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閱IP《三十年河西》:傳奇人物的煙火故事
洛明月及其部分作品
作品的優質題材是成就口碑、熱度雙贏的內容基礎,合理的影視化改編和演繹也至關重要。特別是對現實題材文學而言,更需要匠心的打磨和精細的調整,使之切近現實,與時代和人們的情感進行共振和鳴。
近日,掌閱簽約作家洛明月推出長篇網絡文學作品《三十年河西》。故事先后跨越38年時間,以改革開放為背景,經濟和社會改革的嬗變為主線,講述了河流一家三代人在西華市農業和工業改革中,不斷奮進的探索歷程和跌宕起伏的人生際遇。表現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和社會生活的變遷,生動地刻畫出一幅反映普通勞動人民拼搏奮斗的生存浮世繪,折射出當代小人物在國家發展大潮中的奉獻與擔當。
傳奇人物的煙火故事和簡單樸實的人物群像
作為洛明月的現實題材作品,《三十年河西》重點展現了改革開放時期農業和工業盤曲錯雜的發展圖景,將三代人的家族命運融入到國家發展的歷史洪流當中,運用平民視角和溫情的筆觸,展現他們的磨難和困苦,尊嚴與榮光,書寫出中華兒女堅韌不拔的民族精神。
《三十年河西》中,以河流、河康、龍女三個典型人物為代表,展示了改革開放進程中三種不同的經濟模式和生活感悟。故事落實到一人一事,作品中的配角人物雖然出場不多,但每次出場的三言兩語間即可看出個人性格和行事。比如沒有階級之分,只幫理不幫親的賈美麗,不僅用巨大的包容心放棄了對河康愛情的追求,更是為了幫助老師河流走出事業困境,協助其徹查了當年河流父親專利轉化一案的真相,最終她走向服務三農的道路,從一個小小的技術推廣員成長為河西縣農業改革的核心人物。其他配角人物如賀響、何香蓮、洛清風、馬支書等等,或是有志青年,或是鄉村官員。他們彼此的性格和行事都極具時代特點,典型而具有區分性,編織出了一幅工人、農民、小市民、個體戶到企業主、政府官員、知識分子、海歸派縱橫交錯的社會網。
三代人的命運映畫時代的海水桑田
《三十年河西》通過人物命運和時代變遷的自然規律展現主題,以事件的發展在潛移默化中推進故事,從20世紀80年代講到了2020年,以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全民團聚做了一個溫馨的結局。38年中,以河流、河康、龍女為代表的先行者們在變革浪潮中不斷探索、嘗試,全景展現改革開放偉大歷史進程中的中國經濟生活,而子女們的繼續奮進將這一精神傳承了下去。
作為一部反映改革開放小人物奮斗圖鑒的現實IP,《三十年河西》改編上可考慮文學劇情與時代背景相結合。如可將鄉鎮民營企業發展、國企改革、扶貧攻堅等具有時代特色的歷史進程,錫礦開采冶煉、手工家具打磨等具有行業特點的發展領域到劇情改編當中,提升作為現實題材的深度、廣度、真實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