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澄清與濟南
1948年9月,濟南戰役打響,郭澄清所在的渤海縱隊編入東攻城集團序列,他跟隨部隊從東(現在的解放閣處)打進了濟南。由于郭澄清畢業于渤海區青年干部學校,有文化,組織上就分配他到了山東省教育廳工作。
從此,郭澄清終其一生的命運,似乎與濟南這座省會城市結下了生生死死的緣分。戰友的血和心中火燃燒在郭澄清的心靈與筆下,為他創作《大刀記》埋下了伏筆。
后來,郭澄清離開濟南到家鄉寧津縣中學當校長時,他坐在解放閣下的護城河邊上,久久不想離開,這是讓他見證了生與死的濟南護城河啊。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為了推動重要京劇劇目《奇襲白虎團》工作,山東省委一紙調令,把已經聞名全國的小說作家郭澄清從寧津縣委宣傳部部長位上又調回到了濟南,曾住在上新街的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方榮翔先生(我們和方先生住得很近,常見面)說:郭澄清先生太有意思了,我們整個劇組,幾十個人,只要有了老郭,笑聲一片。
演粟裕大將的著名表演藝術家謝偉才,在《奇襲白虎團》劇組中演金大勇,他對我們說:你們父親郭澄清同志人真好,在劇組中,他當時是省文化局黨組成員,又是省文藝領導小組副組長,幫助修改劇本,你們父親非常支持我來演金大勇,真的非常感謝他。
郭澄清代表作《大刀記》能夠在人民文學出版社和山東人民出版社同時出版,是由濟南人促成的。當時的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眾音同志責成省文化局組成閱讀小組,由苗得雨、任孚先、牟崇光、劉小衡、魯特等組成,然后由苗得雨代表山東省委專程到北京,向人民文學出版社表達感謝并促成出版。
不僅如此,《大刀記》責編謝永旺先生從北京來濟南,時任省文化局常務副局長魯特先生全程陪同,一一匯報《大刀記》如何好又如何成功。張云鳳(曾任中國戲劇家協會駐會副主席)說:人民文學出版社的韋君宜同志把《大刀記》清樣寄來濟南,我組織校對,120萬字呀,工程量非常大,過程也是一番曲折,應該說是濟南人使《大刀記》成功出版的。
1975年8月,《大刀記》出版沒多久,著名播音員薛中銳先生那動人心弦的聲音傳遍神州大地,從兒童到老人,數億聽眾停下腳步豎起耳朵,一門心思聽《大刀記》的故事。從濟南發出的聲音響遍了全中國,有20余家電臺轉播。隨后又馬不停蹄地成立了電影《大刀記》劇組和話劇《大刀記》劇組。濟南這座城市又給了《大刀記》第二個春天。
1976年5月6日,郭澄清的家鄉寧津縣委的電話突然打到山東省委宣傳部,郭澄清同志突然病危昏迷了。王眾音同志立即將情況匯報給了省委第一書記白如冰,省委領導立即派出山東醫學院附屬醫院(齊魯醫院)專家郭福堂和潘秀榮,火速趕到寧津縣郭杲村。
魯特說:根據醫生建議,郭澄清同志需立即轉山醫附屬醫院搶救,我和文委主任姚世昌、王眾音部長趕到黃河渡橋迎接。當天下午,我們就看到一大溜汽車來到渡口,是郭澄清同志在德州地委、寧津縣委的同志們和多位醫生看護來到了咱濟南濼口渡口。我們到山醫附屬醫院后,醫院已接省委正式通知,成立了郭澄清醫療小組,由保健科主任李秉義任組長,由心臟科、神經內科等7人組成的醫療小組,硬是把郭澄清同志從昏迷中搶救過來,那個場面我們多少年也忘不了。
李秉義老院長至今健在,我們住在同一個樓上。他見了我們還常說,如果不是咱省委領導和咱醫院眾多專家護士全力搶救,你們父親可能當時就活不了了,咱省委白書記和夫人祖敏同志常常來看望你們父親,王彩英教授天天守在你們父親身邊,隨時和我們匯報。13年后的1989年,李秉義院長到省千佛山醫院保健樓看望郭澄清同志,兩位朋友仍情義暖暖。
1989年8月10日中午飯后,我們的父親郭澄清先生突然呼吸困難。情況緊急,我們立即給馮德英叔叔和任孚先叔叔打電話,不到一個小時,馮德英、任孚先、桑恒昌趕到千佛山醫院保健樓病房,情誼真是緊緊相連。桑恒昌叔叔和我們一起,給父親洗身換衣,歷歷在目。
8月17日,山東省委、省政府、省文化廳、省文聯、省作協在濟南為郭澄清舉行追悼會。追悼會由山東省作家協會主席馮德英主持,山東省副省長宋法棠致悼詞。有關領導同志鄧力群、賀敬之、張全景、王蒙、嚴文井、屠岸等送了花圈。中國作家協會、上海市作家協會、河北省作家協會等也送了花圈。
桑恒昌在《緬懷著名作家郭澄清》一詩中寫道:你是我們心中的山,/你是文學難言的痛,/你走了,在永遠不該走的時候,/你走了,給歷史留下一個傷口。
著名作家張守仁在《痛念郭澄清》一文中寫道:今年何年,又一文星,澄清隕落,澄清……恬淡如水,淳樸如土,如水如土,文章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