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中國夢關鍵一步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中的第一個目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強調“扎實推動共同富裕”,把“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作為2035年遠景目標的重要內容。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黨帶領人民向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繼續奮勇前進。
實現黨對人民的莊嚴承諾
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同志明確提出了到20世紀末“在中國建立一個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陳光金認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現代化戰略聚焦于建設小康社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本質上是一種新型現代化。這一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現代化模式,把以人民為中心、促進公平正義、實現共同富裕等作為價值原則和奮斗目標,真正體現了新發展階段、新發展格局和新發展理念的要求。
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福建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許耀桐表示,在不同歷史時期,我們黨根據人民意愿和事業發展需要,提出了富有感召力的奮斗目標,團結帶領人民共同奮斗。黨的十二大正式提出到20世紀末要使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黨的十三大提出經濟建設“三步走”戰略。黨的十五大把“三步走”戰略進一步具體化。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納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這種以戰略綱領確立社會發展目標的方式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特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莊嚴承諾,是中國人民的共同期盼。
在迎接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時刻,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研究室主任郝永平提出,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意味著黨領導人民在共同富裕道路上邁出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大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價值追求是為了人民,力量源泉是依靠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成果要由人民共享。
不斷拓展小康社會豐富內涵
小康社會的內涵日益豐富,然而其中一以貫之的邏輯主線是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中國社會科學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第一副院長李友梅表示,這一理念根源于馬克思主義關于“人民性”的經典理論,賡續著中國優秀思想傳統,深深植根于中國社會現實。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在實踐中生動表現為“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從“溫飽”“小康”“全面小康”到“共同富裕”,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歷史時期因時因勢而變,持續回應滿足人民群眾訴求,這也成為黨帶領中國人民取得革命勝利、建設及發展成就的重要支撐。
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既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初心和使命的傳承發展,也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凝聚共識的最大公約數。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張士海認為,當前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存在,發展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依舊嚴峻,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的差距較大,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任重而道遠。因此,必須把共享發展理念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落實好、解決好、協調好區域之間、城鄉之間的發展差距問題,不斷滿足人民福祉,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斷朝著共同富裕的目標前進。
全面小康是城鄉區域共同的小康。華東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院長文軍認為,要堅持走“城鄉融合發展”道路,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把“城鄉融合發展”作為推進城鄉均衡發展、建設城鄉區域共同體的重要手段,以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路徑。城市要進一步加大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力度,通過增強鄉村自我發展能力、構建城鄉融合發展共同體,推動鄉村振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真正立足于鄉村自身,努力打造具有農村特色的鄉土風貌和文化。要始終堅持富民為本,切實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促進傳統農民向現代職業農民或城市居民的轉型發展,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
江蘇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中心南航基地主任王巖表示,要進一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在推進貧困治理走深、走實、走遠上下功夫,做好貧困治理轉型升級這篇大文章。要加強貧困治理常態化建設,著重完善收入分配調節機制、城鄉融合發展機制和區域協調聯動機制,從制度層面確保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及時惠及全體人民。要加強貧困治理專業化建設,充分發揮專業扶貧隊伍、專業扶貧組織作用,通過構建“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大扶貧格局,不斷提升扶貧政策和措施的針對性與靈活性。要加強貧困治理國際化建設,主動融入全球貧困治理格局,推動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減貧交流合作關系,在共同助力全球減貧事業的過程中增進各國人民福祉。
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將開辟人類社會走向現代化的嶄新道路。上海市委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執行院長王公龍認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不斷強化一系列戰略支撐。其中,科技創新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動力源”。只有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加快建設科技強國,才能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不竭的動力支撐,才能根本性解決科技領域“卡脖子”的問題,化解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中的戰略風險。現代產業體系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主心骨”。要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定不移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推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提高經濟質量和核心競爭力,為我國現代化建設提供穩固的實力保障。內需體系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穩定器”。要堅持將擴大內需作為戰略基點,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為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可靠的發展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