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民族文學研究再啟航” 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 繼承學者風范 砥礪奮進謀新篇
近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主辦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民族文學研究再啟航”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召開。來自北京大學、中央民族大學、西北民族大學、大連民族大學、內蒙古大學以及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民間文藝家協會、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等高校和機構的40余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本次會議。
與會專家學者從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民族文學研究所研究員郎櫻與民族民間文學研究出發,共同交流與討論了中華民族文學學術史、新時代民族文學研究等議題,并表示要繼承和發揚以郎櫻為代表的老一輩學者的精神和風范,秉持家國情懷,堅持人民立場,自覺為文化強國戰略服務,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自己的力量。
1965年,郎櫻從中央民族學院(今中央民族大學)少數民族語言文學系維吾爾語言文學專業畢業不久,即前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圖什市參與史詩《瑪納斯》的搜集整理工作。出生、成長于北京的郎櫻到了新疆后,與柯爾克孜族著名史詩歌手居素普·瑪瑪依等民間藝人共同勞動、共同工作,用漢語、維吾爾語、柯爾克孜語手抄筆錄了史詩《瑪納斯》的前5部。這為史詩《瑪納斯》的傳承和研究奠定了基礎。1983年,郎櫻調至中國社會科學院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所(民族文學研究所前身)工作至退休。在此期間,她統籌推進了民族文學研究所在史詩《瑪納斯》、多民族文學關系、維吾爾古典文學、少數民族資料學建設等方面的研究與組織工作,在史詩、維吾爾古典文學、民族語言翻譯等領域取得了豐碩成果,先后獲得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先進個人稱號、吉爾吉斯斯坦總統勛章等多項榮譽。
在會議開幕式上,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黨委書記李進峰表示,民族文學研究所建立40年來,涌現出了一大批國內領先、國際知名的各族學者,郎櫻就是其中的代表。她通過田野調查的第一手資料,在多元一體中華民族文學研究事業中走出了自己獨特而輝煌的人生軌跡。
郎櫻是國內民族文學領域的知名學者、教育家,她通過腳踏實地的工作作風和靜心沉潛的研究風范,推進了史詩《瑪納斯》研究的田野經驗和理論范式。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所長、學部委員朝戈金認為,習近平總書記在幾次重要講話中述及少數民族“三大史詩”,不僅將“三大史詩”與唐詩宋詞等并舉,而且把這些偉大的文學創作與中國四大發明、萬里長城、都江堰等偉大文明遺產等量齊觀,認為是“中國人民偉大創造精神”的體現。“可以說,‘三大史詩’能夠進入國家話語表述體系且占有一席之地,與郎櫻先生為代表的老一輩學者的貢獻是分不開的。”朝戈金表示。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邱運華認為,郎櫻畢生致力于少數民族文學的搜集、整理、翻譯和研究工作,將學術研究與中華民族精神牢牢結合在一起。她走出書齋,深入民族地區,堅持田野實踐,用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將學術研究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自覺地結合起來,把《瑪納斯》置于中華民族整體文化中來研究,豐富了中國文學的層次結構。
推動各民族文學的交流融合和傳播是當今民族文學研究的重要命題。郎櫻是較早在民族文學界倡導跨民族文學比較研究的學者之一。她發表的一系列著作不是局限于單一民族的民間文學研究,而是全觀式地研究多民族文學關系,倡導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歷史觀、文化觀、宗教觀。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所長安德明表示,在文化比較的學術視野中,郎櫻身體力行地推動不同民族民間文學的研究,回應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需求。
中央民族大學教授文日煥強調,文學是一種特殊的思想和精神生產。郎櫻較早便將民族文學整體研究、關系研究和比較研究置于中華文化大背景下,這對于我們現今推進民族文學研究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課題,具有深刻啟示。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呂微談到,郎櫻等老一輩學者對民族文學充滿著天然的熱愛和情感,這種學術品質是我們青年學者應該繼承和學習的。
民族文學研究既要注重理論,也要落實到人才培養。可以說,高端專業學術人才的培養,是民族文學研究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郎櫻培養了柯爾克孜、維吾爾、蒙古等各族學術人才,如今,他們薪火相傳,在民族文學研究領域擔負重任。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副所長斯欽巴圖表示,在新時代、新的發展階段,民族文學研究領域的年輕學者,要以郎櫻為代表的老一輩學者為表率,潛心治學,致力于推動多民族文學研究的傳承與發展,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注入源源不斷的力量。