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兒童的心智成長立言 ——簡評《漢字就是這么來的》
《漢字就是這么來的》 孟琢 著
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
2020年7月出版
不久前,青年學者孟琢的新作《漢字就是這么來的·走進漢字世界》喜獲第十六屆“文津圖書獎”。孟琢是文字學家王寧的弟子,他的主業也是文字學研究。這門學問與兒童成長的關系非常大,以語文學習為例,要教學生讀書,須先教學生識字;要教學生作文,須先教學生寫字——作為須臾不可分離的工具,學生要與文字打一輩子的交道。漢字又是極特殊的文字,它既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無論從工具性還是人文性上看,讓學生對漢字這種復雜而又有趣的語言符號有所了解、發生興味,都是打開語文學習之門的鑰匙,正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當下,語文教育在這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大多數師生對漢字知識處在“日用而不知”的狀態,漢字是怎么產生和發展的,中間經歷了哪些變化,在結構方式上有哪些特點,往往不甚了然,遑論附著于漢字中的豐富的文化知識和文化觀念了。如何把漢字認讀和書寫當成一件鄭重而又好玩的事情,積極主動地發現漢字構型和表意規律以及字群的內在聯系,學會利用系統科學的漢字知識閱讀和欣賞文學作品?孟琢的新作《漢字就是這么來的》,便可能幫助師生達成這些語文學習的目標,不僅對學生的語文學習有幫助,其中蘊含著獨立而又獨特的育人價值,對兒童心智的整體發展也大有裨益。
首先,孟琢立足兒童的認知需求和學習情境,精心遴選漢字學學科知識,在刪繁就簡的同時進行了新的結構化處理,構建了縱橫交錯、交相呼應的知識網絡,為兒童呈現出一個豐富而立體的漢字世界。第一部《走進漢字世界》以漢字演變歷程和造字法為主線,縱向梳理了漢字學的基本知識,幫助學生形成漢字學入門階段應有的整體認識;另五部以《說文解字》為依據,分別以“天文地理”“人文歷史”“衣食住行”“人體世界”“動物王國”為主題聚合相關領域的典型部首,再以典型部首為線索聚合常用字例,最后從字例中提煉“微專題”,系統講解字里字外的文化知識。這種結構方式以漢字科學為基礎,把“大概念” “大單元”“小專題”等核心素養取向的教學方式綜合起來,構筑了貼近兒童生活的、渾然一體的跨學科學習場域,可謂“體大思精”。
其次,孟琢從兒童學習活動的心理機制出發,在具體章節的撰寫中采取了問題導向的敘事策略,不斷激發小讀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問題導向在面對面的課堂教學中是一種常見方法,即教師通過問題設計、追問或啟發學生提問等方式,吸引學生注意,引發學生思考,達成知識講授或知識建構的目的。這套叢書的絕大多數章節,作者都采取了“情境導入-字理解析-文化拓展-總結升華”的寫作思路,使讀者如同日常上課一樣,循序漸進地積累學習經驗。
第三,孟琢關注兒童閱讀接受過程中的情緒體驗,盡可能用孩子愛讀、能懂的語言講知識、說道理,以保護和激發他們對漢字知識的學習興趣。無論童話、寓言,還是科普著作,要想富有長久的生命力,必須在語言形式上貼近兒童。當下網絡發達、媒介眾多,青少年讀者的閱讀“口味”因為選擇機會的增加而變得越來越“刁鉆”,這給一切有學術追求的作者提出了新挑戰:既不能用低俗惡謔的方式降低語言品質,也不能抱著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心態孤芳自賞。應該說,孟琢在這方面做出了很有價值的探索,在嚴肅性和趣味性之間找到了一種微妙的“平衡”:為了說明“婚”字與黃昏的關系,他可以跟你一起分析“搶親”的最佳時機;為了講明“孫”字包含的家族傳承的意義,他可以繪聲繪色地再現愚公移山的故事……這些精彩的解構、解讀和聯想,不是專為吸引讀者,作者骨子里始終遵循著“因事陳辭、辭事相稱”的原則,客觀上卻又讓讀者感到生動活潑、平易近人。
第四,孟琢對漢字中蘊含的傳統文化持有理性思辨的態度,在講述和分析的過程中,又特別重視對兒童價值觀念的引導,從而賦予這套以知識普及為主要目的的兒童讀物以鮮明的育人內涵。近年來,國家大力提倡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鼓勵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傳統文化進校園、進課堂蔚然成風,漢字教育無疑是其中最基礎、最重要的一環。和其他所有教書育人的活動一樣,漢字教育包含著明是非、知善惡、識美丑的價值觀教育。作者在書中反復強調,在中國古代傳統文化里,有好的、值得發揚的觀念,也有壞的、需要丟棄的思想,我們需要辯證地看待,加以冷靜的反思。要讓學生站在時代的高度去審視、基于歷史的視角去分析、運用辯證的方法去看待,離不開教師在具體情境下的有效引導。孟琢采取正向激勵為主、批判反思為輔的辦法,一方面充分挖掘漢字中蘊藏的古人觀察、理解天地萬物的認知智慧,提煉理想人格、家國情懷、和平觀念等方面積極因素,啟迪學生理解、認同和踐行;另一方面,在涉及男尊女卑、封建迷信和社會陋習等消極因素時,明確指出糟粕之所在,引導學生反思和警醒。最可貴的是,孟琢的價值觀引導把握了適時、適度的原則,絕不脫離知識教學去做空洞說教,那些水到渠成、點到即止的激勵與引導,提高了作品的親和力和感召力。
兒童讀物的作者應該像最優秀的教師那樣了解兒童、尊重兒童、發展兒童。只有了解兒童,才能為他們成長搭建出科學合理的知識體系;只有尊重兒童,才能用恰當的方式和活潑的言語激發兒童的學習動機;只有發展兒童,才能自覺地把立德樹人的教育使命灌注于字里行間。孟琢是漢字學領域優秀的青年學者,他的作品在專業內容上的科學性自不待言,王寧、康震、朱永新和周益民等名師、名家的推薦語已對此做了充分的肯定。作為語文教育工作者,我關注最多的還是本書對兒童心智發展的獨特價值。期待更多像孟琢一樣學問精、講課好的高校學者在治學之暇為青少年兒童的成長成材著書立言,讓象牙塔里的學術之花在基礎教育的廣袤之野競相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