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骨柔情浩然氣
中國共產黨走過了百年歷程,這期間無數革命者為新中國的建立流干了最后一滴血。許多先烈犧牲前留下了一句句一篇篇充滿革命激情卻又不乏兒女之情的遺言遺作。幾十年后當人們重新閱讀這些沾滿血淚的文字時,依舊禁不住熱淚盈眶,感慨萬緒,深深為先烈們的英勇無畏的獻身精神所感動,同時更加懷念那些為革命為人民甘灑熱血的先驅們。
“同志們,勝利的時候不要忘記我們。”這是烈士裘懷古就義前留下的一句名言。是的,不應該忘記,正如革命烈士鄧中夏所說,人生只有一生一死,要生的有意義,死的有價值。先烈們的死,重于泰山,感動神靈。“愿我的心血化為狂涌的圣水,將污穢的人間洗得凈凈地!愿我的心血化為光明的紅燈,將黑暗的大地照得亮亮地!愿我的鮮艷的心血之花,香刺得人們的心房透透地!愿我的蕩漾的心血之聲,飛入了人們的耳鼓深深地!”蔣光慈的詩,無疑是對先烈們的英勇行為做了最完美的詮釋。
革命需要犧牲,勝利從來都是來之不易。有多少人要為之灑熱血,拋頭顱,又有多少人因此終斷了骨肉之情。革命者也是尋常人,血肉身,七情六欲樣樣不缺。唯一不同的是信念永存,不可逆轉。
“在你長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記你的母親是為國而犧牲的!”這是趙一曼烈士于1936年8月2日寫給兒子“寧兒”的最后一封家書。趙一曼是位崇高的革命者,同時又是一位偉大的母親。鐵窗之下,她思念孩子,卻又不敢公開表露,只能“以假亂真”迷惑敵人。而內心里卻在呼喊:母親和你在生前是永遠沒有再見的機會了。希望你,寧兒啊!趕快成人,來安慰你地下的母親!
同樣是母親的江姐,身陷囹圄深知兇多吉少,一面橫眉冷對窮兇極惡的國民黨特務,一面深深掛念監獄外的兒子云兒。“假若不幸的話,云兒就送你了,盼教以踏著父母的足跡,以建設新中國為志,為共產主義革命事業奮斗到底。孩子們決不要嬌養,粗服淡飯足矣!”這是她寫給表弟的信,字里行間充滿了對兒子的牽掛和不舍。然而在革命和母子之間。江姐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前者。
革命者被贊譽是“鋼鐵鑄造”的,在敵人面前他們確實堅如磐石,毫不動搖,但這并非缺失“兒女情長”。相反,他們對父母對兒女對親人同樣“柔情似水”。
“弟所不能放心者,就是白發雙親未能奉養”。此話是烈士江詩詠90年前寫給大哥、二哥的信中的一段。
1929年5月,時任中共益陽縣白鹿區區委書記的江詩詠不幸被捕。在獄中,受盡酷刑,卻堅貞不屈。敵人想通過嚴刑逼迫他寫下懺悔書,他卻用敵人送來的紙筆,暗暗的寫下了兩封家書藏在腰帶上。一封寫給父母,一封寫給他的兩個哥哥。對父母不能盡孝表示了極大的遺憾。血淚之言浸透著滿滿的深情,令人不忍卒讀。
還有那位鐵骨錚錚的王孝和,面對敵人的酷刑,始終不透露一點黨的秘密。他不畏懼死亡,笑著走向刑場。劊子手驚恐的連打幾槍都沒命中目標,最后只能上前猛踹。就是這樣一個“鋼鐵”戰士,臨終前卻給父母和妻子留下了最后的遺言:父母養我之恩,恐難以報答,請父母諒解。然而為正義而死,死而無憾。對妻子他寫道:你要挺住,活下去,將我們的孩子養大,告知他們的父親是被何人殺死,教育他們要秉承我志。你已經盡了妻子責任,我很感激。
誰能想到這是一位24歲共產黨員給親人的“絕筆”?為了崇高的事業,堅強的信念,可以不惜生命,不懼死亡,然而始終也不會忘記自己的父母、妻子和孩子。盡管這種牽掛和惦念是痛苦、悲傷甚至無奈的,但只要有一絲的希望和機會,都會緊緊抓住,牢牢把握。
共產黨人從來就是有情有義,有血有肉的。英雄也有淚,有悲傷。只是對誰愛對誰恨心里清清楚楚,亮亮堂堂。為什么先烈們能如此打動活著的人們,讓人們由衷感到敬佩的敬重,除了那些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跡,更重要的是立在面前的是一個充滿感情和溫情的完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