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中華美學精神 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一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們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中華美學講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講求言簡意賅、凝練節制,講求形神兼備、意境深遠,強調知、情、意、行相統一。我們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展現中華審美風范。”《講話》是對馬克思主義文藝美學思想的卓越繼承和在新時代背景下的新發展,也是對中華美學精神和文藝思想的卓越繼承和發展,比如文中概括出的“托物言志”“形神兼備”等寶貴經驗,就貫徹著“虛實相生”的中華美學精神。可以說,《講話》就是當代馬克思主義美學中國化的一個范本。
“中華美學精神”這一命題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與現實意義,充分體現了我們民族的文化自信,不僅為中華美學傳統的傳承弘揚與創新發展指明了方向,而且也揭示了中華美學的性質特征、功能作用與價值意義,為美學研究提供了更為寬闊的視野、視角及新命題、新內容。更重要的是,中華美學精神為廣大文藝工作者提供了最重要的理論資源和創作指導,為提升大眾精神品質和審美素養、引領人民走向美好生活提供了思想保障。
二
“美好生活”作為當下關涉文藝與生活的最重要的一個高頻詞、關鍵詞和主題詞,既是國家意志和人民意愿的集中體現,也是馬克思主義文藝美學的重要內容。黨的十九大報告開篇就號召全黨要“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并從戰略高度作出歷史性的重大判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一思想,像一根紅線貫穿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貫穿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中,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鮮明主題和初心本色。
對于文藝工作者而言,一方面,要深刻認識到人民美好生活的的重要性,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黨的奮斗目標,讓人民群眾過上美好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中心主題,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目的。另一方面,要深入把握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就是要認識到,“只有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文藝觀,真正做到了以人民為中心,文藝才能發揮最大正能量。以人民為中心,就是要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藝和文藝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人民作為文藝表現的主體,把人民作為文藝審美的鑒賞家和評判者,把為人民服務作為文藝工作者的天職”。因此,文藝工作者的信仰、情懷和擔當就在于,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中華美學精神引領人民走向美好生活,逐步構建起美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
三
“文藝要塑造人心,創作者首先要塑造自己”。要真正實現中華美學精神對人民的引領,關鍵在于文藝工作者必須把中華美學精神內化于心,成為自己的審美理想,外化于行,指導自己的創作實踐。
表面上看,藝術家的創作好像只是對現實生活的客觀反映,只是某種寫作技術、技巧、能力、方法等的呈現,但事實上,任何文藝創作都是從一定的審美理想的觀點去反映現實生活的,是作者以審美理想為中介,積極主動地去觀照、刻畫和評價現實生活。所謂“審美理想”,就是從美的觀點看來是應當有的或完善的這一判斷,它既是一種高于個人審美趣味的主觀意識,又是對社會階級、集團甚至整個時代的審美經驗的深刻的、客觀的概括。對于中國文藝工作者而言,中華美學精神無疑應是這“美的觀點”的根源所在,只有把“天人合一”“盡善盡美”“氣韻生動”“托物言志”“形神兼備”“虛實相生”“意境深遠”等前人所總結的中華美學精神要義爛熟于心,內化為自己的審美理想,才有可能按照美的規律去創造理想的人性與生活,而不是流于對現實生活的簡單復制,或某種炫技的時髦表演。離開了美學精神的領悟和涵養,離開了審美理想的照耀和穿透,生活丑無法變為藝術美,丑的形態和內在本質無法被深刻揭示進而達到藝術真實。君不見總有一些缺乏審美理想的作家,熱衷于創作一些反映低俗、庸俗、媚俗內容的作品,公開地展覽丑陋,病態地追求丑惡,還美其名曰“現實主義”。事實上,魯迅的《阿Q正傳》、聞一多的《死水》、柳青的《創業史》、路遙的《平凡的世界》等真正的現實主義優秀作品,無不證明審美理想介入生活、化丑為美、塑造人心的魔力,同時證明美學精神、審美理想塑造創作主體的重要意義。
作家藝術家應當成為美的創造者和引領者。作家畢飛宇曾說過一句非常有意思的話,“作家過了40歲,才華就幫不了你了,你再倚仗自己的才華是愚蠢的”。換句話說,在今天,一個作家不能只靠才華創作,崇高的審美理想、深厚的理論素養、扎實的基本功、超強的閱讀能力、開闊的眼界胸襟,尤其是強烈的問題意識、歷史意識和形式意識,這些綜合實力將決定一個作家究竟能夠走多高,走多遠,而那些真正能夠將中華美學精神與時代審美經驗相融通,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作家,無疑會成為這個時代美學風尚和美好生活的引領者。
四
歸根結底,要真正實現中華美學精神對人民的引領,必須要通過具體、豐富、多樣的文藝實踐,通過一大批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藝術精品,來充分發揮文藝的美學功能。
優秀的文藝作品一定是真善美相統一的藝術精品,“真”乃生命之基,“善”乃價值之本,“美”乃魅力之源。“所謂‘美’,是指文藝要充分體現藝術品質,在真和善相統一的基礎上,給人以精神上的愉悅,具體體現為語言美、形象美、精神美、意境美和形式美等。文藝的美是對現實美的升華,既有對人們情感愉悅、心境娛樂或生理快感的滿足,也有對人們審美旨趣、精神境界、道德情懷的提升,從而發揮文藝重要的美學功能。”
近些年來,廣大文藝工作者結合新的時代條件,通過各種形式來繁榮社會主義文藝,使中華美學精神潤物無聲地進入到百姓的衣食住行之中,自然而然地被人民所理解和接受。比如,諸多文藝名家紛紛通過電視、網絡等媒介,向大眾普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大眾的文化素養和審美趣味。已連續舉辦六季的“中國詩詞大會”,旨在“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生動形象地展現了中國文化的美學內涵,充分體現了中華美學精神的魅力,讓大眾領略到中國古典詩詞的語言之美、意境之美、人文之美。《我在故宮修文物》《禮儀天下》《國家寶藏》等熱播的文化紀錄片,有的宏偉莊重,有的清新脫俗,展現了東方古典美學和華夏傳統文化的驚艷動人,讓沉淀千年的歷史復活,讓中華美學可觸可感可學。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廣大文藝工作者還有意識地扎根地方文化,服務地方人民,創作出一大批具有鮮明地域特色和時代氣象的優秀文藝作品。以我所在的安徽為例,由安徽廣播電視臺和中央電視臺聯合出品的全景展現中國“山文化”的紀錄片《大黃山》,通過古今“黃山人”的故事來反映中國人的精神氣質和中國文化的傳承創新,將自然美、藝術美與社會美融為一體。此外還有《徽州女人》《新安家族》《一條大河波浪寬》《大美黃山》《大禹》等各類文藝作品,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綻放出徽派文藝的獨特魅力。這些文藝實踐和藝術精品,充分體現了文化自信與文化創新,切實踐行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我們要以更多優秀作品切實發揮以文化人和以美育人的積極作用,進一步強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進一步推動中華美學精神對人民大眾精神生活的塑造與引領。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追求真善美是文藝的永恒價值。藝術的最高境界就是讓人動心,讓人們的靈魂經受洗禮,讓人們發現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靈的美。”中國文藝發展的歷史和當下創作的實踐都表明,作家藝術家只有緊扣時代主題,緊貼時代實際,以人民為中心,積極回應人民的心靈呼聲,努力滿足人民的審美需求,才能使人民真正認識到“人本身是人的最高本質”而追求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真正理解“實踐是人的最基本的存在方式”而在日常生活中獲得審美體驗和審美愉悅,真正領悟中華美學精神而展現中華審美風范。“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藝,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精神”,中華美學精神如何與新時代的中國文藝相濡以沫,孕育出新的時代精神,如何與人民大眾日益豐富的審美實踐同頻共振,創造出新的優秀作品,還有待于美學家、藝術家們齊心協力,繼續研究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