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響》
《回響》
作者:東西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1年6月
ISBN:978-7-02-016004-4
單 價:59.00元
后 記
四年前的春天,我構思這個小說并開始寫它,以為乘著一股沖勁兒會很快把它完成。但是,只寫了幾千字我便遇到了阻力,才發現寫這個題材我還沒準備好。從家庭或從案件寫起?這確實是一個問題,它折磨了我好一陣子。于是我不得不寫了兩個開頭,試圖二選一。我認為有兩個開頭對得起這個小說了,卻不料這僅僅是開頭的開頭。從2017年初春到2019年夏末,我都在寫這個小說的開頭,一邊寫一邊否定,一邊否定一邊思考,好像患了“五千字梗阻”,即每次開頭寫到五千字左右,就懷疑這不是最好的開頭,便習慣性地想要從頭再來,以至于懷疑意大利作家卡爾維諾的《寒冬夜行人》不是他故意要那樣寫,而是因為寫不下去了才不停地只寫開頭部分。當然,他有漂亮的借口:“我很想寫一部實質上只不過是‘引言’的小說,它自始至終保持著作品開始部分所具有的那種潛力,以及始終未能落到實處的那種期待。”可是,我找不到借口,而且我還不能重復別人的借口。
下筆如此之難,是因為對小說涉及的兩個領域(推理和心理)比較陌生。之前,我從來沒碰過推理,也從來沒有把心理學知識用于小說創作,但這次我想試一試。顯然,這兩方面的經驗和知識儲備都不夠。2017年下學期,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聘請我為駐校作家,我在校園里一邊寫小說的開頭一邊構思,一邊構思一邊利用空余時間閱讀和聆聽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學習心理學對我是一次拓展,雖然那半年小說創作的進度略等于零,可我的一些觀點卻發生了微妙的改變,尤其對他人對自己都有了比從前稍微準確一點的認識。內心的調整,讓我寫人物時多了一份理解,特別是對人物的復雜性有了更多的包容。多年前寫《后悔錄》時,我就有意識地向人物內心開掘,并做過一些努力,但這一次我想做得更徹底。認知別人也許不那么難,而最難的是認知自己。小說中的人物在認知自己,作者通過寫人物得到自我認知。我們虛構如此多的情節和細節,不就是為了一個嶄新的“認知”嗎?世界上每天都有奇事發生,和奇事比起來,作家們不僅寫得不夠快,而且還寫得不夠稀奇。因此,奇事于我已無太多吸引力,而對心靈的探尋卻依然讓我著迷。
卡夫卡說:“巴爾扎克帶著一根手杖,上面有這樣一句格言:‘我沖破每個障礙’,而我的格言寧肯這樣:‘每一個障礙都使我屈服’。”這是卡夫卡的自我心理暗示,他認為自己是個弱者,沒有巴爾扎克那么強悍。有人喜歡巴爾扎克,有人喜歡卡夫卡,寫作者都在找自己的同類。兩種心態如果自我認識不足,都可能給寫作帶來負面影響。強者的寫作心態會被自我捧殺,容易讓寫作變得簡單粗暴;弱者的寫作心態容易自我沉淪,會讓寫作變得猶疑徘徊。但每一種心態的形成都不是天生的,它跟家庭、現實和經歷均有關系。我一直是弱者心態,猶疑徘徊如影隨形,甚至經常懷疑寫作的意義。為了克服這種心理,我在寫作過程中重讀了四部經典名著,一方面是吸取這些作品的創作經驗,另一方面是通過閱讀它們樹立信心。由于過多的自我懷疑,我身體里形成了寫作的自我預警,每天超過一千字便會停下來重讀,找錯誤缺點,補細節。有時寫著寫著突然不想寫了,停下來思考兩天,發現排斥的原因要么是人物把握不夠準確,要么是情節推進不對。總之,一旦產生排斥情緒,我就知道困難降臨,必須讓障礙屈服。卡夫卡的寫作心態有利于作品構思,巴爾扎克的寫作心態有利于小說的推進。
在2021年的鐘聲敲響之前,我完成了小說的初稿,之后又用了四十天的時間對拙作進行修改、校正。創作期間,我曾就刑偵方面的一些細節請教過一位刑偵專家,就心理咨詢方面的某些知識請教過金熙女士,也曾請身邊的好友、同事和學生幫忙校對,在此一并表示感謝。感謝單位、家人和朋友對我寫作的支持,感謝《人民文學》雜志發表該小說,感謝人民文學出版社接納此書。
2021年3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