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個都挺著胸脯,高高地舉著火把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在黨史學習教育中,“看一次展覽,聽一次黨課,學一次黨章,觀一次專題片,重溫一次入黨誓詞”,有助于精神傳承、思想升華。
從這里誕生,從這里出征
梧桐樹下小洋房,里弄小巷石庫門。日前,中共一大紀念館正式開館。新建展館與一大會址隔街相望、交相輝映,共同組成中共一大紀念館。新館設有“偉大的開端——中國共產黨創建歷史陳列”展覽,采用文物實物、圖片圖表、油畫雕塑、實景還原、多媒體聲像等多種展示手段,生動展現中國共產黨誕生歷程。
1921年7月,一大在上海樹德里一間18平方米的石庫門民居內舉行。這是一幢漂亮的沿街建筑,外墻青紅磚交錯有序,門扇是黑漆實心厚木大門。我們黨從這里誕生,從這里出征,從這里走向全國執政。
參加一大的代表,年齡最大的45歲,最小的19歲,平均年齡28歲。他們懷揣救國救民的理想抱負,走到了一起。歷史總是在向前發展的,不可能一直停留在起點。但這個起點有我們的根、我們的魂、我們的初心和使命。我們黨的全部歷史都是從一大開啟的,走得再遠都不能忘記來時的路。
當時,出席一大的代表和相關人員圍著一張大桌而坐。28歲的毛澤東眉清目秀,身著灰色長衫;何叔衡是年齡最大的代表,長方形臉膛上留著黑胡子,看上去像是習慣于讀線裝書的老學究;李達光頭锃亮,戴著一副細圓眼鏡,學者味濃;李漢俊身著白色長衫,留著背頭,頗為儒雅。
董必武時年35歲,卻留著長長的山羊胡,頭戴西瓜帽,身著長衫,給人以憨實的長者印象;比董必武小10歲的陳潭秋濃眉大眼,西裝領帶,可謂“洋味十足”;劉仁靜是最年輕的與會代表,才19歲,有著一張娃娃臉;王盡美長臉寸頭,長著一對大耳;鄧恩銘圓臉清秀,留著三七開分頭。
關于會議是在望志路106號一樓還是二樓召開,一度有過爭議。1956年2月,董必武到上海視察,在會址內外觀察后肯定地說:“當年我們開會不是在樓上,而是在樓下,會議室應該布置在樓下。”由此,進一步明確了一大會址的現場及會場內部陳設等細節問題。
1977年創作的油畫《在黨的“一大”會議上》,是生動展現一大會場場景的代表作。創作者有選擇地進行了局部表現,視覺焦點是紅白交接墻前的青年毛澤東,其右手邊為何叔衡、王盡美,左邊是董必武、鄧恩銘、陳潭秋。畫中,毛澤東左手扶桌、右手揮動,可謂目光如炬;其余幾人或坐或站,但目光方向都與毛澤東一致,寓意黨的團結。
一大召開前后,全國共有58名共產黨員。這些早期黨員,主要分布在上海、北京、武漢、長沙、廣州、濟南和法國巴黎、日本東京等地,基本上受過中等以上的教育。他們中有的是參加過辛亥革命的同盟會老會員,有的是五四運動前后出國留學的知識分子,還有的是在五四時期成長起來的左翼青年學生,職業包括教師、編輯、記者或學生等。
應該說,很多人的家境都不差。他們投身革命、參與建黨,并不是迫于生計,而都是自覺肩負起救國救民的社會責任和擔當。
權威黨史資料顯示,這58人中,在革命中犧牲的有14人,病逝的有8人;堅持到革命勝利成為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有4人,擔任各級領導干部的有12人。此外,還有因各種原因脫黨退黨的。
從這一情況來看,歷經大浪淘沙,這58個人中的大多數是經受了考驗,做到了矢志不渝。正所謂:堅持初心者,千古流芳;背離初心者,遺恨千古。堅持初心,才有革命的勝利,才有新中國,才有新時代。
四道封鎖線,奮起一掃光
“西行秋風涼,月夜過湘江。四道封鎖線,奮起一掃光。”湘江,見證過一場真實而悲壯的史詩。紅軍將士在這里用生命鑄就了“鐵血后衛”的銅墻鐵壁。究竟是什么力量讓他們寧死不屈?在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怎樣的精神?
黃鎮的《過湘江》是有關“血戰湘江”一役的即興漫畫,作品最初見于《西行漫畫》(風雨書屋1938年版)。黃鎮,安徽桐城人,早年畢業于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和上海新華藝術大學。長征期間,他同千千萬萬的戰士一道萬里跋涉,并“在戰斗的行列中用畫筆寫下這些歷史的動人的場面”。
上世紀20年代,閩西地區橫征暴斂,苛捐雜稅多如牛毛。紅軍的到來,進一步傳播了“為勞苦大眾求解放”的思想。由此,先后有10萬閩西工農子弟報名參加了紅軍和赤衛隊。
后來,閩西各縣獨立團先后改編為紅軍地方主力,陳樹湘任改編后的獨立第七師師長。不久后,這支隊伍與其他隊伍一同整編,成為紅34師。
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圍剿”失利,紅軍開始進行戰略大轉移,踏上了長征之途。11月,紅34師受領長征途中的斷后重任,堅決阻擊圍追之敵。臨別前,軍團首長叮囑陳樹湘,一定要把干部組織好,要把戰士們安全帶回來。
湘江戰役打響后,陳樹湘率官兵死守陣地,與數十倍于己之敵殊死激戰幾天幾夜,直至中央紅軍主力突圍渡過湘江。但此時,紅34師已被國民黨軍阻隔在湘江以東。
戰斗中,陳樹湘身負重傷,不幸被俘。他用手從腹部傷口處絞斷了腸子,壯烈犧牲,年僅29歲。烈士的鮮血染紅了湘江,以至當地百姓中流傳開這樣一句話:“三年不飲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魚。”
七八十年后,三聯水墨寫意畫《血戰湘江》更為立體地呈現了這場血戰的場景。第一幅以呈現戰斗中人物的精神狀態為主,把人物組合成豐碑式的群像效果;第二幅以表現行軍態勢為主,以“Z”字形構圖凸顯紅軍不畏艱險、一往無前的氣勢;第三幅進一步表現了戰爭的殘酷。
作為長征途中關乎紅軍生死存亡的關鍵一戰,湘江戰役正是理想信念強大力量的集中體現。新的長征路上,唯有堅定的理想信念,才能保持迎難而上、砥礪奮進的精神狀態,不斷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
潮水流向街頭,旗幟招展星空
百煉成鋼,終成脊梁。黨中央在延安的13年,是我們黨由弱到強、從低谷走向高峰的一段崢嶸歲月。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以廣播“停戰詔書”的形式,宣布無條件投降。當晚,延安城里燈火輝煌,到處都在舉行盛大的火炬游行,歡呼聲此起彼伏。有人高唱:“前進!人民的解放軍!解除敵人的武裝,去恢復交通和城鎮!”有人高呼:“中華民族解放萬歲!”朱德總司令還在八路軍總部舉行晚會,邀請盟國友人一起慶祝反對日本法西斯戰爭的勝利。
《延安狂歡夜》中寫道:忽然山上山下,人聲異常嘈雜,又聽鑼鼓喧天,有人甚至亂敲銅盆,有的用力吹喇叭。整個延安起了騷動,男女老少涌出窯洞,延河兩岸崗山,野火漫天通紅。
人民慶祝勝利的情景感染了延安的作家、詩人。艾青在《人民的狂歡節》中深情描述:“人群,到處都是人群。感激傳染著感激,歡喜傳染著歡喜;個個都挺著胸脯,高高地舉著火把,跟隨鑼鼓隊,擁向街市……所有的門都打開,迎接歡樂,款待歡樂,歡樂是今天夜晚最高貴的客人。”
對于這一歷史時刻,有過多視角的藝術呈現。其中,《延安火炬》形象描繪了“人似潮水流向街頭,旗幟招展在星空”的情境。畫面中,蜿蜒的歡慶隊伍和連成長蛇般的火炬構成動感恢宏的氣勢,深刻體現了“腳踏實地走到人民中去”的創作原則和藝術風格。
“如果說整風之前的美術工作還大半是漂浮在實際生活的上面,而且活動并不廣泛,那么整風之后,我們的美術工作者是深入到實際當中,和邊區的現實生活結合在一起,而且更加把陣營給擴大了。”中國現代版畫的開拓者力群,在延安《解放日報》上是這樣總結的。
總之,百年紅色題材美術創作,生動講述了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演進史。通過回望早期共產黨人以首創精神建立黨的早期組織,回望長征途中的悲壯和英勇,回望正義戰勝邪惡、光明戰勝黑暗、進步戰勝反動的偉大勝利,可以讓后人特別是廣大青少年更為直觀、明晰地了解我們黨的奮斗軌跡、歷史貢獻以及革命先烈救國救民的赤子之心。
(作者單位: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