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釗故居札記
河北樂亭雖系海隅小縣,但卻歷史悠久。出土文物顯示,早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便有先民在此依水結廬、繁衍生息。
6月的冀東平原,田疇密集、佳禾壯碩。炊煙縹緲中,一處青磚青瓦的百年老宅,靜默在村子中央。由李大釗的大祖父監造于1881年的百年老宅,坐北朝南、高階厚門,三進院落、錯落有致,極具北方民房建筑風格。
1988年,李大釗故居經國務院批準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里是原始場景的復原,一如北方普通農家,我們仿佛曾在那院中站過、在那凳上坐過、在那炕上躺過,搖過那吱吱作響的轆轤、推過那重重難行的石磨、掃過那長長曲折的甬道。
1889年深秋的一個平凡日子,李氏家族添一男丁,這便是李大釗。李家并不貧困,但李大釗的身世卻很清苦。他還未出生,父親便病逝,母親也在他周歲后離世,他是由祖父養育長大的。
風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瀾之初。李大釗不僅是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傳播者,也是革命信仰高于一切的踐行者,而這里是他生命的根。自大門直接進故居前院,迎面安放一座中年李大釗的半身銅像,穿透的眼神,看透了千年黑暗。李大釗傳揚馬列主義、組織建黨、勇于斗爭、不畏犧牲的功績無需太多語言介紹。泰山不言,其高自在;大海不語,其深自明。
在這個宅院里接受了啟蒙教育后,李大釗又進入當地私塾。當年的學館還完整地呈現著。只是,長長的板凳木板已經出現裂紋,灰暗的墻角泥土有些脫落。但當年的稚嫩的讀書之聲,仿佛穿越時空,在空中回蕩,先是《三字經》,后是《全唐詩》。
少年李大釗天資聰穎、才思敏捷,而且刻苦用功、勤于思考。雖然樂亭地處偏遠,但新學之風日漸,李大釗也在學業之余,思考一些課本以外的問題,初步接觸了西方西學文化和科學技術。
中院的東廂房三間,是李大釗的誕生之處。室內陳舊的板柜、撣瓶、座鏡,是李大釗母親當年的嫁妝,屋內還有一架織布機。三間正房,是李大釗幼年、少年時期的居室。舊式的桌椅、板凳、頂箱立柜、板柜等家具,帶有明顯的時代特色。可以想象,那小八仙桌上昏黃的油燈經常亮到深夜,李大釗在燈下發奮苦讀、精研經典,為日后的學貫中西奠定了堅實基礎。
后院展室中,有李大釗赴廣州參加國民黨“一大”時買的一對樟木書箱,在北大擔任圖書館主任時使用過的一把藤椅,都彌足珍貴。一件件陳舊文物,一張張黑白照片,讓人讀懂了這個小小院落的前世今生。
18歲后,李大釗離開故鄉,外出求學。但是,他從未忘記父老鄉親,從未忘記故居院落。他幾乎每年都回故鄉,繼續研究中國基層社會、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指導工農革命運動,并在這里撰寫了《自然與人生》《樂亭通信》等許多著名文章。
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傳播者李大釗,站在風云際會的歷史轉折點上,經過不斷的實踐積淀和研判思考,發出了振聾發聵的預言:“試看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在艱苦卓絕的革命生涯中“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為革命流盡了最后一滴血,成為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座令人仰視的豐碑。
院落中,遍植李大釗生前喜愛的白玉簪等花草。中院的那叢丁香,繁茂蒼郁,花期綿長,一如李大釗革命人品,舉世敬仰;一如李氏家族家風,滿門英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