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經典中的黨史》同名主題展亮相中國國家博物館 百件紅色經典美術作品匯聚成建黨百年壯闊的視覺史詩
陳逸飛 、邱瑞敏 《在黨的 “一大”會議上》,1977年,中國美術館藏。 羅工柳《地道戰》,1951年,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潘嘉俊《我是海燕》,1972年,廣東美術館藏。 制圖:馮曉瑜
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央美術學院等共同推出的百集特別節目《美術經典中的黨史》自年初亮相以來,引發社會各界強烈情感共鳴和廣泛熱議好評,新媒體端點擊量屢創新高,成為現象級“爆款”。昨天,節目同名主題展《無聲詩里頌千秋——美術經典中的黨史主題展》于中國國家博物館啟幕,引領人們將視線投向串聯百年黨史的一幅幅紅色美術經典原作。
展覽以《美術經典中的黨史》節目為依托,以百年黨史發展的重大事件為時間線索,在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中國美術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廣東美術館五家單位的館藏中,遴選出100件反映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各個歷史時期極具代表性的美術經典作品,以生動的藝術形式讓大眾更加深刻地了解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發揮美術作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獨特作用。
此次展出的美術經典作品,涵蓋國畫、油畫、版畫、雕塑等多個藝術門類,既有各個時期名家大師作品,也有近年涌現的優秀中青年美術家作品。其中,潘鶴創作于1957年的雕塑《艱苦歲月》就是一件相當經典的作品,以小戰士托腮傾聽老戰士吹笛子的凝練畫面,將艱苦的歲月變為抒情的表達,傳遞出對于未來的向往。羅工柳的油畫《地道戰》根據冀中軍民利用地道戰保家衛國的偉大創舉而創作于1951年,將西方油畫在寫實中求神韻與中國傳統水墨畫在寫意中求神韻的不同特點加以結合。油畫《毛澤東到了陜北》、雕塑《小號手》、國畫《巧渡金沙江》等一批創作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精品,此前很少對外展出,難得一見。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覽特別加大了對新時代主題的展現,其中四幅油畫《初春——習近平總書記重訪梁家河》《踏雪邊防》《未名湖畔》《雨潤新港》以數字化方式展出,吸引了觀眾的目光。
中宣部副部長、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臺長兼總編輯慎海雄在開幕致辭中指出,《美術經典中的黨史》是中央主流媒體今年首檔展現中國共產黨百年征程的專題節目,是在新時代傳承弘揚“紅色經典”的創新舉措。在即將迎來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偉大時刻,再次推出同名主題展,意在用經典美術作品匯聚成壯闊的視覺史詩,為人民群眾奉獻一場高品質的藝術盛宴、一次深刻生動的黨史學習教育。
在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看來,幾代美術家懷以堅定的理想信念,執守藝術創造的初心,創作了一大批反映黨的奮斗歷程、中國社會滄桑巨變和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美術經典。這些作品從它們問世以來,就發揮著感染人、激勵人、鼓舞人的作用,在中國美術百年篇章中散發出永恒的光彩。此次展覽的舉辦有機會讓廣大觀眾直面原作,領略作品的藝術內涵和藝術精彩,感受美術家在造型、色彩、筆調、意境等方面的鮮明時代特征,同時也將激勵中國美術家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更多地描繪黨史、反映生活、謳歌時代,努力創作出無愧于時代的新的美術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