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想象、詩學建構與產業生態發展 ——中國科幻研究面面觀
“科幻”毫無疑問成為當下的時代熱詞。2013年劉慈欣《三體》的全面成功在中國科幻史上樹起一座豐碑,緊隨而來的是各類科幻主題研討會議的接連召開:“中國科幻文學再出發學術工作坊”(重慶,2014年5月17-18日)、“中國科幻文學創作及衍生價值開發研討會”(北京,2015年6月18日)、“華語科幻”研討會(香港,2017年5月30-31日)、“首屆亞太科幻大會”(北京,2018年5月19-20日)、“科幻研究青年學者論壇:中國科幻研究新時代”(重慶,2020年10月17-18日)、“中國未來科幻傳播發展研討會”(線上,2021年1月30日)等等。2020年10月31日,中國科幻研究中心在北京正式成立,這意味著中國科幻研究進入一個全新時期。
一
業界對科幻領域的熱切關注也極大地帶動了學界研究,相關成果蔚為大觀,在科幻文學領域內,相關研究大體呈現為三個方面:科幻文學理論的建構,科幻作家、作品研究和科幻研究資料整理及數據庫建設。
在科幻理論的建構方面,當前最具分量之作當屬吳巖主編的《科幻文學理論和學科體系建設》。該作討論了科幻小說的概念和相關理論,介紹了各語種科幻的發展及批評方法,第一次系統闡述和建設了中國科幻的理論與學科體系,為理論建構作出了突出貢獻。他的另一本著作《科幻六講》討論了科幻的文學和功能空間,科幻研究的方法論等問題,起到一定的補充作用。劉慈欣所著的《劉慈欣談科幻》屬于作家個人的創作談,但部分章節也談到了如何建構科幻理論的問題,值得參考。除專著成果外,還有一些重要的學人觀點也極具啟發,如王德威提出“幽暗意識”的觀點,付昌義、張潔引入人類世文學批評理論方法,蕭星寒對“科幻未來主義”概念的界定,都為理論建構提供了新見。國內學者也通過譯介西方科幻理論著作來進一步擴展視野,如《億萬年大狂歡:西方科幻小說史》《科幻文學的批評與建構》《科幻小說面面觀》《科幻小說變形記》《阿西莫夫論科幻小說》《劍橋科幻文學史》等,這些譯作大都涉及用西方理論批評方法如馬克思主義理論、后現代主義理論、烏托邦理論、寓言理論來為中國科幻小說的研究提供新的方法指導,及時開闊了研究者的眼光。
目前,科幻研究界對科幻作家、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時間段:晚清時期和新生代時期。“中國科幻”可以追溯至晚清的“科學小說”,對晚清科學小說的研究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首先,研究者通過分析小說的敘事特征,來對“科幻”這一文化特質作出分析和定義。如王德威在其著作《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中,用“科幻奇譚”來命名此特征。日本學者武田雅哉在其作《中國科學幻想文學史》中則用“SF”(science fiction)來進行概括,盡管各自表述不同,但學界普遍認同“科學幻想”是晚清科學小說中核心的文化質素。其次,研究者從時間和空間入手來分析小說所體現的“時空意識”“未來中國”想象、“世界”想象等問題,并將其納入世界文學的視野。晚清科幻小說中大量出現的“奇異時空”因在時間和空間上表現出“超現實性”而常為研究者津津樂道,這方面成果較多,總的來看集中在三個問題面向上,一是分析指出小說家不切實際的“狂想”實際上顯示了晚清文人因知識結構的混雜和想象“未來”的曲折而陷入某種“困境”;二是指出小說家因受到西方現代時間觀念和空間觀念的影響而發生創作形式和思維方式的變化,這就使“未來中國”想象、“世界”想象在科幻小說中成為可能;三是從具體的小說作品和敘事范式中予以探討,如《新石頭記》中的“文明境界”、《電世界》中的“巨型鐵塔”和《月球殖民地小說》中的“超級氣球”這些典型的“科幻”時空多被關注和提及,以及小說中的“遠游”敘事、“異域”敘事都是常見的研究范式。第三,研究者也從西方科技、現代技術的角度來進行解讀,這緣于小說中常見的改造人體的洗腦、換血、換心技術和飛行器、空中戰艦等先進的科學器物。從這些成果來看,研究者既注重分析晚清特殊的文化語境,也通過引入“世界”“科學”“未來”等研究面向來嘗試打通“中國科幻”的文化特征。當然,晚清小說數量龐大,還有更多尚未被關注到的作品需要進入研究者的視野。
二
對中國新生代科幻小說的研究則主要表現為以作家為中心展開的文學創作研究和主題、視角型研究。自《三體》和《北京折疊》分別斬獲“雨果獎”后,學界對“新生代”科幻作家、作品研究呈直線上升趨勢。其中,劉慈欣、郝景芳、王晉康、韓松、葉永烈是受到關注較高的作家,相關學術成果也多集中在他們身上,如宋明煒、金雪妮的《在崇高宇宙與微紀元之間:劉慈欣論》、汪曉慧的《異質與悖謬——韓松科幻小說研究》、汪曉雅的《中國科幻的思想者——王晉康科幻小說論》等等。主題、視角型研究則通常依托于某一特定主題或視角來分析一部作品或多部作品。常見的有“烏托邦與反烏托邦”“科技倫理”“共同體”意識、“人工智能”“空間”等主題。還有從科幻小說的傳播與接受視角出發來探討數字全球化時代如何提升小說的譯介質量和讀者的接受度,或多以劉慈欣的小說作為個案,分析如何推動中國科幻進入西方市場大潮。在詩學視角下,有研究者指出科幻文學的詩學特征在于建構“顛覆”和“異常”的感受,或以“空間詩學”作為理論支撐來研究小說中的空間想象、空間建構和空間隱喻等。還有在美學視角下來解讀小說中的“奇異”美感、“崇高美”“殘酷美”和“冷酷美學”等審美特質。主題、視角類的研究成果視野開闊,數量頗豐。
李廣益主編的《中國科幻文學大系·晚清卷》(第一輯),在2020年6月由重慶大學出版社出版面世,這是科幻研究資料整理方面的重要成果。該系列叢書第一輯共5冊,收錄了晚清科幻文學中的多部經典作品,其中包含創作于1904年的中國科幻文學開山之作《月球殖民地小說》。據悉,“晚清卷”完成后,還有“民國卷”和“共和國卷”的計劃。此外,科學普及出版社推出了“科幻創作研究叢書”,已陸續出版有《中國科幻的探索者:劉慈欣科幻小說精品賞析》《中國科幻的思想者:王晉康科幻創作研究文集》《百年中國科幻小說精品賞析》等。在數據庫建設方面,中文科幻數據庫(CSFDB,Chinese Science Fiction Database)創建于2020年11月,是面向科幻愛好者、研究者和全社會的檢索型數據庫,覆蓋領域內的作者、作品、圖書、雜志、組織、獎項等多元信息。以及由幾位中國科幻迷志愿者創作的公益項目——“久隆計劃”(中國科幻歷史出版物電子檔案館),收錄了華語世界的古早科幻文獻掃描件,致力于電子化和整理歸納中國科幻歷史出版物。
值得一提的是,CSFDB不僅收錄了近30年來的主要科幻作品,還力圖通過“關聯查詢技術”理清外國科幻作品的中譯記錄,建構系統的科幻知識圖譜,以及“久隆計劃”提出以“保存、收藏、分享、交流、研究、公益”為應用理念。隨著數據庫建設的日益豐富與完備,由其提供的技術支持和高效平臺對中國科幻的創作、研究與可持續發展無疑有著重大意義。
三
科幻電影領域是近年來備受關注和熱議的文化領域。2019年春節上映的科幻電影《流浪地球》以46.81億元的高票房摘得年度票房亞軍,創造了影史記錄,這一年也被稱為“中國科幻電影元年”。與此同時,“電影科技未來——科幻電影的想象空間論壇”“中國科幻電影創作高峰論壇”“中國未來科幻傳播發展研討會”等活動相繼舉辦,使得跨界交流、合作更加頻繁。2020年8月10日,國家電影局、中國科協印發《關于促進科幻電影發展的若干意見》(后文簡稱《意見》),提出“科幻十條”,更是大大提振業界信心。
跟隨這一熱潮,學界的研究成果也頻出不斷。首先,對近兩年科幻佳作的研究成為熱點。如饒曙光的《〈流浪地球〉與“共同體美學”》、張慧瑜的《〈流浪地球〉:開啟中國電影的全球敘事》、范志忠等的《〈瘋狂的外星人〉:后全球化時代的擬像話語》等,這些文章以個案研究的方式對影片進行多重文化意義的解讀,剖析其獲得成功的原因。其次,研究者對中國科幻電影經驗進行總結并試圖打開更多研究面向。如峻冰在《中國當代科幻片的語義拓展、類型流變與傳播策略》一文中對中國當代科幻片的題材拓展、類型演進等方面做出梳理總結,指出科幻片存在科幻性較弱,劇情科學性、創新性不足,制作經驗薄弱的問題,并從發展策略上給出意見。黃鳴奮在《中國科幻電影高質量發展的系統觀》一文中提出要將“堅持系統觀念”作為重要原則,分別從社會層面、產品層面和運營層面獻言建策。嚴鋒等人從新媒介語境下來討論科幻景觀與科幻文化,認為應當積極關注各種科幻文化形態背后的媒介環境和媒介技術,因為它們深刻地影響著整個社會文化的走向。還有一些研究者力圖分析、揭示科幻電影中的某些文化征候,如宋雷雨在《國產科幻電影的文化征候》一文中對國產科幻電影中“缺乏關于想象和未知的審美訴求”作出反思,陳亦水的《數字媒體影像時代的未來書寫——中美科幻電影的賽博空間與賽博格身體的文化想象》探索了中國科幻電影之于“賽博空間”和“賽博格”形象的影像塑造方式之特征,為中國科幻片創作尋找突破西方中心話語提供可能性。
還有研究者在一些具體的視角下做出分析,如科幻電影中的“荒島”意象、“謎題”敘事、“共同體”觀念等,這些成果都在不同程度上呈現出中國式科幻思維的特點。當然,中國科幻影片還存在很多不足。如孫佳山在《生態話語與當代科幻電影的結構性困境》一文中指出我國科幻題材的影片及內嵌于中國社會的科幻意識都還很缺乏,本土科幻影片難以為中國人民提供新的文化認同,更沒有進入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李彬在文章《想象力、科學性與人文關懷——對國產科幻電影創作的思考》中指出中國科幻缺少由科學精神支撐的原創科學理論與科學體系,這與中國文化中缺少“對科學、真理和創造的支持”有關。總之,《意見》的出臺既是機遇,更是挑戰,其更深層的意圖還在于激發創作者的科學精神,共同營造中國的科學文化。
四
科幻熱潮也為中國動漫領域發展帶來新的活力。首先,“互聯網時代中日科幻文化高峰論壇”“新時代中日科幻文學及動漫的交流與譯介”等會議的召開就“中日科幻文學研究”“科幻文學影視改編”及推進科幻、動漫與相關產業合作等問題達成共識,使中日科幻動漫交流邁入新的階段。此外,由中信出版集團出版的《劉慈欣科幻漫畫系列》第一輯已于2020年5月面世,包括《流浪地球》《鄉村教師》《夢之海》《圓圓的肥皂泡》四部作品,這些行業動態都顯示了科幻熱潮將為中國動漫產業注入巨大能量。學界也緊跟這一趨勢做出相關研究。如諸葛蔚東、張馨文《日本科幻動漫在中國的傳播渠道與受眾特征分析》一文以問卷調查的方式分析了中國受眾對日本科幻動漫的接受狀況、認知和評價等問題,為我國科幻動漫的創作與傳播帶來借鑒與啟示。孟慶樞《讓“文學”與漫畫、動漫親近起來》一文希望研究者能夠通過對漫畫、動漫的切入而對文學和整個文化系統的發展做出深入思考。以及劉兆明的《價值鏈視角下的電影產業IP研究——以“漫威世界”及“星球大戰”為例》從美國“漫威世界”和“星球大戰”價值鏈路徑中“取經”,指出IP(文學潛在價值)可以不斷向電視、動漫、游戲、音像等關聯產業延伸。滑彥立、李圣軒的文章《漫威漫畫改編電影的繁榮、困境與展望》同樣以漫威電影為例,分析了美國電影行業由漫畫改編電影這一文化現象及可能遭遇的困境,為中國電影市場提供經驗。
科幻研究還觸伸到教育領域和視覺文化領域。業界通過召開全國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大會,舉辦科普科幻作文大賽,組織“科普閱讀與青少年科學素養培養”等多種方式使科普科幻教育越來越得到關注。研究者也傾向采用“科普+”“科幻+”的跨界視角來開展教育研討。如吳巖的《富有想象力的科幻教育》一文探討了科幻教學的形式,提出科幻教學的核心是“想象力和科幻思維力”。劉兵在《科普與基礎教育》中指出要探究提升公眾科學素養和教育界課程改革新理念之間的關聯和一致性。姜南在《歐美當代科幻教育價值探究》一文中則通過分析歐美各國高校開設科幻課程的實踐案例來給我國科幻教育的發展提供啟示。還有學者從科幻文化的視覺表現等角度來進行研究,新見迭出,如王謇的《科幻題材繪畫創作——對當代社會公共空間的意義》、黃鳴奮的《從科幻電影創意看視覺文化的演變及底線》等。
總的來說,中國科幻研究已在文學、影視、動漫、教育及視覺文化等多個領域全面開花,與之相關的交流、研討、合作活動頻繁開展,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盡管各領域研究存在進度、方法、水平參差不一的問題,但中國科幻之路畢竟才剛剛起步,相信接下來隨著科幻各領域的蓬勃發展,中國科幻研究事業將邁上更加寬廣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