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魯迅作品在緬甸的傳播及其影響 ——以貌廷《鄂巴》為例
    來源:《南方文壇》 | 路文彬 張秋琳  2021年06月23日09:35

    毫無疑問,魯迅的文學影響是世界性的,但就筆者研究所見,其中對于緬甸的影響尤為顯著,只是我們對此的了解和研究至今仍顯不足。“翻譯是跨文化交流的橋梁,是傳播外來知識的重要渠道。”②近現代以來,隨著中緬兩國經濟文化往來的不斷深入,中國的文明成就通過譯介,持續推進著緬甸漢學的發展。尤其是在文學方面,一些中國作家在緬甸產生了極大影響,不僅促進了緬甸翻譯事業的繁榮,而且推動了緬甸文學創作水平的提高,其中首要的當屬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重要的作家魯迅。中緬友好協會曾經多次舉辦紀念魯迅的活動,佐基(Zawgyi)、貌廷(Maung Htin)、扎瓦那(Zawana)、紅鷹(Lin Yonni)和德貢達雅(Dagon Taryar)等緬甸著名文學家都在活動中誦讀過魯迅,包括其他中國作家的作品③。

    魯迅在中國的地位類似于緬甸和平國父德欽哥達邁(Thakhin Kodaw Hmaing)在本國所受到的無上推崇,不過魯迅在緬甸亦頗負盛名,可以說緬甸人民像關注德欽哥達邁一樣關注著他,如在緬甸蒲甘(Bagan)出版社2007年出版丁貌敏(Tin Maung Myint)所著《世界名人的偶像》一書中,便輯錄了贊美他們二人的文章《德欽哥達邁和魯迅》。當時的中緬兩國歷史背景頗有相通之處,同樣是處于遭受殖民侵略的封建王朝時代,方方面面無不面臨著西方現代性的沖擊,迫使其偏安一隅的小農意識與國家危亡憂患意識的覺醒之間產生著沖突的張力。緬甸以中產階級為主力的革命者,希望團結數量最為龐大的社會底層民眾來共同反抗壓迫;在對他們進行啟蒙時,鑒于國內華人人口數量的眾多占比,以及他們對于中國作家魯迅不同程度的了解,緬甸翻譯家們自然而然地將目光聚焦在魯迅身上,先后至少曾有十二位著名緬甸翻譯家譯介過魯迅的作品。如果說“海外漢學研究的基礎是漢學家,是人物;抓住了人物,就會有文獻、有著作,有歷史活動”④,那么要研究魯迅作品在緬甸的傳播及其影響,就當然不能忽略這十二位魯迅作品的譯者。

    緬甸的文學歷史時期可以分為上古文學(?—1287)、封建王朝時期文學(1287—1885)、殖民統治時期文學(1885—1947)以及獨立后的緬甸文學(1948— )。在這十二位翻譯家當中,除了明丹(Myint Than)、葉特(Ye Htet)屬于獨立后的緬甸文學時期,其余都是殖民統治時期的著名翻譯家。其中輩分最高的敏杜溫(Min Thu Won,1909—2004)是號稱緬甸“實驗文學家三杰”之一的開拓者,于1989年1月29日譯畢中緬交流史上誕生的最早文學作品《驃國樂》,并于同年5月在《數碼娃》雜志上發表。他曾在1961年到訪過中國,并在近半個世紀之后,于其子吳廷覺(U Htin Kyaw)任緬甸總統期間,即2017年4月由中國外文出版社出版《敏杜溫的中國緣》中緬雙語版。貌廷最大的成就則是創作了先后被翻譯成中文、印度文、俄文、日文等多種語言的經典小說《鄂巴》(Nga Ba),“他也曾訪問中國,跟老舍、茅盾都見過面”⑤。1976年,他自編的世界各國文學簡史《世界人文指南》系列叢書由緬甸文學宮出版社發行,共七冊,其中包括《世界人文指南——中文和日文的歷史》,被緬甸讀者們視作中國人文簡史的經典書籍。在該書中,作者從盤古開天一直講到毛澤東,其中就包括魯迅的生平簡介及其代表作《狂人日記》《阿Q正傳》的緬文名翻譯,以及對阿Q精神的解讀,稱“阿Q內心也充滿革命的想法,但是沒有人給他機會。像阿Q一樣的貧困農民只能‘順其自然’,聽從于命運的擺布”⑥。東敦枝吳哥哥基(Taung Twingyi U Koko Kyi,1913—1981),是一位革命作家,所以一生翻譯的大都是有關革命的作品,比如毛澤東的《實踐論》《矛盾論》《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劉少奇《論黨》,以及包含介紹朱德元帥生平事跡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元帥傳記叢書》等。德多(Thet Toe,1913—2003),原名吳歐佩(U Ohn Phay),是緬甸現當代最著名文學家之一,詩人、翻譯家,曾翻譯編撰出版魯迅、巴金以及中國唐傳奇等作品,其《世界短篇小說及德多的闡釋》(1965年蒲甘出版社初版,2002年9月池薩雅(Chitsayar)書局再版)即收錄有相關中國作家的作品。妙丹?。∕ya Than Tint,1929— 1998),是有一定世界性影響的作家,同時也是一位多產的翻譯家,翻譯過大量西方文學作品,也翻譯過很多中國文學作品,其中,1988年出版的《紅樓夢》緬文版便是很多中國人研究的對象;2016年11月多民(Toe Myit)出版社出版了他翻譯的《水滸傳》,這一譯著在緬甸國內也產生過極大的轟動。貌奈溫(Maung Nay Win,1930—1991),跟東敦枝吳哥哥基一樣,也是位革命作家,尤其擅長翻譯革命文學作品,翻譯出版有《跟隨毛澤東長征》(陳昌奉)、《小兵張嘎》(徐光耀)、《論共產黨員的修養》(劉少奇)等。梭咩(Soe Myaing,1931—2006),作家,也是高中校長;他翻譯過國外的各種英文小說,其中有關中國的主要有《魯迅選集》和茅盾所著的《子夜》等。謬溫(Myo Win,生卒年不詳)是最早翻譯魯迅作品的人,但他和昂贊(Aung Zan,生卒年不詳)、哥達(Ko Tar,生卒年不詳)在緬甸的影響都相對較小,他們的情況均將在下文提及。明丹(Myint Than,1949—),是最杰出的緬甸現代作家之一,不但翻譯過魯迅的多篇作品,還翻譯過《老舍小說全集》《王安憶的短篇小說》等。葉特(生卒年不詳)作為作家的名聲在緬甸不是很大,著有《中國哲學與典型的文學道路》一書,2017年由月拉野(Ywethla Yite)出版社出版。

    不過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十二位中文翻譯家當中,著手翻譯《魯迅全集》的是梭咩,但大多中國人最熟悉的卻不是他,而是敏杜溫和妙丹丁,只有緬語系的學生相對會熟悉梭咩一些。到目前為止,東南亞這些國家中的泰國、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國都已有關于魯迅作品在本國的傳播研究,而唯獨緬甸還沒有進行過相關的研究。這些但凡譯介過魯迅的國家,作為首部作品譯介的,要么是《狂人日記》,要么是《阿Q正傳》這樣兩部魯迅最具代表性的小說。緬甸也不例外,其中首開魯迅譯作出版風氣之先的,就是謬溫在丁溫書社(Tin Win)出版的《阿Q正傳》;《典型文學論文集》一書中曾這樣寫道:“魯迅的作品于1953年開始在緬甸傳播,即緬甸作家謬溫翻譯出版的魯迅的《阿Q正傳》?!雹叨铝τ谙到y翻譯魯迅作品的梭咩則于1966年翻譯出版了《魯迅選集(第一卷)》,次年又翻譯出版《魯迅選集(第二卷)》,這兩卷選集均由雅某娜(Ya Mon Nar Sarpay)出版社出版,該出版社以出版全球純文學作品為主,一般不涉獵革命政治性文學。該出版社目前已經停止運營。這兩卷《魯迅選集》的目錄分別為:《狂人日記》《孔乙己》《藥》《明天》(譯為《天亮時》)、《一件小事》《風波》(譯為《茶碗里的風波》)、《故鄉》(譯為《原地》)、《阿Q正傳》《社戲》《祝?!罚ㄗg為《新年舉行的一個祭祀典禮》)、《在酒樓上》(譯為《在夜店里》)以及《幸福的家庭》(譯為《一個幸福的家庭》)、《肥皂》《孤獨者》(譯為《躲避社會者》)、《傷逝》《離婚》《奔月》《鑄劍》(譯為《一位鑄劍師》)……可以看出,這些都是收錄在魯迅《吶喊》《彷徨》《故事新編》三本小說集里的作品。其中,《魯迅選集(第二卷)》當中還包括《野草》《朝花夕拾》等集子里的散文作品:《秋夜》(譯為《夏下夜》)、《影的告別》《求乞者》(譯為《求乞者們》)、《復仇〔其二〕》(譯為《復仇》)、《希望》《雪》《風箏》《好的故事》《過客》《死火》《狗的駁詰》《失掉的好地獄》《立論》《死后》《這樣的戰士》《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臘葉》《淡淡的血痕中》《一覺》《阿長與〈山海經〉》《五猖會》《無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父親的病》《藤野先生》《范愛農》《贈畫師》《悼楊銓》。

    此外,緬甸文學之父敏杜溫(Min Thu Won)于1956年出版了自己的專著《魯迅》,該著作由慢卡哪文學(Mankanat Sarpay)出版社出版發行,并于2007年進行了再版。2015年8月,塞古瞅瞅文學(Seikku Cho Cho)出版社又重新出版了此書,塞古瞅瞅文學出版社屬于深受緬甸當代青年人喜愛的一家知名出版社,對于稿件的質量要求極高,通常出版發行的都是之前已然在社會上產生過較大影響力的作品。敏杜溫的這本《魯迅》內容包括魯迅一生中的主要事跡,還有其作品《一件小事》《風波》、馮雪峰的《魯迅的文學道路》(被拆分成《魯迅的文學》和《魯迅的道路》),以及魯迅的一些照片等。1956年,仰昂敏加德(Yanaungmyin Kyitar)出版社還出版了他編寫的小冊子《魯迅逝世20周年紀念》。妙丹丁在1957年5月用筆名妙丹(Mya Than)在《數碼娃》雜志上發表了魯迅《狂人日記》的譯作,該雜志專事翻譯海外文學作品。《鄂巴》的作者貌廷則于1964年翻譯了《起死》,發表在1964年10月《維達依》(Ngwe Tar Yee)雜志第52期。1974年,貌奈溫通過文學世界出版社(Sarpaylawka)翻譯出版《魯迅的革命文學》,其中收錄的都是從英文翻譯過來的關于魯迅的評論文章;同年,妙丹丁又在塞古瞅瞅出版社翻譯出版了自己主編的《20世紀世界著名短篇小說選》,其中收錄的唯一中文作品即是魯迅的《故鄉》。此書后來又由該出版社分別在2013年和2018年進行了兩次增訂再版。東敦枝吳哥哥基在1975年翻譯了《狂人日記》和《阿Q正傳》,收錄于由文學友誼(Sarpay Mate Swe)出版社編輯的《新文學小說集》。據記載:“1975年德都編譯的《世界短篇小說選》中,選錄了14個國家的36篇作品,其中包括中國著名作家魯迅的《藥》等4篇。”⑧但目前能夠找到的是娃某昂(War Moe Aung)出版社于1995年5月出版的緬文第二版《世界短篇小說》兩冊中的第一冊,落款處顯示他完成于1968年6月20日。隨后,妙丹丁于1976年1月翻譯了《上海文藝之一瞥》,發表《三訂》(San Thit)雜志上。昂贊1962年1月同妙丹丁一起去北京魯迅故居參觀,對許廣平進行過采訪。1979年10月,他編寫的魯迅傳記《魯迅或黑暗時代中的英雄戰斗者》通過隨貝您文學(Shwepanenyin Sarpay)出版社發行了1000冊,2017年10月由妙南達文學(Myanandar Sarpay)出版社再版,改名為《中國民族文學家》。該書主要介紹了魯迅的生平事跡,但沒有涉及他的情感經歷和家庭生活。1981年11月,妙丹丁又在《欽》(Chin)雜志上翻譯發表《一件小事》,題目譯作《破衣服下單純的心》。1995年12月,他繼續發表了譯作《在酒樓上》,題目譯作《希望和失望》,刊載在《榜微迪》(Pan Wai Thi)雜志上。明丹則于2004年5月在破瓦書局(Phoewa Press)翻譯出版了《魯迅短篇小說第一集·在旁邊鼓勵》,其中收錄有《孔乙己》《藥》《明天》《一件小事》(譯作《不重要的一件事》)、《頭發的故事》《風波》《故鄉》等7篇小說。此外,葉特還翻譯過魯迅雜文《生命的路》,收于前面提到的《中國哲學與典型的文學道路》一書。2013年,哥達在某耶文學(Monyway Sarpay)出版社出版《一位作家的記錄》,此書主要記載的是他的生活日記和文學創作,總共13章,而其中第13章內容記載的便是他翻譯的魯迅《野草》中的3篇:《題辭》《希望》《求乞者》。

    雖然看上去魯迅小說緬文版最早是從20世紀50年代才開始,而當時緬甸的反殖民戰爭已經結束,魯迅的作品似乎對于革命精神的啟蒙意義已經減弱,但實則不然。一方面,由于殖民時期政治上的審查和經濟上印刷技術有限,期刊大多夭折,完整本書籍很難印發,一些發表在期刊上的譯作往往也只有一個或幾個章節,故而魯迅的小說在當時有些只能是片段式的翻譯,且往往會被查封,不過其產生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岸稹苯Y束之前,魯迅的譯本在緬甸未能得到留存,這也恰恰證明了“不管是如何偉大的作家,時代的特征和變化都會影響其傳播的順暢程度”⑨。另一方面,新的國家政權面對空前的歷史變革,急需向他國借鑒經驗,為了文明制度建設和民族性格培養的需要,人們再一次關注到了魯迅。于是,直到緬甸實現國家獨立之后,魯迅的作品才得以重見天日,并出現完整的譯本。而且,重新進入緬甸人民視野的魯迅很快得到了緬甸數位頂尖級文學翻譯家的青睞。

    作為魯迅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他唯一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先后在1966年和1975年分別由梭咩、東敦枝吳哥哥基翻譯成緬文。梭咩的譯本收于《魯迅選集(第一卷)》,并保留了原文的小標題:《優勝記略寫》《續優勝記略》《戀愛的悲劇》《生計問題》《從中興到末路》《革命》《不準革命》《大團圓》。在此有必要提及的是,《阿Q正傳》還曾被選入緬甸外國語大學碩士班的教材當中。“阿Q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具典型意義的人物形象,差不多是國人集體記憶中的一個文學形象,尤其是他身上表現出的精神勝利法,不僅體現了我們自身民族性格中的弱點,也是全世界人類共有的人性弱點,這樣的經典人物超越時代和地域,極具歷史和現實意義。魯迅先生當初塑造阿Q的目的是為了啟蒙,為了暴露民族的弱點,以引起療救的注意,所以,只要阿Q這類人物還存在,這部小說就必須傳播給民眾,而縱觀《阿Q正傳》的傳播史,我們可以從中探尋到社會歷史發展的脈搏。”⑩正是基于阿Q這種在時間和地域上的超越性,多個國家都出現過阿Q的仿寫和續寫,而在筆者看來,緬甸作家貌廷 1947年通過《世界文學》(World Literature)書局出版的長篇小說《鄂巴》應該算是其中最為成熟和成功的一部作品。盡管作者未曾明確談及該小說男主人公與阿Q之間的關系,但是不難看出,農民鄂巴與魯迅筆下的阿Q在遭遇上有著極大程度的相似性,因而《鄂巴》之于《阿Q正傳》的借鑒,一向被人們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況且作者本人也從未對此有過異議。有研究者亦曾如此明確寫道:“貌廷的《鄂巴》也明顯受到魯迅《阿Q正傳》的影響。我們從兩篇小說的開頭部分對兩個主人公的介紹,鄂巴與地主吳達剛、阿Q與趙太爺的關系,鄂巴的結尾與阿Q的勝利等幾個方面都隱隱約約可以發現某些相似之處。魯迅在《阿Q正傳》中對阿Q飽受摧殘的遭遇寄予同情,表現了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感情。貌廷《鄂巴》中的鄂巴也被塑造成一個逆來順受的農民形象,他令人可憐同情,同時也使人不滿氣憤甚至可笑。所以盡管兩個典型人物所處的典型環境并不相同,但的確有著某些共同之處,難怪有些緬甸華僑曾把《鄂巴》這一書名譯成《阿八正傳》?!?

    同文學交流與互鑒的普遍規律一樣,緬甸本土文學創作對于魯迅作品的學習和參考亦非生吞活剝,而是有意識地結合了本國的實際情況,從而令自己的作品獲得了新的生命力;不僅助動了本國文學的發展,甚至也對華語世界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影響。例如,人民文學出版社便在1958年11月出版了《鄂巴》的中文譯本,并于1959年9月再版。而且中國還以該小說為藍本改編拍攝了電影《鄂巴》。不僅止于此,《鄂巴》在中緬以及其他很多亞歐大陸的國家都產生過相當的影響力。

    不過耐人尋味的是,《鄂巴》的創作時間其實明顯早于《阿Q正傳》被引進緬甸本土的時間。然而事實上,這樣的情況——對魯迅作品的模仿先于魯迅作品在本土的譯介,亦并非個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都存在有這樣的例子。對于出現此種情況的具體原因,無疑跟英國的殖民統治有著必然的關系,要知道,當時的緬甸漢學存在一個不容忽視的特點,即中國的文學作品大多都不是從中文直接翻譯過來的,而多是從英文譯本進行轉譯的。所以,在《阿Q正傳》被以緬文形式引入之前,貌廷接觸英文版《阿Q正傳》的可能性也是很大的,而《阿Q正傳》的英文版本早在1926年即由中國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譯者為梁社乾?。再則,貌廷本身也是一位英文翻譯家,用英文譯介過世界各地包括中國的文學作品,如他翻譯編撰的《世界短篇小說集》(蒲甘出版社1972年出版,雅培文學(Yarpyi Sarpay)出版社2000年再版)一書就收錄了世界各國的38篇短篇小說,其中包括魯迅的《起死》、老舍的《抱孫》,以及譯名為《真愛》的《李娃傳》這三篇中文小說作品??梢?,貌廷應該很早就從英文世界里熟悉了魯迅的作品。同《阿Q正傳》一樣,《鄂巴》也被緬甸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德貢達亞稱作“反映時代的一面鏡子”?,這面鏡子從人物到環境幾乎都可映射出《阿Q正傳》的影像。

    魯迅小說在緬甸得以廣泛傳播,也與他的鄉土情懷不無關系。因為緬甸是一個農業為主的國家,農民占全國人口的大多數,鄂巴就是一位典型的緬甸農民。魯迅筆下農民所暴露出的國民性缺陷,在殖民地時期的緬甸農民身上同樣存在。魯迅大量以農村和農民為背景的小說很容易引起緬甸人民的共鳴。《鄂巴》成功地反映了抗日斗爭這一歷史時期廣闊的農村社會現實生活,講述了一個軟弱善良的農民在重重剝削下經歷了一系列苦難最終走上革命道路的故事。阿Q的影子集中體現在男主人公鄂巴和反派人物樸斗的身上。鄂巴從出場時就是一個容易滿足,對自身的處境不加思考的形象。甚至連名字都無所謂,“對他來說,不管怎么稱呼他,農民不還是個農民嗎!”?(為方便中國讀者了解起見,我們特意選用了《鄂巴》中譯本)這體現出來的是他放棄了自我,雖然他有名字,事實上跟沒有名字的阿Q一樣。鄂巴是個沒見過世面的淳樸佃農,日復一日辛勤勞動,他的思想其實很簡單,自始至終就是覺得農民不論到了哪個時代也還是種地,最好的情況不過就是多種幾十畝地罷了。雖說他對一些事物也會有自己的看法,但往往忍辱屈從,安于現狀,沒有更多的追求,很多事物他都滿足于夢里見一見就足矣。例如,聽說仰光大金塔怎樣輝煌之后做了個夢便算見過,根本不想要走出村子去仰光看一看。被警察抓起來的時候,他想的不是什么反抗和正義,而僅僅是欣慰于夢見妻子帶了一個日本人來替自己坐牢。他的生活愿望仿佛都是在夢里、現實中,他只想一成不變地種地,唯一有所期待的就是找個女婿能幫自己種更多地,以改善自己的生活。此外,只是想想自己祖父先前闊過的樣子,他也就很感到心滿意足。然而,鄂巴在農民里又算是一個機靈的人,因為他結識一些有錢的人,還了解要和英國作戰的日本有廉價瓷器出產;有時還能提早知道一點戰爭的消息。此點與阿Q頗為類似,傳遞些許小道消息就可讓他感到自己的價值,不一樣的是,鄂巴倒是希望自己的消息能夠讓農民朋友早做準備,而不僅僅是用來提升自己受關注的程度。但問題是,鄂巴之于戰爭的提醒似乎又并無大多意義,因為其本身對戰爭壓根就沒有真正的概念,向來是把戰爭當成理所當然的家常便飯的。

    對于地主收租,因為從祖輩就是如此,故而鄂巴也從未覺得有什么不合理。如果感覺要交的佃租實在高了,他也不過就對地主吳達剛說一句“你看著辦吧”。他被洗劫一空的時候,是吳達剛借給他錢應付難關,因此他便認定吳達剛是個大善人。鄂巴品性憨厚善良,不愿以惡意去揣度別人。在他的眼里,所有的勞動者都是一樣的,無論什么種族國家。對于壓迫者,他以為,只要你主動去巴結他們,他們就會傾盡全力對你好。盡管鄂巴像阿Q一般怯懦,但他還是有些同情心的,如樸斗趁著所謂革命的時機搶劫何依的時候,鄂巴會用充滿關懷的語調安慰何依說:“有我們在呢!”?結果,他毫不猶豫幫何依藏起了松木箱。鄂巴在被樸斗砍傷后,開始了一連串的變故。他被誣陷為強盜投入獄中,受到嚴刑拷打,但他并不糾結于自己的冤屈。針對日本人的審問,鄂巴并不關心,此刻,他一心所想的是,與其被折磨得生不如死,不如索性趕緊就把沒做過的事情招了以求死得痛快。比阿Q幸運的是,鄂巴最終沒有被處以極刑,他被日軍釋放后又抓去修了鐵路。為了救他,女兒被樸斗欺騙,遭到日本軍官奸污。未婚夫切吉為報仇參加了革命軍。在鄂巴終于逃回家鄉后,這一系列的深仇大恨使其萌生了參加革命活動的堅定決心??墒?,對于革命到底是什么?鄂巴終究懵懵懂懂。既然革命者德欽謬紐曾經幫助過他,他便愿意無條件相信德欽謬紐,為他提供一切便利。至于他所參加的活動性質及其危險,可以說鄂巴是一無所知。等到德欽謬紐等人被捕英勇就義時,鄂巴就是順乎本能僥幸逃脫,并找到了革命軍,與切吉意外重逢。鄂巴之所以參加伏擊,其初衷就是指望勝利了跟著分點東西。如果失敗了,就聽天由命。直到最后他也沒有明白,革命所追求的獨立自由究竟是什么東西?

    鄂巴覺悟不高,切吉對他講國家的前途時,他雖然向往,心中想的卻是:“所謂緬甸人的幸福,還不是詭計多端的一群有錢的市民們能夠多吃一些白糖嗎!”?他并不覺得國家的獨立跟自己有什么關系,政治對于他顯然不如自己的那幾畝地重要。像鄂巴這樣飽罹日本法西斯鐵蹄蹂躪的緬甸普通農民,雖說能夠理解緬甸人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日本的無條件投降的意義,但是他卻仍為英國統治者的歸來而開心,因為先前有這位主子的時候,他的生活很是安逸。因此,在鄂巴看來,英國殖民者的歸來意味著他的生活又可以回到從前的樣子了。只要不像日本人那樣逼得自己沒有活路,鄂巴就可以滿足。當然,鄂巴的滿足始終就是盲目的,因為他的愿望始終就是天真的,以為只要努力就能有美好的生活。而當他用辛苦積攢的5000日元為女兒置辦嫁妝時,才知道日元已被廢除,他的愿望瞬間又灰飛煙滅了,他“把裹錢的紙套撕開,把紙幣一張一張地搞散了,下面鋪上了一些木塊,然后進廚房拿出一塊燒得通紅的木柴把紙幣燒著了”?。不過,呆呆地望著這堆火的鄂巴的“臉上顯露出既高興又難過的表情”?。高興的是,他確認了日本統治時代的終結,難過的是英國老爺給他帶來的新生活卻是對他過去努力的否定。所以,最終的結果是:“他面前的火堆已經熄滅了,成了灰燼。鄂巴想依靠英國老爺們的幻想也隨著鄂巴面前的火堆而破滅了?!?可見,鄂巴的身上體現出了阿Q平庸之善?的一面,隱忍順從,只想茍活,不求意義,依靠“精神勝利法”的麻醉劑抵擋著所有的苦難和不幸。

    而與此同時,作為反面人物的樸斗身上體現出的則是阿Q平庸之惡的一面。他是花了四安錢買到的革命者的身份,但他也同樣不清楚革命到底是什么,只是政治嗅覺比較敏銳而已,幾乎每個政黨都會加入,為的就是得點會費,或者是到村民家里去“革命”,狐假虎威,搶奪些銀圓。這些情節不禁讓人聯想到阿Q,聽說城里革命了,也跟著喊革命,想借機去廟里和趙太爺家撈一點好處。樸斗一度依仗著日本人的勢力作威作福,而被洋主子拋棄時又搖尾乞憐。作者通過這個人物反思了啟蒙的問題,人們并沒有真正明白革命到底是什么,仍然只是懷著一種小農意識去革命。顯然,靠著樸斗這樣的所謂革命者,緬甸是不可能獲得民族獨立的。如果說鄂巴的革命只是目的不明確,但客觀上還有為獲得生存權的努力,而樸斗的革命就只是一種赤裸裸的發財手段了,它只會加重緬甸人民的苦難。

    這部小說中以米潑為代表的農民,突顯的則是祥林嫂式的愚昧,她對于生活寄予的全部希望就是企圖通過向神祈禱的方式來實現,而沒有反抗的祈禱最終帶給她的同樣是徹底的絕望。需要指出的是,我們認為《鄂巴》在借鑒《阿Q正傳》的同時,也試圖進行了超越。例如,作者自覺塑造出了像德欽謬紐這樣真正的革命者形象,以及在革命中逐步成長起來的新一代青年切吉。他們作為緬甸民族的希望,使得作品省略了《阿Q正傳》那種悲哀的色調,同時亦沖淡了魯迅之于阿Q所懷有的怒氣。

    就《鄂巴》的十三章目錄來看,也仍能明顯見出貌廷所受魯迅思想的影響:

    第一章 機靈的人

    第二章 松木箱

    第三章 害群之馬

    第四章 友誼的開端

    第五章 帝國主義者

    第六章 日本緬甸的“文明”

    第七章 從地獄中來,到更大的地獄中去

    第八章 吃人

    第九章 消滅日本鬼子

    第十章 國家的敵人

    第十一章 革命旗子光芒萬丈,太陽旗子暗淡無光

    第十二章 印度父女頭上的筐

    第十三章 鄂巴的勝利

    其中,“機靈的人”有一定反語的成分,阿Q每每優勝,也仿佛是很機靈,但真正暴露出的不過是其自作聰明的愚蠢實質?!俺匀恕眲t直接就是魯迅針對中國歷史的評價,而緬甸歷史上也確實有過吃人的暴行。可悲的是,像鄂巴這樣的農民世代對于吃人的歷史皆無動于衷,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參與著吃人與被吃的歷史。他們甚至還不如《狂人日記》里的那個瘋子,至少這個瘋子比他們更清醒地看到了歷史吃人的真相?!熬駝倮ā弊鳛榘的法寶,亦是鄂巴有時不得不用的伎倆。盡管鄂巴沒有像阿Q那樣,將自己受到的欺侮轉嫁給更弱者,但在假想中獲得滿足的癖好卻與阿Q相當一致。要說渾渾噩噩的鄂巴在目睹別人的不幸時沒有幸災樂禍,但事實上也的確是毫無作為,表現的仍是阿Q“不爭”的一面。鄂巴同魯迅筆下中國鄉村中那些小人物們一樣,在渾然不覺中心安理得地忍受著被壓迫與被剝削?!岸醢偷膭倮眲t跟“大團圓”有異曲同工之妙,雖然革命勝利了,但是鄂巴卻必然失敗了?;诖?,鄂巴在喊出“我們是緬甸的主人。我們的革命勝利了”?之后,“他又懷疑起來:究竟是什么樣的革命勝利了呢?”?在鄂巴喊出這句口號時,我們仿佛又重溫了阿Q被押赴刑場時那副茫然可笑的樣子。設若說魯迅的創作難免存在著一定歷史局限,致使其更多注意到的僅是民眾的愚昧麻木,而沒有深入體察這種愚昧麻木背后的權力成因?,那么相對說來,《鄂巴》在這一點上卻可謂青出于藍??梢钥吹?,貌廷對于鄂巴的命運有著更為深切的同情,而不僅僅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他沒有在批判鄂巴混沌度日的單純層面止步,而是竭力去探究其背后的深層原因,進而表現出《阿Q正傳》所沒有的體恤和寬容。善良的農民盡管最終依然無知,但貌廷并未因此否定他們的善良。作者用滿懷溫情的筆觸寫出鄂巴們所經歷的苦楚,沒有居高臨下的視角,因此賦予了這部作品《阿Q正傳》所明顯缺失的溫度。

    當然,魯迅側重于療救國人的靈魂,故而以批判國民性為主,希望促使中國的阿Q們進行反思;他的關懷是以憂慮和急切的情感體現出來的。而貌廷側重在鼓勵緬甸人民的革命精神,他是意欲借助鄂巴這個典型人物呈示出緬甸大眾在面臨復雜民族矛盾時的覺醒過程。這也是阿Q這個形象的善惡兩面被拆分到鄂巴和樸斗這兩個人物身上的重要原因。魯迅不留情面地指出國人從未取得做人的尊嚴,幾千年的歷史就是“欲做奴隸而不得”?和“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更迭交替。無疑,魯迅的國民性批判都是為實現其民族思想啟蒙的目的,貌廷寫作《鄂巴》的動機亦是如此,希望喚醒緬甸底層農民的自我意識,培養健全的民族人格,為進行偉大的革命反抗斗爭而服務。我們注意到,在《鄂巴》的中文版里,“德欽族是我緬甸人”?一句被譯成“我們是緬甸的主人了”?,這反映出的恰恰是作者的呼聲。

    魯迅的文化批判有很多指涉的是全人類的弊病,因而他的啟蒙不僅僅局限在中國地域,事實已然證明,他的文學思想是具有世界性貢獻的,誠如有學者指出:“在二戰前的東南亞國家那里,魯迅思想是殖民地人民抗擊殖民主義統治的精神動力;在這些國家獲得獨立后,魯迅思想和作品的傳播起到批判傳統負面價值、追求社會創新的推動作用?!?無論是《鄂巴》之于《阿Q正傳》的借鑒,還是它之于后者的局部超越,所能證明的皆是魯迅在緬甸文學史以及革命史進程當中起到的偉大作用。

    [路文彬,北京語言大學中文系;張秋琳(HTAY HTAY MYINT),緬甸籍,北京語言大學中文系博士生]

    注釋:

    ①貌廷(1909—2006):原名吳廷發,緬甸著名作家、詩人、翻譯家,主要作品有話劇《哥當》、小說《鄂巴》、詩集《背叛民族的敵人》等。

    ②萬雪梅:《試論漢學翻譯》,《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12年第1期。

    ③敏杜溫:《敏杜溫的中國緣》,外文出版社,2017。

    ④張西平:《編后記:漢學家研究是漢學研究的根本和重點》,《國際漢學》2018年第3期。

    ⑤⑥Maung Htin:World Short Story Collection,Pub-lished By Yarpyi Sarpay,Second Edition on 2000 June,P.315、127.

    ⑦Minn Kyaw、Kyaw Aung、Maung Khinmin:A Collection of Typical Research Paper,Published by Sarpay Bike Hman,First Edition on 1992,P.327.

    ⑧?李謀:《中國文學與緬甸文學》,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201/00/200521_532074690.shtml.

    ⑨黃盈秀:《當今泰國魯迅作品的接受度與新傳播策略——以〈阿Q正傳〉為例》,《上海魯迅研究》2015年第1期。

    ⑩孟昂、金鑫:《〈阿Q正傳〉在中學語文中的傳播與接受》,《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16年第5期。

    ?LU Hsün:The True Story of AH Q,translated by George Kin Leung,The Commercial Press,Limited,Shanghai china.

    ?許清章:《又見貌廷——訪緬甸94歲高齡作家貌廷》,《外國文學動態》2004年第2期。

    ?????????貌廷:《鄂巴》,北京大學東方語言系緬甸語專業師生集體翻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第1、13、121、135、135、136、136、136、136頁。

    ?路文彬:《中西文學倫理之辯》,中國文化戰略出版社有限公司,2019。

    ?路文彬:《論魯迅啟蒙思想的歷史局限》,《書屋》2003年第1期。

    ??魯迅:《燈下漫筆》,《魯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Maung Htin:Nga Ba P.98,Published By Myanmar Cupid PDF Creator Group,2020 on March.

    ?王家平:《百年來魯迅作品在世界上的傳播》,《學習時報》2011年9月26日。

    亚洲国产精品自在线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露脸国语对白河北| 国产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九九电影| 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久久| 伊人这里只有精品| 国产精品va一区二区三区| 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第1页| 成人国产精品2021| 激情亚洲一区国产精品|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系列| 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蜜芽影院|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APP| 蜜臀98精品国产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天天看天天狠|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一区| 污污网站国产精品白丝袜| 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99久久国语露脸精品国产|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大在线| 国产精品无码亚洲精品2021 | aaa级精品久久久国产片| 国产精品免费观看久久| 无码精品国产dvd在线观看9久|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国产不卡| 久久精品国产大片免费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秋霞| 国产精品玖玖美女张开腿让男人桶爽免费看 | 亚洲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中文字幕| 日韩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蜜月| 国产精品1000夫妇激情啪发布| 亚洲中文精品久久久久久不卡| 91精品国产免费久久久久久青草| 国产精品高清一区二区人妖| 97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焦| 69p69国产精品| 91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 亚洲精品第一国产综合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