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黨的誕生地,以文學方式吹響嘹亮號角 上海慶祝建黨百年文學創作迎來高潮
上海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初心始發地,這座城市的血脈中流淌著紅色基因,也在歲月的積淀中擁有著豐富的紅色資源:第一份黨刊《共產黨》月刊在這里創辦,《共產黨宣言》最早的中文全譯本在這里出版,第一部《中國共產黨章程》在這里制定……重要舊址、遺址、紀念設施,重要檔案、文獻、手稿、聲像資料等物質資源,以及蘊含其中具有歷史價值、教育意義、紀念意義的精神資源,均構成了上海持續蓬勃發展的原初動力,也為紅色文學的書寫提供著取之不盡的豐富源泉。在《鐵道游擊隊》《紅日》《上海的早晨》等耳熟能詳的紅色經典中,人們親近和了解歷史,為那段火熱生活中的人與事所動容,也從中不斷汲取著前行的力量。
近期,《上海紅色文化地圖(2021版)》的發布,再次點亮了位于這座城市各個角落的379處紅色文化資源。沿著地圖中的6條紅色文化之旅路線,人們可以在穿街走巷的“微旅行”中感受上海代代相傳的紅色基因。這些紅色文化資源中,有許多已在作家的筆下形成了文學的表達。憑借紀實文學、小說、散文、詩歌等體裁,身處上海的作家們筆錄心聲,用作品的形式獻禮黨的百年華誕。
以整體性、系統性的創作策劃,上海作協近年來持續推進的“紅色起點”及“紅色足跡”主題創作項目引起了熱烈的社會反響,已出版的多部作品成為許多讀者親近紅色文化、接受黨史教育的重要途徑。“紅色起點”第一季以6部作品、90萬字的容量,生動再現了中國共產黨成立初期的重要活動與事件,從不同角度展現上海的紅色文化基因。其中程小瑩的《白紙紅字》以1930年代前后的中國歷史為背景,通過文學敘事再現左聯人物的青春、革命、信仰和奮斗;吳海勇搜集和探究了大量史料,以《起來》盡可能還原國歌誕生的背景,挖掘出上海作為黨的誕生地背后的光輝歷史;楊繡麗的《巾幗的黎明》用散文筆法生動敘述了我黨首所專門培養婦女干部的女校的創辦歷史;王萌萌的《鏗鏘序曲》記錄了鄧中夏和李啟漢在黨的領導下組建和開展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工作的經過;陳晨的《新漁陽里六號》書寫了俞秀松、李漢俊、陳望道等8名青年在漁陽里六號發起成立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的曲折過程;《上海早晨》中,吳越則記敘了中共創辦的第一所大學上海大學的歷史,探尋大學、青年群體和城市紅色文化精神的深度勾連。如程小瑩所言,紅色題材的紀實文學寫作,打開了新的歷史思考視野和城市文學的敘事空間,在聚焦紅色歷史史詩化書寫的同時,更多的史料與人物故事也在告訴人們,那些發生在上海的中國革命故事和如今城市生活之間的關系。以紅色為底色的城市文化、城市歷史底蘊的日積月累,讓我們的文學敘事得以再現和重新詮釋一段段屬于國家和民族的共同記憶。
在黨的百年華誕之際,“紅色起點”第二季已揭開新的篇章。由吳海勇創作、講述“七一”由來的《偉大紀念日》將于近日出版。此外,第二季的創作中也包括了反映中央機關在上海、早期共產黨組織、赴法勤工儉學運動、三次工人武裝起義、革命出版業興起、國旗誕生歷程等十多項內容的作品,目前已有多部作品完成寫作,進入編輯出版階段。相較于第一季,第二季創作所關涉的題材進一步擴展延伸到黨的光輝奮斗歷程的其他階段,從而有力帶動上海紅色題材文學創作和紀實創作的總體水平。
與“紅色起點”項目同步推進的“紅色足跡——黨的誕生地·上海革命遺址系列故事”,由葉辛、孫颙、葉永烈、趙麗宏等知名作家領銜,創作隊伍涵蓋了老中青三代作家,也有網絡作家的加盟,現已推出《石庫門里的紅色秘密》《暗夜里的星星之火》兩輯,第三輯《黎明前的勝利曙光》目前已進入出版程序。這些故事縱向主要涵蓋中共建黨時期和第一、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橫向則展現了黨的建設、武裝斗爭、工農運動、思想文化運動、婦女運動、學生運動、隱蔽戰線斗爭等各領域的歷史。其中所涉題材有的耳熟能詳,有的鮮為人知,每個故事都是作家歷經實地探尋、重新采訪、史料探究后才動筆書寫的。其中有些故事的尋蹤,刷新了人們對于紅色遺跡的既有理解,也為保護上海革命遺址遺跡打開了新的一頁。談到該系列故事時,參與創作的中國作協副主席葉辛表示,紅色書寫不能僅僅滿足于對革命先烈及地標的簡單介紹,或是流于單一史料的陳列,而是要盡可能沉下去,融合歷史與現實,傾注感動與情懷,以生動感人的紅色故事打動更多讀者。在三輯作品共收入200多個革命遺址故事、篇幅逾百萬字的“紅色足跡”系列中,作家們不僅用文學化手法展現了波瀾壯闊的歷史長卷,也完成了他們對這座城市中紅色記憶的集體探尋和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