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了南泥灣
正是“子規聲里雨如煙”的暮春時節,五月的陜北高原,像被巨大畫筆濡染過一般,綠肥紅瘦、澄碧可人。春風入懷,激情難抑,我們來到了心心念念、先輩們為之流血流汗的這方熱土——延安南泥灣,睜大探尋的雙眼,感受先輩們可歌可泣的創業史、奮斗史。
一頭撲進南泥灣,但見山坡蔥蘢,梯田層層,井架入云,高樓櫛比,滿畈的幼苗鋪成綠色地毯。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欲向輕輕拂過的春風問訊,崖畔的山丹丹著花也未?昔日的荊臻滿地、丘壑蠻荒,了無痕跡,舊貌換了新顏。這一帶現在歸屬南泥灣農場,建有工廠、學校、醫院、油井,田連阡陌,以種植玉米、谷子、水稻及果林、藥材等為主。放眼四顧,溝溝岔岔坐落著成排連片的新式窯洞。山坡上野花飛紅點翠,隨意綻放。平坦的柏油路兩旁,高大的白楊樹迎風細語,熱情地歡迎遠道而來的游人。一條條街道寬又平,一座座樓房披彩虹,一盞盞電燈亮又明,一排排綠樹迎春風,生機勃勃的景象,是如今南泥灣生動的大寫意。在先輩們拓荒創業精神的感召下,老區人民迎著新時代的春風,再次扛起手中的“镢頭”,全力打造南泥灣開發區。“開發區累計恢復稻田1500畝、植被509畝,修復濕地330畝、建設荷塘125畝,成為陜北地區首個國家級濕地公園。”開發區負責人向我們描繪著這里的嶄新容顏。
披荊斬棘,屯墾開荒,是激情燃燒的紅色年代雄壯而感人的一幕。在大生產運動紀念館里,一幀幀圖片一件件實物,又將歷史閃回在我們眼前。褪色的老照片再現了當年南泥灣爛泥遍地、黑潭臭水、林莽叢生、野獸出沒、荒無人煙的莽蒼景象。這張委任狀老照片很有意思,“南泥灣勞動英雄朱玉環,現年71歲,參加我軍。茲委任為本旅農業生產教官,指導本旅各部農業生產……”359旅是開發南泥灣的主力,王震旅長有謙謙君子之風,他誠聘老農為師的故事,讓人想起樊遲請學稼,“吾不如老農”的典故。表彰大生產運動模范時,毛澤東給359旅頒發了集體獎,親筆題詞稱贊“發展經濟的先鋒”,稱贊王震“有創造精神”。還給旅供給部部長何維忠、政委羅章等分別題詞。而騎兵大隊的王某等則被列入黑榜處罰。賞罰分明,這就是“加強紀律性,革命無不勝”的共產黨人的鐵的紀律。
傳唱至今的經典民歌《南泥灣》源于生話,詞作者賀敬之、曲作者馬可曾在南泥灣燒過木炭開過荒。“睡覺睡不好,蚊子到處咬,伸手抓一把,不知有多少”,是他們的切身體驗。他們艱苦備嘗,感觸多多,于是飽蘸激情,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歷久彌新的歌曲。是生活的積累和泥土的芳香,使他們寫得如此激情飛揚,淋漓酣暢,綻放出生命的華彩。一座光山禿嶺,一條普通山溝,因一群將士的墾荒壯舉,被口碑傳頌。這首激越的抗戰民歌,經郭蘭英甜潤的歌喉,唱響四面八方,飛向山山水水,是傳奇更是歷史。崖畔飛歌,穿越時空,那優美而激昂的旋律,連同那火紅的歲月,已扎根在我們心底,吸引著八方游人來到南泥灣。
沉積在這塊紅土地上的感人勵志故事,鮮活而生動,無不再現了史詩般的英雄業績。毛澤東舊居、旅部舊址、墾區政府舊址、八路軍炮校、九龍泉等,櫛風沐雨,英氣宛然,雖遠去了烽火硝煙,尤聞風嘶馬鳴,先輩們的熱血丹心,燭照千秋。風物處處,惹人流連,聽不夠、看不完、拍不盡,因行程安排緊,我們只好興致勃勃地在紀念碑、大生產銅像等處,留影紀念。革命遺址激勵人心,田園風光旖旎動人,腳步親吻著腳下泥土,“花籃的花兒香,聽我來唱一唱”,歌聲的節拍和我們一路相伴。再回首,“一把镢頭一支槍,生產自給保衛黨中央”猶迥響耳際,無數年輕將士的樸素誓言,彰顯的激情、忠誠、堅韌和信仰的力量,永遠念茲在茲,感染著激勵著后來人。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延安大生產運動、南泥灣屯墾開荒,是打破強敵環伺、經濟封鎖,有效進行生產自救,實現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的英雄史詩。來到了南泥灣,無疑來到了明理崇德的大課堂,來到了增信力行、振奮精神的好地方,讓我們明白了“成由勤儉敗由奢”的深刻道理。南泥灣精神,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光榮傳統,是我們克敵制勝的法寶,是應該永遠銘記于心的輝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