出,無論是個人、民族還是國家,都應該“組合成一個整體的、沒有漏洞的防線”,這道無懈可擊的防線就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確,面對世界性共同的難題,全人類必須攜手同心,共渡難關。
優秀的抗疫詩歌在藝術上具有自己的特色。一是視野宏大,氣勢磅礴。詩人們站在全球命運共同體的角度,反思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并提出解決的辦法。二是結構上穿越時空,想象奇特。特別是那些長詩作品,打通古今,思接千載,視通萬里,放得開,又收得攏。當然,這些特點都是在各具特色的詩歌語言中呈現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