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沙,我是一滴 被溫暖包圍著的水滴
1987年的夏天,村里抽水的水泵壞了,配件從上海發來,因是大件,走的是鐵路貨運。當時益陽還沒有通火車,只能去長沙提貨,滿叔是村里的電工,我便隨滿叔第一次來到省城長沙。那時我正讀高二。
從益陽到長沙的班車票價大概是兩塊一,走的是319國道。因為對省城的向往,我精神很是亢奮,時刻關注著車窗外面的變化,總是問滿叔,什么時候可以到長沙?后來這條路走得多了就知道,當看到有很多的魚池時長沙就近了。如今那一片魚池早不見了,變成了現在的西湖公園。那個年代河西的溁灣鎮雖然很熱鬧了,但相對于老長沙人來說,只有過了湘江一橋才算正式進入了長沙城。我們早上從益陽出發,到達長沙市里已經是黃昏了。
30多年過去了,我之所以對第一次長沙之行記憶這么深刻,是因為長沙留給我的都是非常好的印象。記得那天我們吃過飯后便去了“湖師大”(湖南師范大學),師大的環境讓我開了眼界,也激發了我對外面世界的向往。
2009年因為母親生病,我在溫州、益陽來來回回跑了好幾趟,出門在外十幾年,第一次萌生了回家鄉發展的念頭。那時我在溫州一家企業做管理,自己也做些貿易方面的生意,便在南城買了一個兩層的門面。當時洞井路還沒拉通,高架橋也沒建好,吃飯都要走好遠。然而門面6月份買下,11月母親就走了……我回鄉發展的念頭更堅定了,在長沙注冊了公司,接回了妻子和妹妹,買了房子, 直到2014年9月,我把溫州公司的股份也賣了,徹徹底底回了長沙。
西邊的圭塘河風光帶一天一個樣。樹種起來了,草坪也養好了,健身步道一天天在延長,親水平臺的回廊也有模有樣了,一個北起香樟路南至湘府路的大型公園日漸成形。2015年10月1日,萬家麗高架通車,把長沙縣和南城快速連成了一體,出行方便了很多。2017年圭塘河風光帶交付使用后,南城的市民又多了一個健身和觀光的場所。同年,長株潭城鐵開通,拉近了長沙和株洲、湘潭的距離,城鐵和“長張鐵路”聯結后,直接坐城鐵就可以回老家益陽或直達常德和張家界。湘府路高架通車和地鐵5號線的開通讓出行更加方便。
晚飯后可以去植物園轉上一圈,沿櫻花湖走一走,看晚霞映到湖面,看飛鳥從水面掠過,林中蟲鳴唧唧,空氣讓人心曠神怡。夜色從山下漫過來,讓人感到一種遠離城市喧囂的寧靜,山下城市燈光的游龍,又讓城市成了一座不夜城。
沿著圭塘河邊漫步,流水像玉帶一樣飄在夜色里。水的溫柔帶來了心緒的寧靜,那些河邊的垂釣者,守候的是希望,也是心情。游刁子打著浮圈到水面覓食,水草隨流水而舞,幾只白鷺飛掠河邊,映著晚霞,是山水畫,也是詩,悠悠然讓幸福的日子有些沉醉。最爽的莫過于在羽燕湖親水平臺的回廊上散步,清澈見底的湖水可以看到水草和在水草間嬉戲的錦鯉,晚霞倒映在湖中,波光粼粼。幾叢睡蓮點綴湖面,那些白色的花就像是一首首詩,佇立在那里等著你去吟誦或者書寫。人在岸邊,心卻宛若在水中央。
夜色暗下來的時候,共享圖書館燈光的倒影便映到了羽燕湖上,隱隱約約地隨著波光蕩漾。這時你可以點上一杯咖啡,隨夜色沉入書海里,靈魂隨水波游走,精神也覺得高潔起來。在長沙,共享圖書館是城市最亮的一盞燈,讓星城有了溫度,讓城市有了靈魂。
當然,這樣的燈光不只出現在羽燕湖畔,在德思勤24小時書店里也有一盞不滅的燈傳播著星城長沙的溫暖。在這個24小時開放的圖書館,人們可以隨意閱讀圖書,書店的設計極富人性化。一座城市有一扇日夜為讀書人敞開的門,這座城市就是一座溫暖的城市,一座能凝聚民心的城市。
湘水浩浩,流淌千里。岳麓書院與城南書院隔江相望,一個朱張渡口聯結著過去與未來。那支火把點燃自南宋,歷經850多年而不熄。湖湘兒女舉楫而歌,到中流擊水,英才輩出。在長沙,在我們三湘大地,這星火一直在延續,在傳承。
在長沙,我是一滴被溫暖包圍著的水滴,被奔涌的時代大潮推著向前走,匯入那蔚藍色的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