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魏建國:我生長在瓦窯堡是一種莫大的幸運 離開大地和人民任何人都不會成功
    來源:青年報 | 陳倉 李清川  2021年06月28日08:02

    魏建國,1966年生,陜西子長人,1987年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歷任《延安文學》副主編、社長兼主編、社長,陜西省陜甘寧革命根據地史研究會副會長。2012年,主編出版《延安文學200期作品選》(全五卷,300萬字)。2004年起業余致力于陜北早期黨史研究,整理挖掘出數百萬字的黨史人物傳記和黨史資料。著作有《陜北早期黨史資料》《民族英雄謝子長》《焦維熾》《史唯然》《瓦窯堡時期中央文獻選編》《子長革命斗爭史》《陜北世事》等,在黨史學界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魏建國出生在一個叫瓦窯堡的地方。對,就是陜北延安的那個瓦窯堡,就是書寫了中國共產黨壯麗史詩的塞上紅都。魏建國從小就非常喜歡讀書,但是對他影響最大的,還是他腳下的這片熱土,每一個角落,每一寸土地,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是那段輝煌歷史的見證者。魏建國年輕時最想當的,就是拋頭顱灑熱血的軍人,但是自己的條件不夠,陰差陽錯地學了歷史,這也許是命中注定,讓他利用業余時間,挖掘了不少歷史資料,整理出來留給后人。不過,作為《延安文學》的掌門人,他明白讀者與其說是沖著“文學”,不如說更多是沖著“延安”來的,“紅色記憶”才是“人無我有”的資源優勢。魏建國說,歷史用無數的事實告訴我們:離開大地和人民,任何人都不會成功。

     

    1 我生長在瓦窯堡,真是一種莫大的幸運。

    青年報:你是延安本地人嗎?結合自己的經歷,介紹一下你的家鄉吧。

    魏建國:我出生在陜北延安子長縣,具體地點即現在的瓦窯堡鎮。瓦窯堡是陜北名堡,享有“天下堡,瓦窯堡”之譽,而且是聞名遐邇的塞上紅都,最值得大書特書的是,這里曾經成為中共中央、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和西北軍委(中央軍委的前身)的所在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曾在這里叱咤風云,留下了壯麗的革命史詩。

    青年報:你生活在這樣的紅色熱土上,是不是從小就能聽到很多紅色故事?你挑幾個特別的故事講給我們聽聽可以嗎?

    魏建國:從1966年出生到1984年高中畢業,我一直生活、成長在瓦窯堡。在我生命最初的十八年,身邊始終彌漫著歷史的煙云和革命的氛圍,只不過自己年少無知,沒有特別在意這個強大的氣場。成年后,我深入了解了瓦窯堡的歷史,特別是負責《延安文學》,成為文學界一分子之后,終于明白,對于文學創作而言,家鄉瓦窯堡實在是一塊難得的風水寶地。她的歷史太豐富了,出了那么多歷史人物,土生土長的,外地到來的,數不勝數。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群體,新中國的締造者們,在瓦窯堡留下了他們的身影。瓦窯堡的每一個家族,每一個子民,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沒有一個人能夠置身事外,都被革命的滔天巨浪裹挾進去,參與了那場陜北有史以來最宏大的革命。這片熱土上的每一個角落,每一寸土地,她的一磚一瓦甚至一草一木,都是這段輝煌歷史的見證者。對于作家而言,生長在這里,真是一種莫大的幸運。

    我從出生到成長的過程中,無意中就與重大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發生過無數次的交集:我出生的大雜院,曾經是中央軍委的被服廠、鞋襪廠;相鄰的一個四合院,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教育部”的原址;小學時的操場,就是1936年劉志丹犧牲后召開追悼會的現場;我從小的一個玩伴汪小毛,他父親是一個操外地口音的小個子老頭,我們跟著大人叫“汪小鬼”,后來才知道,他于1935年隨徐海東的紅25軍長征到陜北,后來安置落戶到瓦窯堡,是真正的老紅軍、紅小鬼,本名叫“汪學貴”;上小學時,班里一個姓謝的同學,和我上下院住,他父親謝紹彥是謝子長的親侄子;我初二時的同桌,是西北紅軍著名戰斗英雄郭立本的外孫女。

    我的大舅張志廉,1932年成為黨員,1934年任區委書記。1935年11月黨中央進駐瓦窯堡后,大范圍擴紅,給區委分來了任務指標,別人都看書記怎么辦,大舅頭一個報了名,隨毛主席參加了東征,隨彭德懷參加了西征。1957年病逝,葬于西安烈士陵園。大舅參軍走了一個多月后,我的母親才出生,嫡親兄妹,一生都沒見過幾面。

    母親的表兄路文昌,西北紅軍中的著名烈士,在路過綏德田莊時打一個寨子,被敵人抄了后路。他命令部隊撤退,自己斷后。掩護部隊撤走后,又命令身邊唯一的警衛員也撤,警衛員不肯,他用手槍指著頭罵道:“不撤,槍斃了你!”警衛員只好含著淚撤了。路文昌和敵人對射許久,把最后一顆子彈留給自己,壯烈犧牲后,頭顱被敵人割下,在寨子上掛了三天才被贖回。

    這些與我有直接關系的人或事,在瓦窯堡是再平常不過的了,但這些遠遠不是古堡的全部。古堡里被載入史冊的人和事,實在是數不勝數。這些重大的歷史事件,這些普通百姓的人生經歷,都是極好的小說素材,到了高明的作家手里,足以寫出鴻篇巨著??上?,自己缺乏文采,無法表達其中的萬分之一,只能從事歷史資料的挖掘,整理出來留給后人。

    青年報:其實,你這也是文學工作的范疇。你能不能談談是如何走上文學道路的?

    魏建國:我在小學學會拼音的時候,就開始對著拼音找書看了。小時候家里活多,柴、炭、水、掃院、推磨、壓碾子,都要干,看書都是擠時間,為看書沒少被大人責罵。高二分文理科,是我人生第一次抉擇。那時雖然愛讀書愛文學,但心里依然做著從軍夢。一個表兄在西安空軍工程學院工作,我給他寫信咨詢了解到,報考軍校要符合入伍條件,那時我已經戴上眼鏡了,外語又是最弱的一門課,這才徹底死了從軍的心,決定學文科。

    到文科班不久,正好買到一本《青春詩選》,里面有普希金的名作《十月十九日》,同時的某期《語文報》介紹了蘇州中學滄浪文學社,于是產生了辦文學社的念頭。于是1982年10月19日,子長中學歷史上第一個文學社——野草文學社,正式成立,共七個人,出版了油印四開小報《野草》。此舉讓我們受到了尊重,促進了友誼,后來讀到劉紹棠懷念魯迅的一篇文章,才知道魯迅先生逝世于10月19日,這本來就是文學史上的一個紀念日。

    1984年高考,如果按正常情況報考中文,很有可能會走文學創作的路子。但是陰差陽錯,被錄取到歷史系,學得還不錯,完全鉆進去了,于是逐漸和文學創作斷了緣分,但文學閱讀的習慣始終保持著。1987年大學畢業后,在基層中學教書,一直沒有放下書,讀了不少外國經典,這些年更是一直在補課,讀外國文學名著,目標是二百部經典名著?,F在讀書有個最大的好處,就是不盲目,不亂看了,選擇性極強,讀的都是公認的經典。終于明白,哪怕是獲過諾貝爾文學獎,真正流傳下來的其實也就是很有限的那幾部,大部分也被淘汰了。時間最公正,最嚴厲。

    青年報:《延安文學》1979年創刊。延安作為革命老區,以前有沒有文學陣地?雜志在改革開放的時候創刊,這中間有什么契機嗎?

    魏建國:延安以前沒有文學陣地。1979年前后,正是文學期刊復刊的一個高峰期,文學環境的變遷使得文學領域也發出了解放思想的聲音。《延安文學》原名《山丹丹》,1980年更名為《延安文學》,1987年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創刊至今,已經走過了40多個年頭,始終扎根泥土,關注現實,發表了陜北幾乎所有文學愛好者的處女作或代表作,為繁榮陜北、陜西乃至新時期的中國文學事業,做出了實實在在的貢獻。

    2 與其發表名家庸作,倒不如關注文學新人。

    青年報:《延安文學》經過四十多年的發展,前輩們當初的辦刊理念和定位,以及欄目設置、品牌活動,哪些是延續下來的?哪些是不斷發展出來的?

    魏建國:由于受社會思潮、文學觀念、個人風格的影響,《延安文學》的辦刊理念和定位,在不同時期各有側重或不同,但歷任主編及編輯們對這塊來之不易的文學陣地的呵護堅守,都是嘔心瀝血、不遺余力的。從創刊至今一直保持的欄目主要有“小說工場”“西部散文”“詩讀本”“北方評論”“文化隨筆”等。

    2010年3月我參與編輯業務后,開始思考一個問題:“延安文學”最吸引讀者的是什么?到底是“文學”還是“延安”?如果只是“文學”,他們大可以去訂《人民文學》《收獲》《當代》等,《延安文學》肯定要受到冷落。我想,讀者與其說是沖著“文學”,不如說更多是沖著“延安”來的。那么,“延安”到底有什么?我認為無非是兩個:一個是紅色文化,黨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輝煌歷史;一個是陜北民間文化,民歌、信天游、陜北說書、安塞腰鼓、陜北秧歌等。因此,我們在繼續辦好傳統的小說、散文、詩歌等欄目的同時,新開辟了“紅色記憶”和“人文陜北”兩個特色欄目。

    “紅色記憶”欄目一直由我主持,重在發表陜北紅色題材的文史作品,尤其是連載的趙通儒回憶錄《陜北早期黨史資料》發表后引起了巨大反響。經過十二年的努力,“紅色記憶”成為一種現象級表現,成為全國文學期刊中的王牌欄目。2016年全國文學報刊聯盟年會上,《延安文學》與《人民文學》《當代》《收獲》《十月》等分在同一小組,小組討論時,主持會議的《北京文學》雜志社社長楊曉升,稱贊《延安文學》立足“人無我有”的資源優勢,拓寬辦刊思路,開辟“紅色記憶”欄目,在千刊一面的大環境下,辦出了特色。今天,輿論環境已發生了根本變化,在建黨一百周年的背景下,學習黨史,宣傳黨史,成為各個輿論陣地最重要的工作,全國上下,全黨內外,一致行動,掀起了學習黨史的熱潮。而早在十二年前,我們就開始了這項工作,開辟欄目,無疑走在了全國文學期刊界的最前列,具有很強的超前意識。

    為了打造《延安文學》的品牌形象,我們還于2012年設立了“延安文學獎”,三年一評,為了保證公平公正,我們不設獎金,只頒發榮譽證書。至今已評選了四屆,被認為是一個真正的純粹、干凈、以質取勝的純文學獎。

    青年報:作為天然具有強烈紅色基因的雜志,你們有沒有舉辦過相關的品牌活動?

    魏建國:主要是策劃出版了兩個專號:2015年和2016年,為了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和長征勝利80周年,分別出版了兩期《延安文學》專號。這兩個專號順時應勢,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國內多家媒體或轉載出版消息,或刊發專號文章。其中“長征專號”中《長征路上的國家銀行》一文,引起中央電視臺關注,派攝制組專程來延安,通過我們聯系到作者進行專訪。2016年9月30日,《陜西日報》開辟6個整版紀念長征勝利,其中4個整版出自《延安文學》紀念專號,轉載了專號中的《參加長征的陜西人》《長征戰役中的西北紅軍》《長征路上的外國人》《長征:突破一切》等4篇原創作品。陜西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柏峰認為:“《延安文學》的長征紀念專號選材精當,內容豐富,史料詳實,圖文并茂,堪稱一部完備的長征簡史?!痹S多讀者或致電,或登門,或托熟人,或給編輯部留言,紛紛求購索贈,對專號贊譽有加。

    青年報:今年是建黨100周年,你們有沒有什么主題策劃?你認為紅色文學創作和現實的關系是什么?如何才能與時代結合?

    魏建國:我們打算再編一期“紀念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專號,和以前出版的“抗戰”“長征”兩個紀念專號,形成一個系列或者說傳統,目前正在有序進行中。

    我覺得紅色文學創作,首先要把握好正確的歷史觀、價值觀,隨意解構歷史,調侃崇高,低俗媚俗,玩弄歷史虛無主義,這樣的作品,一定會受到唾棄和嘲弄。其次,紅色文學雖然寫的是歷史,但也要關照現實,燭照心靈,起到知古鑒今、資政育人的作用。再就是在文學技巧和表現手法上,一定要“歷史元素,現代表達”,根植中國共產黨百年輝煌的歷史這塊土壤,不斷探索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當代社會相協調的新的表現方法和藝術語言,實現文學的不斷創新發展。

    青年報:《延安文學》雖然地處一隅,經過多年努力,也產生過許多具有全國影響的作品,最突出的莫過于獲過魯迅文學獎。你能介紹一下這篇獲獎作品的前前后后嗎?

    魏建國:延安雖然地處一隅,但經過幾代《延安文學》人的努力,推出了不少有影響的作品,使《延安文學》在全國文學期刊界逐漸樹立了形象,擁有了立足之地。《手銬上的藍花花》原載于《延安文學》2007年第6期,是吳克敬“陜北系列”中篇小說之一,是作者在《西安晚報》工作時,采訪了一位女犯人,根據她的故事寫出的。2010年10月,吳克敬憑此作獲魯獎的時候,我剛接手延安文學雜志社的工作。《延安文學》成為全國地市級刊物中第一個獲得魯迅文學獎的期刊,讓我們感到很振奮也很意外,及時請責任編輯之一的成路對吳克敬作了專訪,并在2010年第6期作了吳克敬作品專輯給予積極推廣。

    青年報:聽文學界的朋友講,你擔任延安文學雜志社社長、《延安文學》主編不久,就編了一套五卷本的《延安文學200期作品選》,洋洋灑灑三百余萬言,把《延安文學》創刊以來的優秀作品都收進去了,堪稱一部真正的“陜北文學史”。請你談談這個情況吧。

    魏建國:2012年,《延安文學》出刊至200期。因此,我產生了編一套《延安文學》紀念叢書的想法。我和同仁們在浩如煙海的文字中披沙揀金,終于在一年內完成了這一浩大工程。我為此付出的代價是視力嚴重下降,右眼由500度上升到650度,左眼由450度上升到575度。《延安文學200期作品選》分為中篇小說(上下)、短篇小說、散文、詩歌,收入了452名作者的464篇(首)作品,這是對《延安文學》刊發作品的一次全方位整合與梳理,也是對《延安文學》作家方陣的一次全面檢閱。入選作品題材廣泛,風格多樣,代表了改革開放以來陜北文學所達到的高度。我堅信這套叢書能經得起時間考驗,因為它不是漂在喧囂層面上的浮華,而是積淀下來的厚重和真實。我在“后記”中說:“文學是需要沉淀與過濾的。一定范圍內的年度選本與一定時期內的選本有著本質區別,前者是為文學史提供素材,后者本身就是歷史?!?/p>

    青年報:《延安文學》是當地作家走上文壇的重要通道。請你結合具體事例,講一講你們在推出當地作家和發現文學新人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魏建國:我們的稿源主要來自當地和全國的基層文學愛好者,和“都市學院派”作家相比,他們雖然在寫作技巧和水平上還很不成熟,但他們擁有深廣的基層生活經驗。經過我們編輯的反復修改認真校對,發表出來的作品不但沒有降低刊物質量,反而因其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具體感人的藝術形象,贏得了廣大讀者的喜愛。

    在編刊過程中,我們設置了“朔方星空”“陜北青年詩人作品選”“大學校園詩選”等欄目,盡量優先發表陜北本土作者的作品和文學新人新作。2013年5月,我們組織召開了“第一屆青年作家創作研討會”,請已進入全國文學視野的我市優秀作家介紹了讀書寫作經驗,40名青年作家參加了座談。2014年初,我們還專程去北京,向中國作協的領導和文學界的前輩們,鄭重推薦了一批已具備走向全國實力的陜北青年作家,這一無私之舉,令陜西在京的文學前輩與中國作協的領導深受感動。我們不僅注重扶持當地作家,也注重推廣全國作家,二者有所側重但又一視同仁,只要作品好,我們就推廣。

    我們看重現實主義作品,堅守現實主義風格,關注底層人物命運,多刊發反映百姓疾苦的作品。對于那些小資小我、炫富擺闊、獵艷搜奇、胡編亂造、杯水風波、故弄玄虛、調侃崇高、顛覆歷史、藐視讀者、不可一世的作品,堅決拒絕和抵制。因此,用稿始終堅持“人民性、思想性、藝術性”標準,以“注重質量、不唯名家、不薄新人”的原則,以“接地氣、重寫實、有暖意”的情懷,在“千刊一面”的文學環境中,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特色。

    3 離開大地和人民,任何人都不會成功。

    青年報:現在比較有名的作家,似乎總想上大刊名刊,因為不僅影響大,而且稿費也高。你們對待名家稿件的時候,有沒有遇到過什么不愉快或者很感動的事?

    魏建國:我們很少向名家約稿。一是經費有限,稿酬標準較發達地區低得多;二則即使名家愿意賜稿,現在也很少會把最好的作品交給我們這樣的基層刊物。與其發表名家庸作,倒不如關注文學新人。編輯本質上就是為他人做嫁衣裳。我的做法是雪中多送炭,錦上少添花。只有這樣,文學事業才能永葆活力,文化文脈才能薪火相傳。

    青年報:你和前幾任主編都有哪些交往?這些前輩在為人為文方面,應該有很多令人敬仰,值得我們學習的故事吧?

    魏建國:我是2006年進入延安文學雜志社的,那時曹谷溪主編已經退休。曹老是《延安文學》的創始人之一,他與路遙有著深厚而傳奇的文學友誼。曹老在半個多世紀里,為了鐘愛的文學事業,為了陜北文藝的繁榮和文學隊伍的培育,可以說夙興夜寐,不遺余力。他退休以后,并沒有像其他干部一樣清閑下來,他的家儼然成了一個辦公場所,甚至比一個單位還忙。他為一個個登門求訪的文學新人悉心指導,并撰寫序文或推薦文章;他還擔任《路遙研究》主編,自籌經費保證刊物的連續出版;他還先后主持編纂了《綏德文庫》《志丹書庫》《延川文典》《寶塔文典》等系列大型叢書,為研究陜北文化提供了豐富的寶藏。

    著名詩人、陜西作協副主席閻安,是我進社時的主編,但我倆作為子長老鄉,早在我上中學、他讀大學時就已相識。1987年,剛剛走出大學校門的我,和閻安師兄共同創辦了一所私立學校。據我所知,那是建國以來陜北第一所私立學校。這所學校僅僅存在了半個月就夭折了,原因自然只有一個——超前。閻安任主編后,緊跟新世紀以來的文學發展潮流,以詩性讀本、藝術大刊的辦刊胸襟,使得《延安文學》逐漸掙脫濃重的泥土氣息的束縛,從而變得新潮、現代、先鋒,面貌煥然一新。他繼續加強了同國內文學期刊界和文學同仁的交流,并以其出色的詩人才華,使得《延安文學》影響愈加矚目。尤其是他任主編期間,《延安文學》刊發了吳克敬的中篇小說《手銬上的藍花花》,榮獲第五屆魯迅文學獎,從而使《延安文學》躋身國內一流文學期刊行列。

    我是從史小溪手里接任《延安文學》主編的。史小溪不僅發掘培養了大批散文作家,還創作了以《黃河萬古奔流》《陜北八月天》等一批膾炙人口的散文佳作。史小溪老師為人為文都干凈純粹,是西部散文的旗幟性人物。那是2010年,雜志社開始獨立設置,我是第一任社長(兼主編),2013年主編由侯波擔任,他是在全國有影響力的小說家,2019年年底調到市作協當了副主席,2020年夏楊建接任了主編。我作為社長至今,無論哪位主編,我們配合得都非常密切,大家都是一心為了辦好雜志。

    青年報:從延安走出了許多重量級作家,最突出的就是路遙。路遙的成功和《延安文學》有沒有關系?你和路遙有交往嗎?講講你所認識、理解的路遙吧。

    魏建國:路遙身上有很多常人難以企及的特征,這也是《人生》和《平凡的世界》能夠感染億萬讀者的原因。我認為,路遙身上最顯著的氣質,是他的英雄氣,敢于舍棄,人生短暫幾十年,知道自己的目標是什么,自己需要什么,不屑什么。有了這樣的心胸和理想,才成就了他的文學事業。另外,路遙身上充滿人民情懷,作為勞動人民的兒子,不論在什么時候,他永遠沒有喪失一個普通勞動者的感覺。生活是勞動人民創造的,只有成為他們中間的一員,才可能使自己的勞動有價值,歷史用無數的事實告訴我們:離開大地和人民,任何人都不會成功。

    我和路遙本人并沒有直接交往,他在世的時候,我還沒有進入文學界,只是他的一個忠實讀者。但路遙與《延安文學》的關系十分密切,他把《延安文學》編輯部當作自己的半個家,而《延安文學》的同仁也把路遙當作自己的家里人。

    1981年8月,《延安文學》編輯部召開短篇小說討論會,邀請路遙、賈平凹、和谷三位青年作家、詩人到會指導。路遙那句常被人們引用的名言“像牛一樣勞動,像土地一樣奉獻”,就是在那次討論會上講的。1986年,《延安文學》想在公開發行的第一期上選發《平凡的世界》的一兩章。路遙考慮得很多,發表其中的一兩章,會不會影響整個長篇?所以《延安文學》同意一個字不改,照原樣發表。

    1987年1月,《延安文學》公開發行第一期后,在陜西省委宣傳部會議室召開了首發式茶話會,路遙作為《延安文學》編委第一個發言。他說:“現在刊物才剛剛公開發行,如何辦好,需要有個過程。我個人覺得還是要立足陜北,面向全省,走向全國。從內容到形式要克服浮躁和洋味十足,不要看上去像老農民穿西服?,F代意識主要是一種生活觀念,編輯人員從一開始就要有一個嚴謹的態度?!?/p>

    青年報:除了路遙之外,你們的作家隊伍,堪稱是一個非常豪華的陣容,丁玲、艾青、蕭軍、賀敬之、秦兆陽、魏巍、胡采、杜鵬程、胡風、史鐵生、陳忠實、賈平凹、高洪波、葉延濱、雷抒雁、閻綱、顧城、阿來等眾多作家,都在《延安文學》刊發過作品。你覺得他們當初看重《延安文學》的是什么?

    魏建國:我想他們看重的是延安在中國革命史上的特殊地位的影響力,中國共產黨從這里壯大,最終奪取全國勝利的感召力。我在編選《延安文學200期作品選》時,看到了賈平凹、顧城上世紀80年代初發表在《延安文學》上的作品。他們不是時代的應聲蟲,已經有了對美和愛的追求與表達,他們身上所體現出的全新的審美觀念、對社會變化的敏銳嗅覺以及把握時代前進方向的強烈意識,讓我倍感驚訝。他們后來成為文學大家名滿天下,絕不是偶然的。

     

    欧洲精品99毛片免费高清观看| 日本精品一二三区| 一夲道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最新资源网| 国产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区免费视频| 精品99久久aaa一级毛片| 日本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白丝在线观看有码|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播放| 国内大量偷窥精品视频| 日韩在线精品一二三区| 日韩精品中文乱码在线观看| 精品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影院综合精品| 国产精品色内内在线播放| 国产亚洲午夜高清国产拍精品 | 国产精品成人四虎免费视频| 久久亚洲精品专区蓝色区| 夜色www国产精品资源站| 亚洲国产另类久久久精品小说 |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首页|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麻豆AR影院 | 精品国产一二三产品价格| 午夜精品美女写真福利| 国产成人精品2021| 精品福利资源在线| 亚洲人成精品久久久久| 久久精品亚洲福利| 久久久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偷伦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狼人久久久久影院 | 亚洲国产精品丝袜在线观看| 国产国产成人久久精品杨幂|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露脸| 精品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久| 精品国产亚洲第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日韩亚洲一区91| 国产美女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免费| 国产精品资源在线| 国产精品熟女视频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