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謳歌時代、禮贊人民的交響樂 ——評何建明報告文學《詩在遠方——“閩寧經驗”紀事》
《詩在遠方——“閩寧經驗”紀事》是由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著名報告文學作家何建明傾力打造的一部長篇報告文學作品。該書全方位再現了上世紀90年代以來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的背景、過程及成果,講述了寧夏尤其是西海固人民在黨和國家扶貧政策的引導下,不斷探索脫貧致富路徑,通過奮斗獲得美好生活的故事。該書是一部謳歌時代、禮贊人民的交響樂,是一幅向信仰與責任、理想與信念致敬的長卷,讓讀者心底的親情、愛情、家國情、時代情升騰激蕩。
在這部充滿“英雄情懷”的現實主義作品中,作者追尋歷史變遷,運用“田野調查”方法,將自己化身為一個“精神村民”,采用第一人稱,為一個龐大的普通人群立傳,力求講好對口扶貧故事,真實再現“閩寧模式”扶貧協作的全過程。
該書幾乎涵蓋了脫貧攻堅所有內容:東西協作、移民搬遷、生態建設、養殖種植、勞務輸出、科技扶貧、教育扶貧……作者力求“大事不虛,小事不拘”,采用序列式結構、多線并進的框架,不刻意煽情,也不過于美化,不回避問題,也不過于拔高,在尊重人性、尊重藝術的前提下,通過具體的時間、數據、畫面、對話、心理描寫,將決策者的高屋建瓴、踐行者的兢兢業業、福建人民的傾情相助,娓娓道來。
在堅持現實主義的創作原則上,作家始終遵循“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創作態度,在宏大敘事中嵌入平民視角,以親歷者的角度去挖掘故事,從見證者的角度來展現“閩寧模式”的全過程。他善于從日常生活入手,從點滴細節切入,用小人物構建大群像,以小角度呈現大時代。一個個扶貧工作的重要節點,一個個閩寧協作的重大事件,一個個平凡偉大的人物,一個個責任擔當的細節片段,清晰而有層次,闊大而又細微,在作品中一一呈現。這種深入實踐,恪守“深入生活、貼近人民”的創作態度,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的創作方法,不僅讓讀者體會到了作品的魅力,也再一次印證了主旋律作品始終是時代的最強音,現實主義創作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一部優秀的作品離不開豐富的細節描寫。作品通過溫暖美好、積極向上的情節段落,描摹出幫扶者克服艱難險阻的身影,展現出踐行者為了老百姓而無私忘我的境界。如林教授四處奔走幫村民打開蘑菇銷路,致富帶頭人陳德啟走上葡萄酒創業之路,女鄉長帶領村民種植油牡丹脫貧致富……細膩中有跌宕,白描里有抒情,一個個脫貧故事通過生動的細節和接地氣的人物形象一一展現,讀來似乎就發生在身邊。如書中寫扶貧辦主任郭占元的夢境,“突然,他的眼睛潮濕起來,開始有些模糊,甚至有些恍惚。他看到一個赤著腳的自己,獨自在沙灘上奔跑,他跑啊跑,就是跑不出那個沒有水滴的海……”這段夢境的描寫,既能引發讀者關于干旱環境的想象,也能讓讀者產生強烈的共情和共鳴。
變換的敘事語感,多樣的表達方式,強烈的情感抒發,是這部作品的生命力所在。該書既有關于寧夏西海固的人文地理,也有各種民情風俗;既有個人采訪記錄,也有文學作品摘要。有些章節還通過民歌、方言來傳情達意,展現西北獨特的地域文化和生活氣息,使整部作品趣味盎然、耐看耐讀。作者選擇了史詩般的訴說方式,既呈現新時代下精準扶貧和東西協作的進程,又表現普通人與時俱進的心路歷程;既講述曾經的無奈無助,更表現新時代中奮起直追的豪情壯志。“山的淚眼,誰的惦念”“情如金貴,詩即江山”……作者是熱情洋溢、滿懷信心的,也是充滿深情、詩意盎然的。歷史照進了當下,作品將詩意融于生活,讓讀者看到了貧困中的奮進、泥土中的倔強,感受到了笑中帶淚的堅守、苦中有甜的抗爭。
總的來說,《詩在遠方——“閩寧經驗”紀事》立足于“苦瘠甲天下”的鄉土,以扶貧和新農村建設為大題材,既有辛酸的貧困史,更有艱苦的奮斗史;既描畫了無數為之努力的個體,更有龐大鮮活的群像。它的內核不是滄桑的,也不是呼喊的、高亢的,而是一部有廣度、有深度、有溫度的主旋律作品,是一份集思想性、現實性、藝術性于一體的答卷。作品通過文學的表達、文學的力量,讓人們對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擁有永久記憶的同時,也表達了對這片土地上的奮斗者的敬意。這也是作者以熾烈的家國情懷對時代的深情禮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