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拄好敘事的拐杖 ——評《鏡城尋蹤——關于中國電影的沉思》
“重寫中國電影史”是近幾十年來提出的一個重大學術命題,這個命題拓展了中國電影史的研究路徑,豐富了中國電影史的研究成果。在筆者看來,“重寫電影史”一定要立足于新觀點、新視角和新發現,否則“重寫”就成了“重復”。就“三新”而言,近來出版的南京師范大學陳吉德教授所著《鏡城尋蹤——關于中國電影的沉思》一書就具有一定的探索意義。全書分為“理論探討”“歷史鉤沉”“影人掃描”三部分,是作者近年來相關研究成果的結晶。
書中出現的一些新觀點主要表現為對電影史上一些所謂“定論”的大膽質疑及其看法。新時期伊始,曾發表了《丟掉戲劇的拐杖》《談電影語言的現代化》《戲劇與電影離婚》等文,針對這些電影史學上具有重要影響的文章,該書《中國電影,請拄好敘事的拐杖》一文提出,“離婚說”強調了電影藝術本性,但卻冷落了“敘事”這一尊“神”,因此電影和戲劇應該“復婚”,要拄好敘事的拐杖。
就新視角而言,該書《身體修辭與中國電影史學研究的空間建構》一文所思考的問題是:在百余年的中國電影史上,身體是如何在創作過程中生成意義的,創作者又是如何對待身體并借助身體來表情達意的等。中國電影史的寫作除常規的綜合史論外,還有武俠電影史、喜劇電影史、戲曲電影史、戰爭電影史、少兒電影史、動畫電影史、科教電影史、紀錄電影史、新聞紀錄電影史、譯制史、文化史、批評史、技術史、產業史、表演史、理論史等。這些專題史從不同角度和視域對中國電影進行了具體而深入的闡釋,而從身體修辭角度進行透視,無疑會為“重寫中國電影史”增添一種新的研究視角和研究范式,具有認識論和方法論的雙重意義。《建構中國電影學派:研究現狀、對象及意義》一文對當下學界提出的“中國電影學派”理論提供了新視角,認為這個理論體系的構建是對中國電影的一種頂層式設計,這種設計應指向中國電影特定的藝術形態、表現方式和內在意蘊,具體可以從語境、功能、作品、主體、傳播五方面著手展開研究。
該書還有一些新發現。比如《打造“銀色的夢”——論田漢早期的電影觀》一文通過田漢留日期間相關資料的仔細甄別,認為“造夢說”是田漢早期電影觀的核心內容,其中包含著田漢個人在事業、愛情等方面的苦悶。這種電影觀源于田漢關于功利與無功利相交織的二元論美學觀。日本作家谷崎潤一郎的“造夢說”、文藝理論家廚川白村“苦悶的象征”觀點、劇作家菊池寬“生活第一,藝術第二”的主張等,都對田漢電影觀的形成產生了一定影響。
此外,書中《中國電影表現知識分子的三次浪潮》《中國第五代電影的尋根意識》等文也都值得一讀。通覽全書所錄諸文,可謂作者多年來影視研究成果的一次回視與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