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白馬的彭湃來到什石洋村
在中國共產黨波瀾壯闊的革命歷史進程中,廣東的黨組織和共產黨人前赴后繼、不怕犧牲,為革命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中央蘇區、海陸豐革命根據地、東江抗日根據地……這些紅色老區的背后,是淬火成鋼的精神品質,是堅如磐石的理想信念,是百折不撓的英雄氣概,是代代相傳的紅色精神。在南粵大地上,有60個黨建示范“紅色村”,這是由廣東省委組織部牽頭實施的黨建示范工程。這些紅色村大多分布在經濟欠發達地區如粵東、粵西、粵北的山區,是培育紅色精神的搖籃,是共產黨人初心和使命的見證,是寶貴的歷史財富。
不一樣的村莊
“蔡國元舊屋”的門頭上搖晃著兩盞醬紅色的小燈籠。推開木門,內里是個窄小的院子。步入正廳和臥室,我感覺十分驚詫,木頭房梁棕黑,木頭窗戶窄小,姜黃色的地磚。屋內擺設樸素得像鉛筆畫,無一物多余。屋子的側旁,是“蔡應甲大屋”和“合興泰糧店”——原中共普寧縣委辦公所在地和原普寧縣委情報交通聯絡站。
追溯廣東普寧市大南山街道什石洋村的歷史,我發現這個村早在明朝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便有一支蔡姓人從福建建陽遷居至此。最初,這個小村的名字為“永盛寮”,因村前三坑溪環繞,亂石遍地,寨前開闊,故更名為“什石洋”。顯然,什石洋是個“不一樣的村莊”。在這里,既能看到“物的新農村”,還能看到“人的新農村”。什石洋村的巨大變化,得到了東莞對口幫扶工作隊的大力幫助。
這個村沒有明顯的分界線,搞不清楚哪里是城鎮哪里是村莊。到處都是灰褐色的房屋,到處都是彎曲的巷道。這里更像一個充滿“紅色文藝風”的主題公園。走在村子里,我發現這里的民居多為傳統三合土結構的潮式建筑“下山虎”“四點金”,古色古香。那600多米長的村道全部硬底化,路面干凈整潔,路旁簇擁著綠樹鮮花。練江上游,白馬溪支流什石洋段防洪大溪環繞著民居,水流清澈,能見到魚兒游弋。路邊可見石桌石椅,旅游公廁和垃圾屋拾掇得干凈整潔。傍晚時分,路面反射出橘紅色的夕陽余暉,剛放學的男孩騎著自行車一閃而過。當暮色低垂,73盞路燈全部亮起,整個村莊變得格外璀璨。2019年,這個村被評為“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
什石洋村不僅將歷史人物故居修繕一新,還在普通民居的外墻上涂抹了巨幅墻畫,書寫著“抗日救國,還我河山”“白衣戰士大擺地雷陣”“切不斷的秘密運輸線”等字樣;在一片面積碩大的綠色果園門前,亮著簇新的招牌:“黃皮觀光園”。園子側旁則是紅色文化廣場,在紅旗和五角星的雕塑下,有位賣氣球的小販被孩子們團團圍住。磚紅色浮雕墻上,那個梳長辮的女子和穿短衫的男子正在聆聽宣講。“文化長廊”里,那些黑白圖片和翔實文字講述著這里的幾百年歷史。我的耳邊突然響起一位村民的話:“出現在這里的烈士都是有名有姓的,但還有很多人為革命做出犧牲,卻沒留下自己的姓名。”
看到金色的“蔡氏輝祖祠”時,我下意識地停下了腳步。這里不僅是一棟雕龍畫鳳、精致絕倫的潮汕建筑,還是一處革命遺跡。原來,早在1928年2月,這里便是普寧縣蘇維埃政府辦公的地方,彭湃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里開過會,討論各區鄉建立蘇維埃政府的事宜;彭湃還在這里發動農民運動,領導土地革命。進入其中,是個敞亮的展覽館。墻上掛著120張歷史圖片和12幅領導題詞,展示柜內有35件實物,包括“革命烈士英名錄”、各種黨史資料。這個祠堂見證了革命年代的艱苦歲月,成為這個村最為重要的文化遺跡之一,也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黨員學習基地。
騎白馬的彭湃
什石洋村的對面,就是起伏跌宕的大南山。早在1923年,大南山的農民就在彭湃等人的發動下成立了農會組織,農民群眾的覺悟很高。當海陸豐蘇維埃政權建立后,1928年年初彭湃親自帶領紅四師十一團到達普寧,攻打反動據點果隴村、和尚寮村,以擴大紅色根據地。1928年1月至9月間,彭湃的足跡遍布大南山各地鄉村。他在什石洋村落腳的地方,便是“蔡國元舊屋”。彭湃發表演說:“農民要翻身,就要跟共產黨走,只有打倒土豪劣紳,才能分田分地。”他的話深深地打動著村民的心。演講結束后,軍民一片歡騰。
彭湃把紅軍化整為零,分成若干個小分隊,配合當地赤衛隊分散活動,化裝襲擊敵人。他布置各鄉農會和農軍,采用“堅壁清野”等辦法,把敵人拖累拖垮,讓他們不得安寧。那時的彭湃,結實的身體日漸清癯,卻始終累不倒、拖不垮,身上好像有一種神奇的力量,足以應付人世間的千難萬劫。
在大南山腹地,有一座幽深的無名石洞,洞口前長著一大片濃郁的密林。穿林而過,迎面矗立著一面石壁。從山上流瀉下的山水,經過石壁后變成一道瀑布,像水簾般遮住了洞口,不到眼前根本無法發現。彭湃帶著中共東江特委機關便住進了這個無名洞。夜里,蝙蝠成群結隊地從洞口飛進飛出。彭湃在洞里指揮戰斗,批改公文。他的飯食很不穩定,有時有群眾送來些干糧,有時只能煮一鍋野菜粥,有時干脆采野果充饑。彭湃不僅是位出色的革命家,還是位出色的藝術家。在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的感召下,他創作了很多詩歌和歌謠。在這個石洞里,他曾寫下這樣的詩句:“地主收租食白米,耕田之人餓走死;土豪劣紳來壓迫,匪軍又來搶,農民真慘凄。一年到頭食唔飽,鐮刀放落翁生絲。俺大家團結起,土豪劣紳來壓迫,敵人敢來搶啊,共同合力刣死伊!”
早在1926年,什石洋村就成立了黨支部,有30名黨員;而那些位于龍潭、下坑仔、猴仔窩、豬母窩、老賊營、雞心山等自然村的村民,冒著生命危險,為紅軍收集情報、籌款送糧。在一次作戰中,彭湃的腳部受了傷,是大南山的赤衛隊員背著他越過山溝,躲過了搜捕。在1930年至1935年期間,國民黨反動派實施大圍剿,對山內村莊實行燒光、殺光、搶光,但村民卻冒著危險,把糧食、咸鹽、煙葉和火柴等物資送給山上的紅軍。有的村民假裝掃墓,把豬肉和粿品放在山上的墓地上,讓紅軍取用;有的村民則為紅軍縫洗衣服,站崗放哨,徹夜不眠。
由于彭湃和大南山人民的團結戰斗,使大南山根據地在敵人的“圍剿”中不僅生存了下來,還得到了發展,這對于白色恐怖下的全國人民,特別是廣東東江地區的人民,是巨大的鼓舞。1928年11月,彭湃告別了生死與共的戰友,離開大南山到上海工作。1929年8月24日,由于叛徒白鑫的出賣,彭湃在上海被捕,8月30日在龍華監獄英勇就義,年僅33歲。
喧囂的市場
當我來到什石洋農貿市場時,發現這里非常繁華,無論是賣菜、賣肉、賣鹵味、賣番薯粥的攤子,還是賣干果、賣水果、賣蛋糕、賣煙酒茶的小店,都是人來人往,甚為熱鬧。2018年,東莞派駐什石洋村的扶貧工作隊,借助省產業扶貧資金和東莞市石龍鎮引導資金,共550萬元建成了這個占地二十三畝的綜合市場。現在投入使用的是第一期,占地面積十畝,共有商鋪40間,攤檔64個,每間鋪面的租金從800元至2000元不等,租金收入100多萬元,能基本滿足周邊群眾的生活需求。
據駐村“第一書記”黃景慶介紹,貧困戶用扶貧資金和集體土地資產作價入股,年終則按股份分享經營收益。目前,市場一期一年的租金100多萬。當農貿市場的“造血功能”得到貧困戶的認同后,二期工程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計劃投資340萬元,建設16間二層鋪面及配套相關設施。“以前擺攤總會被趕,能賣的東西種類也比較少,現在有了正規的檔口,好多品種都可以拿來賣。”什石洋村貧困戶蔡波豐一邊剁雞腿一邊說。這個市場不僅改變了村集體經濟和貧困戶的收入,還解決了大南山大道長期以來占道經營、人車混亂的局面,使“臟、亂、差”的市貌得到了有效整治。
什石洋村約有5800多人,耕地面積三百多畝,山地面積一萬四千多畝。這個村距普寧市區4公里,且位于大南山街道的中心,人口占整個街道的六分之一,但人均耕地面積很少。村民主要依靠務農(種地瓜和蔬菜)及務工維生。由于人多地少,農產品未能形成規模化生產,故而村民的收入較低,村集體收入嚴重不足。顯然,這個村若單純依靠種植業、養殖業來增收,都不符合村情,而農貿市場建成后,效益顯著。在黃景慶看來:“確保貧困戶中有勞動能力的人員穩定就業,是最直接和最有效的脫貧舉措。”村里還請專家進行農村電子商務、農產品栽培技能等培訓,讓貧困戶能有一技傍身,便于就業。在工作隊的努力下,落實就業的有100人,就業率接近百分之九十。到2019年年底,什石洋村的所有貧困戶均已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