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念北方那棵棗樹
“回老家,記得在我墳前捧一把黃土,埋到北方的那棵棗樹下。”這是爺爺臨終前的遺愿。
爺爺戴同科,1914年8月出生在河北省一個偏遠農村,從小就過著吃不飽、穿不暖的貧苦生活。窮人家的孩子注定早當家。12歲那年,饑寒交迫的爺爺隨著逃荒的人來到車水馬龍的大上海討生計。因天資聰明,他被一家客棧的掌柜相中,做了童工。長年累月的吃苦耐勞,加之記性又好,他被賬房先生看中并收為徒弟。先是教他識字,后又教他算賬和記賬,不到兩年時間,他就能用雙手打算盤和用先生教的字記賬了。這樣的安穩日子一直持續到他19歲那年。
“九·一八事變”后,日軍侵占沈陽,又陸續侵占了東北三省。1932年2月,東北全境淪陷。爺爺心里萌生了一個想法:去當兵,報效祖國。陰差陽錯中,爺爺投到了張學良將軍治下的海軍部隊。對于一個土生土長的北方漢子來說,這是艱難的開始,他沒有學過游泳,也沒有見過大海。初到部隊,高強度的訓練讓爺爺倍感不適,累得他幾乎喘不過氣來。部隊紀律嚴明,每天除了要強化訓練,還要學一門最難的課——英語基礎課。但一切的苦和累并沒有難倒爺爺,他堅持每天在大家都睡下后,一個人偷偷跑到部隊的澡堂練習憋氣和游泳動作。
國共合作后,爺爺參加了聯合抗日的部隊,打了不少勝仗,也在無數個拼命的日子里僥幸活了下來。爺爺的胞弟戴同德在解放山東的戰役中,突遭警衛員叛變遇害,年僅30歲,犧牲時才結婚數月,也沒留下后代。爺爺每每講到此,都會傷心落淚。至今,河北老家的祖屋里還掛著我叔祖父“革命烈士”的證書和他與戰友們的合影。說到一個戰友接著一個戰友倒下犧牲時,爺爺常常會含淚告訴我說: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無數革命烈士用鮮血和寶貴生命換來的,要珍惜當下的幸福生活。
1949年的春天,毛主席在《將革命進行到底》新年獻詞中,激勵中國人民向國民黨反動派進行最后的斗爭。我黨從軍隊和北方解放區挑選一大批優秀干部南下以鞏固勝利成果,河北、河南、山東、山西四省緊急動員,號召地方干部隨軍南下,爺爺有幸成為南下干部中的一員。當時南方匪患猖獗,爺爺所在部隊肩負著剿滅湘黔渝境內的土匪的任務,在歷經數場苦戰、激戰后,取得了全面勝利。
爺爺的愛情故事是從剿匪勝利后的春天開始的。在慶祝活動中,緣分使然,奶奶給路過的爺爺遞上了一碗熱騰騰的茶水,就在互看的一剎那,兩人擦出了愛情的火花。之后,爺爺留到地方上參加工作,被分配到松桃縣城關鎮供銷社,成了一名會計。外太公很喜歡這個壯實的北方帥小伙,滿心喜悅地將女兒嫁給了他,惟一的條件就是要爺爺入贅。奶奶漂亮聰慧、心靈手巧,雖然家里祖上是地主出身,但都是正經生意人,從事桐油、鹽巴買賣,世代老實本分,能吃苦耐勞,生意做得異常紅火。因家境好,奶奶沒受過什么苦,還在私塾讀過幾天書,針線活嫻熟,描龍繡鳳栩栩如生、活靈活現。
1949年10月24日,我的伯父出生了。爺爺為伯父取名為“戴和平”,意為希望永久和平。但爺爺的幸福生活只持續了8個月,奶奶因突發疾病英年早逝,留下爺爺和嗷嗷待哺的伯父。爺爺沉浸在萬分悲痛中無法自拔,直至親戚們幾番勸慰,才從悲痛中慢慢走出來。人總要向前看,為了襁褓中的孩子,也應該振作起來。
在親戚的極力撮合下,爺爺續了弦,女方是奶奶的一個遠房親戚,也就是我的親奶奶李慧珍——是個老實本分賢惠善良、方圓十里都難找的漂亮姑娘。婚后的她承擔了所有家務,把一歲的伯父當成親生兒子來養,起早摸黑的生活并沒有壓垮她,閑暇時還會做些小買賣補貼家用。爺爺非常感激為這個家默默付出的女人,也慢慢從心里接納了這位賢妻良母。
8年后,奶奶生下了父親。爺爺為父親取名為“戴和建”,希望國家建設得越來越好。
爺爺勤勞上進、業務精湛、樸實節儉、任勞任怨,在單位口碑極好。因會計這個行業在那個年月實屬稀缺,他共收了11個徒弟,5個是本單位的,6個是外單位的,今年80歲的龍世梅和78歲的張群華就是當年他收的徒弟,回憶爺爺時還贊不絕口。1985年,在一次出差途中,爺爺幫忙從貨車上卸載化肥,因搬運的化肥重量遠遠超過他自身的體重,不幸從車上墜落下來,左腿摔成粉碎性骨折,當時醫療條件不好,留下了終身殘疾。即使是在最困難時候,爺爺也沒向單位和組織要求過什么。他本應于1977年退休,可退休一年后,又被單位返聘回去繼續做會計。因工作表現突出,加上從事財會工作滿30年,為社會主義事業作出了貢獻,爺爺于1988年12月獲國家財政部表彰,被評為“全國優秀財會人員”。能在全國范圍內獲此榮譽,我們全家也感到無比自豪。至今,我還把爺爺的榮譽證書珍藏在箱子里留作紀念。
生活中,爺爺是個大孝子。解放后,還幾經周折把留在北方的曾祖母接到松桃生活。曾祖母因戰爭年代受了很大的驚嚇,加之曾祖父的離世以及叔祖父的犧牲,對她打擊太大,導致神智不清。爺爺經常不厭其煩開導勸慰曾祖母,為她梳頭洗腳喂食,直到她去世。爺爺也是個疼愛妻子的好丈夫。奶奶有時性子急躁,爺爺通常是一笑了之,還逗趣她:罵累了給你倒杯水解解渴。他還是個嚴父,常教育伯父和父親要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實實做事。也正是爺爺這樣以德為先的教育方式,大伯積極上進,先被分配到凱里一家電廠工作,后調回松桃縣技術質量監督局工作直至退休。父親高中畢業就參加了工作,后因工作出色,從縣供銷社調至縣鄉鎮企業局,直至去世。爺爺勤儉持家,自己總舍不得添身新衣服。衣服總是破了又補,反反復復好多次,舍不得扔。街坊鄰居憶起爺爺,都說他人品好,熱心腸,又有文化,左鄰右舍都高看他一等,經常請他幫遠方的親人寫信,辦紅白喜事時請他寫對聯、記賬等。遇上有困難的人,爺爺總會慷慨解囊,把為數不多的工資拿出來救濟。
伯父和父親成家后,哥哥姐姐和我的到來,為爺爺增添了不少天倫之樂。他總是把我們當成寶貝似的疼愛。退休后的爺爺教我們識字、數數、打算盤、背唐詩,也經常為我們講感人的紅軍故事,空閑時還為我們三人打毛衣。記得小時的我體弱多病,爺爺經常不厭其煩地用背篼背著我往返城關鎮衛生院。我做錯事被父親責打的時候,爺爺總是第一個跑來把我抱走,還責怪父親過于嚴厲,但事后,爺爺又會教我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三個孩子中我的學習成績最好,也是第一個參加工作,爺爺希望我從基層鍛煉起,一步一個腳印,做人做事都要腳踏實地。如爺爺所愿,畢業后我被分配到松桃縣孟溪鎮工作。在他的影響下,我參加工作不到兩個月,就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2003年6月,我成了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當我把這個消息告訴爺爺時,他高興地流下了激動的淚水。
2004年正月初七,這一天對我而言是人生中最黑暗的一天,爺爺永遠離開了我們。
爺爺和父親相繼去世的數年后,多病的母親提出了在她有生之年回爺爺的河北老家走一走看一看的想法。我們全力支持。
河北衡水太古莊村,一個讓我魂牽夢縈的地方——爺爺念念不忘的故鄉。2017年12月28日,我們全家一行九人從銅仁鳳凰機場出發,坐上飛往河北石家莊的飛機。那天,天氣格外晴朗,萬里高空之上,我小心翼翼地捧著爺爺墳前的一捧黃土,暖暖的陽光照進了我的心房。
飛機平安降落石家莊機場,來迎接我們的是爺爺堂弟的兒子和孫子。當與久別親人重逢的那一刻,大家都情不自禁地流淚了。北方的堂哥抱著我哭了好久,他們無法接受父親的離世——他曾與父親約定,等我們長大后就帶我們回老家祖墳祭祖,但父親卻食言了。
回到衡水市深州縣高古莊鎮太古莊村,是第二天的下午。一下車,我就迫不及待地去找尋爺爺說的那棵棗樹,這是他與叔祖父小時候親手種在老屋門前的,象征他倆一并種下的誓言:“不管離家多遠,一定要好好守護這個家,守護好父母。”在叔祖父犧牲后的第二年,爺爺經過重重困難和艱辛,最終托人把叔祖父生前遺物從部隊寄回了老家,老家的親人們把送回的遺物埋進了這棵棗樹下。一直以來,爺爺也希望在他百年歸世后,自己的遺物也能埋進這棵棗樹下,與胞弟一起永遠守護這個家,守護他們的父母。
那一天,爺爺的遺愿終于變成了現實。
(《梵凈山》選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