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東南的紅色記憶
仲春,雨后的黔東南郁郁蔥蔥。連綿的群山,充滿勃勃的生機。我應邀參加黔東南州委和州政府組織的“紅色之旅”考察,這是我第二次到黔東南了,仍然時時被當年紅軍英勇奮斗的精神所感動。“民族原生態,錦繡黔東南”,也是一塊紅色的熱土。可以說,黨和紅軍乃至中國革命走向成功的轉折早在黔東南就發生了。這就是獨立自主和實事求是的精神。
紅軍在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以后,迭經敵人3道封鎖線,已經犧牲22000余人。1934年11月27日到12月1日,中央紅軍苦戰五晝夜,搶渡湘江,突破了敵人的第4道封鎖線。從長征出發時的8.6萬多人銳減到3萬余人。10天后,紅軍到達湖南懷化的通道。由于毛澤東據理力爭,勸說當時的黨中央軍事領導放棄向湘西轉移的計劃,改由湖南通道轉兵入黔,實現了紅軍的“通道轉兵”。
1934年12月,中央紅軍由通道進入、占領了黎平。這是紅軍長征進入貴州攻占的第一座城市。黎平古城翹街始建于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是一片鱗次櫛比的仿徽派建筑。翹街中間的二郎坡52號是一座清代建筑,當年是一家商號。正是這座古舊的建筑,見證了黨和紅軍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時刻和重大歷史事件。
1934年12月18日,在黎平舉行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共產國際軍事顧問李德托病缺席了紅軍離開中央根據地后的第一次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這次會議恢復了毛澤東在黨和紅軍中的軍事指揮權,采納了毛澤東提出的甩掉敵軍重兵圍堵、避實就虛向黔北發展、建立川黔邊新根據地的正確主張,通過了《中央政治局關于戰略方針之決定》,否定了博古、李德等人堅持的去湘西與紅二、紅六軍團會合的原定計劃。這是我黨和紅軍第一次獨立自主地決定自己的戰略和命運。
黎平會議后,紅軍在毛主席的正確指揮下,開始了在貴州的轉戰,沿途大敗黔軍,先后占領了錦屏、劍河、鎮遠、施秉、黃平、余慶和甕安、遵義。中央紅軍長征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貴州,其中有將近一個月的時間在黔東南。貴州是紅軍長征中轉戰時間最長、活動范圍最廣的省份,其中主要就在黔東南。正像《長征組歌》所唱的:“敵重兵,壓黔境。戰士雙腳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烏江天險重飛渡,兵臨貴陽逼昆明。敵人棄甲丟煙槍,我軍乘勝趕路程。調虎離山襲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毛主席和紅軍走過的地方,留下了一條艱苦的奮斗道路,但閃耀著勝利和成功。如今,黔東南各地都小心翼翼地保存著關于毛澤東和紅軍的光輝遺址。
在錦屏縣的瑤光苗寨,沿著陡峭的山路,往江邊去,山坡下面就是“瑤光毛澤東長征行居”。那是一座非常普通的、典型的苗族吊腳樓。一樓堆著雜物,二樓左手的一間板屋,就是當年毛主席的行居。
1934年12月21日,中央紅軍到達清水江和烏下江交匯的這個地方,擊潰了守衛江邊的敵軍。毛主席就在靠近江邊的瑤光苗寨住了一夜。回想黎平以來的轉折,眼見一度瀕臨絕境的紅軍日漸轉危為安,面對苗嶺云海和江中翻卷的波濤,毛主席欣然寫下了大氣磅礴的《十六字令三首》:“山,快馬加鞭未下鞍。驚回首,離天三尺三。”“山,倒海翻江卷巨瀾。奔騰急,萬馬戰猶酣。”“山,刺破青天鍔未殘。天欲墮,賴以拄其間。”22日一早,毛主席和紅軍離開了瑤光。
也是最冷的時候,毛主席率領紅軍轉戰劍河縣。當地居民大多為苗族和侗族。境內橫亙著老山界、天堂界以及清水江和仰阿莎湖。隊伍到柳川中都村,毛主席正要和部隊一起上山,看到路邊一位苗族婦女懷抱衣著破爛的、餓昏了的孩子。毛主席脫下身上的毛衣,從行李中抽出一條被單蓋在孩子的身上。又吩咐警衛員把一袋糧食送給苗族婦女。他和藹地說:“我們是紅軍,是窮人的隊伍。”如今,在陡峭的山邊,沿江一側樹立了“毛主席送溫暖”紀念碑。毛主席送給窮苦苗族孩子的不僅是寒衣和糧食,也是黨和紅軍的一片初心。
在紅軍六進六出的施秉縣,依靠著莽莽蒼蒼、無邊無際的云臺山,矗立著“紅六軍團黑沖戰斗遺址”的紀念碑;在三穗縣良上,紅軍碑、亭邊上是紅軍烈士的墳塋,他們中有18歲的江西戰士吳幼林、19歲的湖南戰士劉玉和、20歲的湖北戰士李和斌等。他們的人生永遠定格在青春年華。
12月26日,中央軍委縱隊抵達臺江縣施洞鎮偏寨村。27日凌晨,紅軍一舉占領黃平縣。毛主席下榻于黃平舊州城內的天后宮里。在黃平舊州,還有中央紅軍街和毛澤東、王稼祥、張聞天等人行居所在,以及決定黨和紅軍命運的“橘林密談”遺址、中華蘇維埃臨時銀行舊址等等。舊州城內的天主教堂里,也留下了紅六軍團長蕭克和法國傳教士勃沙特為紅軍翻譯法文版貴州地圖的故事。
黔東南真是一片紅色的熱土。1930年4月至1936年1月,紅軍先后數次轉戰黔東南。中央紅軍和紅六軍團兩次穿越劍河縣;紅二、紅六軍團兩次穿越岑鞏縣、六進六出施秉縣。1934年12月23日,中央紅軍右路軍縱隊在紅九軍團長羅炳輝、政委蔡樹藩,紅一軍團15師師長彭紹輝、政委肖華的率領下,兵臨“滇楚鎖鑰”鎮遠。24日晨,羅炳輝率部隊奇襲鼓樓坪,殲敵100多人。之后,蔡樹藩和凱豐率紅九軍團3師占領湘黔要道上兩路口,25日與敵軍遭遇,發動了“兩路口阻擊戰”。同時,羅炳輝率紅九軍團與彭紹輝的15師于24日下午強攻鎮遠。當晚占領舞陽河左岸的衛城,接著又攻占府城……
黔東南擁有眾多的紅色遺址,豐富的紅色資源。不僅因為紅軍長征在這里轉戰多日,也因許多革命前輩出自黔東南。他們中有鎮遠人周達文,他經李大釗介紹入黨,是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的創始人之一,為中國革命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作出了杰出貢獻;有參加過南昌起義和井岡山斗爭、毛主席稱之為“紅軍大管家”的貴州省唯一開國上將楊至成;有苗族紅軍師長龍云、侗族紅軍師長羅統一;更有上海工人武裝起義的領導人之一、“龍華二十四烈士之一”龍大道等。
1934年12月31日至1935年1月1日,一群歷史的巨人驅動著紅軍長征的鐵流,走過黔東南,繼黎平會議后,又在甕安召開了中央政治局會議,史稱“猴場會議”,解決軍事指揮權和紅軍戰略方向等一系列重大問題。“猴場會議”解除了李德對中國共產黨的軍事決定權和軍事指揮權,紅軍實現了戰略方向的轉變。“猴場會議”被周恩來稱作“偉大轉折的前夜”,是紅軍入黔后,政治局在黎平會議之后、遵義會議之前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會議作出了《關于渡江后新的行動方針的決定》,重申了黎平會議精神,堅持渡江北上建立新蘇區,事實上完成了紅軍戰略方向的轉移。
每一次到黔東南,都會有新的感悟。雖然,黔東南距離長征的終點、距離中國革命的勝利,還有許多未知的艱難困苦和曲折,但是,黨和紅軍已經在黎平為自己選擇了英明的領袖毛澤東。在紀念黨的百年誕辰之際,重溫黨和紅軍的歷史,更加體會到黎平會議的歷史價值和深遠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