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鵬百年氣勢豪——中國報告文學的百年歷程
報告文學作為一種文體,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盡管如今對這個文體的認識界定還需要不斷深入探討和總結,但事實上它被讀者接受并且茂盛存在已是一個分明的事實。在中國現今的文學大家庭中,報告文學分門立戶,成為與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體并存的重要一員。報告文學作為一種文體,在百年時段內的進步、發展,十分出色惹眼。中國的報告文學創作,因為緊密地同中國人民的反侵略、求進步,建設新國家,追求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目標相一致,一度成為文學舞臺的主角、占據著文學舞臺的中心。如今,報告文學已經成為一道中國現實文化、文學表現的靚麗風景。
你從哪里來
報告文學的概念和作為一種文體被作家采納運用,是發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后德國的一種社會文化現象。當時,很多作家因為受到戰爭嚴重干擾,生活狀態動蕩紊亂,無法正常進入安靜的文學創作,讀者又渴望了解正在進行的戰爭進程和戰場情形,于是就有作家走向戰爭前線,用文學的筆墨,書寫戰場真實事件人物表現及自己見聞思考的作品。這些放棄虛構遵守真實事實對象,又分明具有文學表達和體現作家思想理性精神內容的作品,在發表時就以“報告文學”的名義標簽面世了。捷克作家埃貢·埃爾溫·基希在戰爭前線的采訪報告和行走世界各地的寫作成果表現,被認為是開拓和明晰報告文學這個文體的最重要作家(基希1932年曾經訪問中國,1933年出版了《秘密的中國》,后周立波將其翻譯成中文)。報告文學的面世,開創了一種文學的新體式,也使文學在應對和參與現實社會生活的曲折進程、劇烈矛盾、復雜多變等現象過程中,在新聞和傳統文學手段之外的獨特空間,有了一種更加真實、便捷、直接、理性、靈動的參與表現機會和方式,立刻就在社會和讀者中發生強烈影響并被接受,繼而生機勃發。報告文學進入中國之前,在歐洲和蘇聯、日本等地,已經有許多引起人們關注的實踐表現,像被列寧肯定的美國作家約翰·里德的《震撼世界的十天》等。如今在世界各地,近似于報告文學的所謂“非虛構”、“非小說”之類的作品,也是一個重大顯著的潮流趨勢。
報告文學這個文體形式概念,是特殊時代環境條件下并伴隨近代新聞報紙業的發展需要而出現的,是文學家呼應時代局勢和讀者渴望關注生活熱點焦點對象而出現的。開始階段的表現幾乎是對新聞局限的彌補和豐富延伸,報紙是其主要發表陣地。這是一種文學新體態的萌生和命名,不可以因為中國文學歷史本有久遠紀實傳統,此前的很多作家作品在內容特點、表達手段等方面與其具有明顯相似性這些狀況,就忽略它的創新基因。只能說,報告文學的特性同中國文學的紀實傳統有很多暗合,這為中國的作家和讀者接受報告文學這種以真實為基礎原則的新文體提供了方便,但仍然不能就簡單地將報告文學的命名和根源鎖定到中國的土地上,甚至將《左傳》《史記》都看成報告文學。報告文學概念在中國正式出現之前,瞿秋白的《餓鄉紀程》《赤都心史》等類似報告文學的作品即已出現?!皥蟾嫖膶W”是1930年前后由馮憲章、徐懋庸等人由日文轉譯到中文,又很快被中國的作家認識接受并給予積極采納運用的新文體。科學家有立場,但科學無國界。作為一種文體形式,只要真正具有獨特的構成因素和適宜生長的土壤環境,并不簡單始終地存在地域和文化間隔障礙,就總是會被人們發現接受的,不管它開初發生在哪里。中國的四大發明,不就是被世界所接受嗎!1931年,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執行委員會的決議《中國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新任務》中,首先明確提出:“現在我們必須研究并且批判地采用中國本有的大眾文學,西歐的報告文學——”這應該是報告文學被有認識選擇地走向中國文學創作領域的開始。從此,報告文學的中國征程不斷延伸和個性表現,自溪流成河到波濤洶涌,奔流不息,壯行日急!
根扎大地,繁茂生長
作為一種新興的文體,報告文學的真實性、現實性、理性立場和文學藝術性特點,使其在詩歌、散文、小說、戲劇這些相對傳統的文體之外,在文學和新聞之間,具有了新的領地占有及活動空間。這種立足新聞的現實性、真實性,立足獨到理性和借重文學的形象生動性,更加密切地參與社會生活進程的獨特個性,是報告文學得以萌生和迅速發展的堅實基礎?!霸姷皆腕w變新”。報告文學之所以在中國被接受和迅速發展,是因為報告文學這一文體充分發揮了參與建設社會發展的能動作用,特別是在信息紛紜、社會動蕩、改變劇烈的時候,報告文學的力量時常會更加直接有效地凸顯出來。魯迅曾經希望文藝成為作家在社會生活中“感應的神經和攻守的手足”,在某些時候,報告文學就很具有這樣的特點,可以對生活有積極能動的應對。
文學的新進,時??偸桥c文體的創新改變有密切關系?!敖酱胁湃顺?,各領風騷數百年”。中國文學史上的先秦散文、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近代話劇等有力地說明了這一點。這個漫長的文學歷史演進改變過程中,文體的一再出新改變,是一種動力,也是一種必然。報告文學還未飄落中國的時候,1925年的上?!拔遑\動”和1926年北京的“三·一八慘案”發生時,茅盾、鄭振鐸、魯迅、朱自清等很多中國作家,勇敢面對社會突發重大事件,承擔起自身責任,自覺用憤怒的吶喊和文學的現實應對表達行動,應該是后來接受報告文學這種文體做了很好的社會文化準備。因此,當報告文學這種文體出現,來到中國時,又正值中國處于抗日戰爭的艱難時期。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和世界列強在中國的橫行,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正是需要揭露控訴侵略者陰謀罪惡,喚醒人民勇敢奮起反抗的時候。所以,報告文學這種富有很強直接社會參與性和現實立場表達的文體,就很快被中國作家接受和運用起來了。1932年1月28日,日本侵略者進攻上海,開啟上海戰端,人稱“上海事變”。中國政府和軍隊,在廣大民眾的積極支援下,展開“淞滬抗戰”斗爭,最后盡管失敗了,但所表現出的堅決頑強抗擊侵略的愛國斗爭行為,依然是非常感動人的。文學對此有很多真實及時的報告記錄。戰爭結束之后一個多月,阿英即將部分此類作品編輯為《上海事變與報告文學》,以“南強書局”名義在上海出版。在中國報告文學創作逐漸展開的時候,1936年6月,夏衍揭露帝國主義和黑暗勢力壓迫殘害中國兒童的《包身工》發表了,這個作品是人們一致公認的報告文學的成功杰出之作,為中國報告文學創作的出發和表現樹立了很好的榜樣標識,具有很強的引領作用,也有力地影響了文學家更多投身社會現實矛盾斗爭生活的潮流發生。1936年鄒韜奮、茅盾等作家,動議仿照高爾基在蘇聯曾經以報告文學為體式,組織《世界一日》的創作辦法,確定以1936年“5月21日二十四小時內發生于中國范圍內的‘大小故事和現象’為題材”,進行報告文學創作,借以用平凡的日子試圖“能夠表現全中國的一個橫斷面”。結果,征文發出僅一個月時間,竟收到三千篇以上、六百多萬字的作品。直讓蔡元培感嘆是個“意外收獲”。這些作品,幾乎反映了當時中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個中國瞬間的真實記錄,對于人們認識中國當年的社會現狀面貌非常具有參考性。經過選擇,部分作品最后由茅盾親自主編為《中國一日》,由上海生活出版社出版。這些報告文學創作組織活動和優秀作品的出現,很大地推動和顯示了報告文學的現實作為與獨立能動力量,是中國報告文學創作的一次重要成功展示。這些事實也清楚地說明,中國的作家能夠并善于主動接受新穎獨特的文體表達方式,也能很好地將其同自身的文學使命目標和諧地結合起來,在現實的社會需要中發揮積極作用。同時也說明,中國的報告文學創作,從一開始就是走出書齋,告別“象牙塔”,深入到現實社會斗爭的前沿現場寫作,在尖銳復雜的社會矛盾斗爭中,自覺依歸文明方向,對正義美好的力量行動給予熱情的贊譽,對于反動丑陋的罪惡表現給予鞭笞與揭露批判,具有很強的社會責任擔當與促進其健康發展的自覺性。
1936年,是中國報告文學創作的一個豐收年份。在上述幾個大動作之外,還出現了像蕭乾深入魯西南和蘇北等黃河水災廣大地區,真實采訪描述災區人們在災禍發生過程中苦難生活命運情景的《流民圖》,像宋之的以小見大,生動描繪特殊戰爭年代,山西太原當局嚴酷統治管轄下人們生活、行動、言語等備受限制情形的《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像時為《大公報》記者的范長江,深入中國西北,探究紅軍北上消息、深入真實了解當地社會民生狀況的《中國的西北角》等被人們視為報告文學經典的作品。其實,整個抗日戰爭的重大事件人物存在過程,都是作家非常關注的對象,是報告文學得以快速發展的陣地和力量。這期間,還出現了曹聚仁的《淞滬戰地特寫》、謝冰瑩的《新從軍日記》、范長江的《臺兒莊血戰經過》《臺兒莊血戰故事》、蕭乾的《血肉筑成的滇緬路》、黃鋼的《開麥拉前的汪精衛》、以及報告文學作品集《上海一日》《西線風云》和丁玲的《彭德懷速寫》《田葆霖》、穆青的《雁翎隊》與何其芳、周立波、徐遲、周而復等作家的不少相關作品一起,共同構成了中國報告文學的戰時風景,用激情的觀察記憶和書寫,為中國人民艱苦卓絕的反侵略抗戰生活,進行了真實及時的記錄,留下了非常珍貴的文學篇章。類似的情形,在此后的解放戰爭過程中,也有類似的表現,像華山的《踏破遼河千里雪》《英雄的十月》《總崩潰》、劉白羽的《環行東北》《橫斷中原》、韓希梁的《飛兵在沂蒙山上》以及《渡江一日》等作品,也是真實書寫偉大的人民解放戰爭生活的優秀報告文學。報告文學在中國初一落地便茂盛豐華的情景,非常令人欣喜和高興。茅盾、胡風、阿英、袁殊、周立波、以群等作家,也適時地給予理論的解析歸結和熱情推廣,使報告文學在中國現代文學的歷史上,橫空出世,有了一個令人十分欣慰的開端。
時間開始了
“時間開始了”。這是胡風在1949年時,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初的一首激情飽滿,傾情暢想的長詩的題目。時間開始了,中國進入了一個歷史的新階段。林韋的《記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啟動了報告文學書寫新生活的開始。1950年,北京召開全國英雄模范大會,感嘆于各路英雄的動人事跡,胡風激情地書寫了報告文學《偉大的熱情創造偉大的人》。中國的報告文學創作,也伴隨新的時間開始了自己的新進程。
可是,新中國國家建設的序幕剛剛拉開,朝鮮戰爭卻突然爆發了。為了中國、朝鮮和世界和平的前途命運,中國人民志愿軍開赴朝鮮,投入抗美援朝戰爭。在戰爭期間,有許多作家深入前線,感受戰爭的嚴酷和志愿軍戰士甘冒生死作戰的偉大精神與感人行動,戰火不期然地又一次催促了報告文學的成長與發展。其中巴金的《我們會見了彭德懷司令員》《在英雄中間》、特別是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最為影響強烈。還有華山的《殲滅性的打擊》、劉白羽的《朝鮮在戰火中前進》、黃鋼的《楊根思犧牲的地方》、《最后勝利的預告》、李莊的《被人們呼喚萬歲的部隊》、菡子的《從上甘嶺來》、唐海的《鋼鐵運輸線》、萬福來的《英雄黃繼光獻身的一刻》、楊育才的《直搗白虎團部》,及后來志愿軍領導機關組織的《志愿軍一日》內的不少作品,都真實地傳遞描述了這場戰爭中的豐富奇異故事和生動人物表現情形。保家衛國,抵抗侵略,追求和平,贊美英雄,是這些作品的共同主題。這些報告文學在新中國成立初期,非常令人關注,牽動著人們的眼球和情緒,振奮感動著人們的心靈,也分明強化了中國報告文學的特殊擔當和地位作用,再次表現出報告文學在記錄戰爭中的個性文化力量,使之愈加變得不可忽略。
在朝鮮戰事激烈的時候和以后,國內的社會主義建設進程也在艱難推進。在這個過程中,報告文學依然將關注的目光投放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斷地將許多新穎的社會變革故事和精彩人物真實地描繪出來。柳青的《王家斌》《一九五五年秋天在皇甫村》、沙汀的《盧家秀》、秦兆陽的《姚良成》《王永淮》《老羊工》、東生的《看愚公怎樣移山》、孫謙的《大寨英雄譜》、黃宗英的《特別的姑娘》《小丫扛大旗》、郭小川的《小將們在挑戰》、荔青的《馬端的墮落》、巴金的《一場挽救生命的戰斗》、郭超人的《一個流浪兒的故事》《英雄們登上地球之巔》、馮牧的《摩梭人的故鄉》等,分別書寫當時鄉村變化和一些新穎事件人物的作品,曾經引起人們的不小關注。在工業建設領域和其他各條生活領域中,一些在新的社會環境盡心努力,在不同的工作崗位和矛盾紛爭中,投入新國家建設的人物故事,也被報告文學走近。李若冰的《柴達木手記》,華山的《神河截流》,杜鵬程的《一個平常的人》,國涌的《鋼都的老英雄——孟泰》,劉賓雁的《在橋梁工地上》《本報內部消息》,王石、房樹民的《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弟兄》《向秀麗》,徐遲的《祁連山下》,甄為民、佟希文、雷潤明的《毛主席的好戰士——雷鋒》,魏鋼焰的《紅桃是怎么開的?》,范榮康的《大慶精神大慶人》,穆青、馮健、周原的《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等等。還有后來引起一些不同認識評判的《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戰士——鐵人王進喜》《南京長江大橋》《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共產主義戰士》《人民的好醫生李月華》《來自坦贊鐵路的報告》等等。這些在今天看來經歷了多種際遇的生活記錄,也曾經歷國家生活曲折,甚至動蕩時期的報告文學,是作家從不同的角度記錄自己發現和感受中國社會生活事件人物的作品。很多作品中體現出人物對新生活的珍惜喜愛感情,表現出的甘愿付出行動,很明顯和強烈地體現著對家國命運改變的自豪情緒,對健康純美精神的倡揚,很多人物的行動富有社會使命擔當,服務人民的自覺。至今,這些作品依然具有很強的感染激發人們道德精神的力量。當然,其中某些作品,難免不帶有那個非常歷史時期的各種痕跡,甚至錯誤成分,存在著時代和作家的局限與認識判斷性偏見。但應該特別注意,所有的基于事實的文字記錄,都會存在發生特殊的價值作用。對于報告文學作品的這個特性,需要給予很大戒備。在歷史的認識進程中,任何簡單的,情緒化的臧否評價都會存在偏頗的可能。而尊重歷史,并認真地鑒定總結和客觀的評判態度,才是走近和對待歷史書寫的適當態度。在人類的文字書寫過程中,幾乎沒有不存在時代局限和各種主客觀約束限制的寫作。追求絕對的客觀正確,只能是一種善意的向往。特別是在面對以提供真實事實為目標的書寫對象,其中所有的表現,對于后來者,都具有鑒別和認識參考作用。或許,考古學的學術態度,在這里可以參照。
蔚為大國
1983年3月,時任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的張光年先生,在全國四項文學評獎頒獎大會講話中指出:“我曾經興高采烈地宣稱,由于我國報告文學作家的共同努力,近幾年來,報告文學這一生動活潑的文學品種,已經由附庸蔚為大國?!?/p>
這個對報告文學全面事實和精準的認識評價,是建立于1978年1月徐遲發表了《哥德巴赫猜想》《地質之光》,以及后來黃宗英的《大雁情》、理由的《揚眉劍出鞘》《中年頌》、柯巖的《船長》《奇異的書簡》等當時一大批表現知識分子在艱難日子奮發作為,各種人物投身國家變革、誠摯奉獻、癡情愛國的情懷和某些妨礙社會健康發展進步問題的作品之上。這些報告文學,以新的主題宣傳、以新的人物對象描寫、以真實生動的文學表達再現,分明地區別于此前僵硬的政治宣傳和刻板枯燥的情形,當時在社會讀者中如同旋風生起,影響極大,在文學經歷浩劫,還正處于蘇醒階段的文學場上突然絢爛奪目。報告文學的這個華麗亮相,也將報告文學的自身特點、魅力、作用連同自己的個性體態身段面貌充分展示,給人們非常深刻的感受記憶。
經歷過中國社會歷史的曲折和動蕩階段之后,作家們從自己的經歷感受和觀察發現中,得到了很多的啟示和觸動。報告文學突然就表現出很分明的自主選擇判斷行動,更加自覺地將自己的文學作為同人民群眾的愿望、國家民族的利益前途等融為一體,看成自己的使命,堅持在社會矛盾生活的激流現場實現自己的擔當和書寫,持續發力影響。在《哥德巴赫猜想》等一批作品之后,報告文學伴隨全民族的思想解放,撥亂反正,改革開放進程,從各方面以報告文學的方式積極努力參與其中。出現了像張天來、王晨的《劃破夜幕的隕星》、陶斯亮的《一封終于發出的信》、理由的《癡情》《他倒在玫瑰色的晨曦中》、張書紳的《正氣歌》、孟曉云的《胡楊淚》、胡平的《中國的眸子》《美麗與悲愴》等反映曾經被冤屈的人物命運的作品;出現了李延國的《中國農民大趨勢》、李士非的《熱血男兒》、楊守松的《昆山之路》、李鳴生的《飛向太空港》、李春雷的《木棉花開》等這樣真實描繪山東煙臺農村、江蘇昆山鄉鎮深刻變革、航天領域開放合作及任仲夷在廣東、袁庚在深圳蛇口勇敢開拓開放火熱情景的作品;賈宏圖的《解凍》描繪東北黑龍江當年中蘇邊貿活動情形也曾引人關注;另外出現了像趙瑜的《中國的要害》《強國夢》《馬家軍調查》、麥天樞的《土地與土皇帝》、涵逸的《中國的“小皇帝”》、鄧賢的《中國知青夢》、何建明的《落淚是金》、梅潔的《西部的傾訴》、黃宗英的《小木屋》、朱曉軍的《天使在作戰》、盧躍剛的《以人民的名義》等許多關注教育、體育、生育、就業、基層管理等民生各種真實“社會問題”表現,積極大膽陳情并渴望獲得合理解決的作品;像徐剛的《伐木者,醒來!》、陳桂棣的《淮河的警告》、岳非丘的《只有一條長江》、沙青的《北京失去平衡》、李青松的《薇甘菊》、蕭亦農的《毛烏素的綠色傳奇》、古岳的《凍土筆記》等痛心生態環境惡化,期待這樣的趨勢能夠盡快得到遏制的希望表達;像徐志耕的《南京大屠殺》、錢鋼的《唐山大地震》《海葬》、王樹增的《遠東朝鮮戰爭》、黃傳會的《“希望工程”紀實》、徐劍的《東方哈達》、長江的《香港回歸祖國10年回眸》、李鳴生的《震中在人心》、趙瑜的《尋找巴金的黛莉》、徐剛的《國難》、楊黎光的《瘟疫:人類的影子》、陳啟文的《共和國糧食報告》、何建明的《國家》、李發鎖的《圍困長春》等許多真實追思記述各種社會重大事件災難情景的作品,這些既是現實報告,又帶有分明“史志”性的作品,為歷史留下了凝重的記錄痕跡。這些作品,在社會觀察思考、厚重報告文學內容和豐富表達手段方式方面,與較早之前相對直觀單純的表現情形有了很大的改變,表現出分明的個性獨立思想力度與書寫的從容自信,很好地表現出報告文學日益成熟強勁的趨勢。老一輩的徐遲、黃宗英、理由等報告文學作家的思想藝術功力自不待言,年輕些的像徐剛、趙瑜、王宏甲、陳啟文、李春雷等作家的創作個性風格已經顯現穩定和接近成熟了,即是明顯的證明。當很多接地氣,言大事,表民意,發新思,訴衷情,展卓姿的報告文學,如同潮水般奔來的時候,讀者的目光和文學話題中心,被報告文學所有力吸引,報告文學的承擔也更加的有力和多樣。在不放棄此前匕首投槍、輕騎兵作用的同時,報告文學很多重裝出征的表現,更多常見。新的風景再次濃重強烈展現,風光滿目。
這個新的風景,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創造和精彩故事表達的風景。中國在40多年前轉向思想解放,實事求是,改革開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進程以來,經歷了很多思想行動的探索和變革,創造出令自己國人自豪和世界震驚的偉大奇跡,成就了獨特的中國故事。這個奇跡是中國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抓住時代機遇,創新務實行動,目標毫不動搖地堅持的結果。在很多非常振奮人心的精彩故事面前,報告文學表現了特別的熱情和藝術講述行動。這方面的作品,已經有李鳴生開始,后有不計其數的報告文學作者書寫過相關“兩彈一星”、航天道路,不斷艱難攻關、自主研發,科學家無私創新、無私奉獻的作品,還有像王宏甲的《智慧風暴》中王選和漢字激光照排的故事、《中國天眼——南仁東傳》中南仁東與如今世界最大直徑500米射電望遠鏡建設的故事,邢軍紀《最后的大師》敘述著名科學家葉企孫曲折科學人生命運的故事,像許晨的《第四極》中圍繞“蛟龍號”深潛探海的故事,像王雄《中國速度》中有關中國高鐵自主研發和建設的故事,像陳啟文《袁隆平的世界》中袁隆平與影響人類糧食保障的雜交水稻研究并獲很大成功的故事,像寧肯《中關村筆記》中講述的中關村很多科技開發故事,像徐劍的《大國重器》敘述一個人一群人與中國各型導彈研制成功的故事,像張子影《試飛英雄》中許多試飛員冒險飛行同中國戰機研制出新的故事,像李青松《智慧之翼》里講的無人機,王鴻鵬、馬娜《中國機器人》中的智能機器人研制開發故事等等,就是這些神話般中國故事的不同表現。中國故事,新穎而生動。其中包含著久遠的記憶和艱辛痛苦的經歷,也蘊含著中國傳統文明和智慧心理的力量。當這些故事助力中國不斷強有力地復興的時候,每一個故事都會成為巨大的能量和永久的美麗對象。
在實驗室里的科學創新攻關活動持續進行的過程中,在全國范圍內展開的偉大扶貧脫困、脫貧攻堅故事也深入展開。這個改變了中華歷史面貌和創造了世界反貧困奇跡的現實中國動人故事的講述,在文學表達中,幾乎都是由報告文學擔當并出色完成的。這些出色的作家作品隊列中,像紀紅建的《鄉村國是》、王宏甲的《塘約道路》《鄉村振興道路》、李春雷的《金銀灘》、許晨的《山海閩東》、歐陽黔森的《江山如此多嬌》、魯順民的《趙家洼》、徐錦庚的《澗溪春曉》、秦嶺的《高高的圓古堆》、李迪的《十八洞村的十八個故事》、盧一萍的《扶貧志》、徐劍的《金青稞》、任林舉的《出泥淖記》、蔣巍的《國家溫度》等等,都是引起人們關注和很受觸動的作品。這些作品是中國鄉村史的新讀本,凝結著領袖和很多人的大愛犧牲情懷,也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政治宣示的很好體現。當2021年宣布,中國整體實現脫貧,告別貧困,進入小康社會的時候,中國的歷史又翻開了新的一頁。而這些書寫脫困情形的報告文學,就是寫在這歷史頁面上的真實、形象生動內容。
在堅持改革開放的旗幟引領下,中國的廣袤大地上,無論是鄉村都市,無不處在一種不斷革新的過程中,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民生等各個領域,可以說是脈動活躍,日新萬變。報告文學作家面對這樣激動人心的情景,雖然說有時不免存在疑惑憂思,但成功的喜悅總還是落在筆端。有很多作家作品為此付出了熱情。像呂雷、趙洪的《國運——南方記事》、何建明的《浦東史詩》、陳啟文的《為什么是深圳》、豐收的《西長城》等作品,即是其中代表。其實對某個地區翻天覆地改變進程和以重大貢獻彰顯力量的作品也有不少,可惜難以全都涉及。
中國在巨大變化的過程中,為很多不同人們展示和能動地表現自己,提供了可能和機會。因此許多人也在這樣的環境中,以自己的高潔美好精神,真誠動人感情和個性奮發行動,表現了自己積極有益的社會存在故事和形象。早期有魯光《中國姑娘》中女排運動員的精彩表現、張雅文《生命的吶喊》中底層女子通過努力奮斗實現價值的故事、葉文玲《此生只為守敦煌》中常書鴻同民族瑰寶敦煌的一世情緣故事,像黨益民《守望天山》里,幾十年身居天山深處、長期看護烈士墓地的陳俊貴,像李春雷《我的中國夢》里羅陽投身國防工業、武器制造的泣血故事,像何建明《山神》里帶領村民不懼艱險開渠引水脫貧的黃大發,像林超俊《新時代的青春之歌》里,在北京學成自愿回到廣西百色山區扶貧、付出生命代價的黃文秀,高建國《大河初心》里焦裕祿在農村的探訪和精神的新解,像陳霽《雀兒山的高度》里多年不懼高山風險、行駛在郵路上的其美多吉等等,其高尚的精神品格和特異動人的行動表現,無不給人強烈的感動。英雄不問出處,只要感受其精神和情義力量就好!
報告文學講述現實中國精彩故事的表現,題材廣闊的展開、激情的擁抱、嚴肅的思考等,幾乎抵達了社會生活的每一個領域,著實難以完全述及。其波瀾的情景世所罕見。這種“蔚為大國”的局面,使報告文學幾乎無處不在。“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紙短話長,面對百年來中國報告文學,似山如濤,此起彼伏的情形,很難一時道盡。報告文學成就巨大,聲色壯碩。但即使如此,對這樣的文體的研究認識,仍未止盡。創作也沒有將其潛能的優勢張力完全開發出來。對這樣理論的深入和創作的開拓,我們有著強烈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